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金色童年?
我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给孩子营造一个快乐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从九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首先,我来说说第一点,“保持愉快的心情”
很多家长都深有体会,虽然现在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但是从做父母的第一天开始就觉得很累。
一个孩子的妈妈曾经问过我这个问题:她老公工作很忙,平时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孩子。他只是每天晚饭的时候问孩子作业,查成绩。如果孩子有错,他会在饭桌上训斥孩子,经常把晚饭弄得很不愉快。她问,这样的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怎么克服?
我告诉她,如果孩子父亲平时工作忙,只能在晚饭时间采取审问的方式教育他,甚至在饭桌上训斥他,这样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面对孩子,父母应该学会微笑。即使平时再忙再累,回家前也要把单位带回来的情绪留在屋外。进了家门就是幸福的家庭氛围,很阳光很温暖。否则,你用高效快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处理公务是不可取的,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育孩子需要家长保持良好的心情,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否则,孩子会慢慢学会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敷衍了事。
还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社区幼儿园的亲子互动活动。幼儿园负责人请一位家长在座谈会上发言。这位家长,也就是单位里的领导,站出来说:“我觉得幼儿园教育首先要加强孩子的组织纪律性……”众所周知,孩子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如果你用一种企业管理的模式,板着脸教育孩子,那么你会把一种不开心的情绪传染给孩子。
接下来,我将谈论第二点,“创造一个快乐的环境”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一门古老而又崭新的学科。不仅仅是识字和学英语。在适当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让孩子终身受益。
当一名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在哪个学院和哪个导师那里受到了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时,这位著名的科学家出人意料地回答说,那是在幼儿园,在那里,老师教会了他有礼貌、把玩具放整齐、保持清洁的习惯...由此可见,幼儿时期的情商教育是多么的重要,没有一个让孩子快乐成长的环境来培养孩子的情商是不可想象的。
许多世界著名的教育家都是从零岁教育开始,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早期教育。日本著名教育家、小提琴家铃木·威特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据我所知,在很多家庭中,母亲负责教育孩子,而孩子的父亲相对较少管孩子。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并不尽如人意,甚至成为让部分家庭不幸福的因素。在现阶段的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孩子接触的多是女老师,在家里和妈妈接触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短板。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丈夫与女方唱出的家庭音乐才是真正完美的,才能奏出幸福的家庭旋律。因此,父母一起学习家庭教育的方法,有助于形成一个幸福的家庭环境。
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不管大人之间发生了什么,对孩子的态度都不应该改变。对于那些存在隔代教育现实的家庭来说,最好能充分发挥两代人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优势,为孩子创造一个真正快乐的成长环境。
我认识的很多家长,经常带着孩子去广场、公园,或者在接孩子、参加家长会时,主动与人交流,不断改进教育方法。相信随着专业家庭教育咨询业务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家长积极参与其中,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我来说第三点,“学会表达快乐”
语言表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很多家长认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自然会学会说话,所以并没有特别关注这个问题。很多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参加各种器乐、舞蹈班等等。其实只要稍加注意,他们就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本不用花钱学习。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开始和他说话,强调一些词,比如手指、气球、红色、爸爸、妈妈等等。虽然孩子一时听不懂,但在你抑扬顿挫、丰富夸张的表情面前,孩子会被情绪感染,有时甚至会咯咯地笑出声来,就像埋在心里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一样。
因为发音不仅关系到舌头的正常发育,还与孩子的听力密切相关。所以,语言表达清晰的孩子,通常是思维清晰,身体器官发育正常,乐观向上,善于与人沟通的孩子。
特别要强调的是,当孩子开始学说话时,一定要教他们准确的语言。有些家长以孩子说话为乐,比如教孩子“洗手”“吃饭”。他们认为孩子说话一定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其实这只是让他们步入了一个语言学习的误区,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完全消除。
比如有个家长曾经问我,他女儿上小学了,有些话还说不清楚。家长很着急,但又认为当面纠正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有时候她怕别人笑话,问我怎么帮她女儿。其实0 ~ 3岁解决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孩子年龄越大,越应该鼓励他们多与人交流,多读课文,多练一些绕口令,他们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正如卡尔·维特的《家庭教育观》所言:“教育开始得越晚,孩子的能力就越得不到实现。这就是孩子潜在能力递减规律。”
接下来我就讲第四点,“进入快乐游戏”
在Amicus的《爱的教育》中有一个关于玩具火车的故事。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很大方,很开心的把自己心爱的玩具送给了小伙伴Polexi,受到了父母的表扬。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很多孩子却因为玩具的丰富和高价而郁郁寡欢,非但没有收到玩具带来的有益的一面,反而助长了孩子的一些坏习惯。有的孩子看到什么都想要,家长不买就哭。有一个两岁多的小女孩,家里有很多玩具,看到什么就买什么。慢慢的,她有了一种错觉,常常觉得一切都是她的。比如儿童乐园里有很多孩子。如果她在玩一个玩具(或儿童娱乐设施),她不是一个人在玩。别的孩子来了,她一定要让别人走(她觉得是自己的),不然就大声哭。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孩子过多的独自玩玩具,缺乏与人分享快乐的心情。现在很多家长惊呼,为什么孩子的消费这么高?孩子为什么这么自私?为什么孩子这么孤僻,不合群?在我看来,主要是我奢侈惯了,不注重孩子“玩商”的培养
其实除了给孩子买玩具,我建议家长鼓励孩子玩一些常用的东西,参加一些集体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学会和朋友相处。
此外,还可以教孩子一些手工制作玩具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玩具。比如玩沙子就是个不错的选择。为什么?由于玩沙的随意性和自主性,玩沙比普通玩具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一些父母阻止他们的孩子玩沙子是错误的,因为沙子可能会弄脏他们的衣服。家长在注意安全的同时,也要创造条件让孩子玩沙子。比如可以准备一些塑料铲、水桶、漏斗等。,让孩子变着花样,乐在其中。还可以让孩子在沙地上完成各种“建筑”,在沙地上写字画画等等。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玩沙,通过玩来启发和教育孩子。玩沙子对孩子的感觉、观察力、想象力和精细的手部动作都非常有益。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第五点,“享受动手的乐趣”
有些家长没有让孩子做的习惯,或者可以说是“残忍”地剥夺了孩子做的机会。什么是例子?就举个吃的例子吧。
春节期间,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吃晚饭。孩子手里拿着一个肉丸,但是没抱多久。孩子奶奶想帮他抱,我阻止了她。为什么?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管是慢是慢,家长都不能替他做,否则久而久之会害了孩子。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报道。在德国,老师把饭盘放在孩子面前,大一点的孩子用勺子吃,不会用勺子吃的小一点的孩子用手抓。一个刚入园的3岁孩子格比尼站着不动,东张西望了一会儿。老师让她坐在小凳子上,用手势启发她自己吃。然而,格雷比尼不会抢食物,只是坐在那里。老师耐心地用手教她,却一点喂她的意思都没有。直到用餐时间结束,加布里埃尔没动过的食物才被“没收”。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都有点不解。但是请听老师说的:“德国人从来不喂孩子。如果孩子饿了,他们会主动去吃。”加布里埃尔现在自己不吃,但下次会吃。"苏珊娜博士说:"老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用言语或行为给予鼓励和暗示,成年人不应该强迫他们做任何事情,因为那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独立行为'的发展。帮他完成一件事,他以后只会做别人做过的事,会缺乏创造力。"
我再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有一次,我带孩子去肯德基,在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偶然遇到一个和我孩子一起学过武术的孩子和他妈妈。我在吃汉堡的时候,看到小男孩的妈妈在喂他。我觉得很奇怪。孩子学武术学得那么有条不紊,为什么吃饭这种规定动作还需要妈妈帮忙?我觉得主要责任不在孩子,而在家长,因为作为家长,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把所有的问题都揽在自己身上,甚至把孩子喂大。孩子怎样才能独立?怎样才能学会关心别人?怎么才能享受到自己动手的快乐?
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发表在莫愁的《家庭教育与成功》上。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进了监狱,他的母亲为了弥补儿子的路费,卖掉了家里一些值钱的东西。她还花了几个晚上吃瓜子,给监狱里的亲戚准备了一袋瓜子...孩子们都在监狱里,她的母亲仍在代替他。我觉得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母爱,但是有人跟我说这是亲情,但是我觉得,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因为往往是一种积累的非理性的爱导致孩子有错误的世界观,这样的孩子很难有自立自强的信心。
春节前后,是很多单位招聘人才的高峰期。有一个大学生参加了一个面试。刚进门就被考官通过了。为什么?因为考官在大学生进门的那一瞬间看到考生是由父母陪同的,更可笑的是,父亲为儿子推开面试的门让他振作起来,母亲给孩子“喂”了几口水让儿子的情绪平静下来。
所以我觉得,如果你爱你的孩子,就应该尽可能的让他去做,让他学会为别人做一些事情,而不是总等着别人为他做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