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歌的理性趣味

苏轼的文学观与欧阳修一脉相承,但他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崇尚自然,摆脱束缚,“法度创新,外放妙理”。他认为作文应该“像流水一样,一开始没有确定的质量,但总是做你应该做的,总是停在你停不下来的地方。”“自然文理,体态丰盈”的艺术境界(《谢谢老师的书》)。苏轼散文作品丰富,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文章风格简洁流畅,奔放不羁。施德宏《后记东坡(左右手)池记》说:“其散文潦如水,其浪自然写。”苏轼与欧阳修并称为“瓯塑”,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他在当时的作家中享有很大的声誉,有一段时间很多人和他交朋友或者接受他的指导。北宋的黄庭坚、秦观、晁和,都是他培养、奖励和推荐的。故称苏门四学士。

现存苏诗约四千首,内容广泛,风格多样,但以豪放为主,笔法多变,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谢朓《原诗》说:“苏轼诗之境界,古今未有,天地万物,皆得神来之笔。”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从昌黎到东坡益达,是一代人的壮观景象。.....尤其是够不着的,天生一支健笔,凉得像个悲梨。切在一起很快,有一种必须要达到的隐秘感。所以李、杜之后,是大族,不如李、杜初。”他的诗歌清新刚健,善于运用夸张的比喻,艺术表现上独具特色。几首诗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控诉统治者的奢靡骄横。文字豪放,对后世影响很大。《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冰尘中秋》流传甚广。诗作有《东坡七章》等。

苏轼写的诗有340多首,突破了写男女情爱、离别之情的狭隘主题,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苏轼在中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拓展到词学领域,一扫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驾齐驱的豪放词派,拓展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突破了诗与诗的界限,为词的创新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代表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开创了豪放派词坛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序》中说:“词达东坡,光明磊落,似诗,似散文,似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师从晋、唐、五代名家,并在王僧虔、李咏、徐浩、颜真卿、杨凝式等人的影响下有所创新。笔端跌宕起伏,天真烂漫。紫云:“我不可能出了一本书”;又有云:“要创新,不练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笔力脱俗,不如老板自然”;又云:“到了黄州,笔力甚大。”晚年受海外风浪影响。此外,他的学识、胸襟、学识处处出众,一生跌宕起伏。他的书法风格丰富而天真,你可以通过看他的书法想象他是一个人。人和书互相尊重。当时,他的兄弟、子侄、尤、麦、郭,以及他的朋友、赵灵之都曾师从他。后来清代李纲、韩世忠、陆游、吴宽、张之洞等历史名人也向他取经,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中说:“本朝善书者,以(苏)为先。”

苏轼在画中画墨画竹,借鉴的是同一种文风(即写而能之),比写字更简练,有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到顶。我问:为什么不分段分呢?说:竹生时,为何一根一根生?”也擅长制作奇石。米芾也说:“作为枯枝,弯曲是不合理的;石头是硬的,而且奇怪不合理,比如他胸前的凹陷。”可见他的画很奇怪,想送很远。他的书画理论思想突出,画论影响深远。比如,重视神似,认为“画形似,能见儿邻”,主张画外有情,画中有寄托,反对雷同和程序束缚,主张“诗画统一,巧妙清新”,明确提出“文人画”的概念,高度评价“诗中有画,诗中有画”的艺术造诣。为“文人画”的后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现存的书籍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谢谢老师的论文》、《祭奠黄随笔若干篇》、《千赤壁赋》等。幸存的画作有《古木怪石》、《竹石图》;近几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集》也是他的作品。

宋代苏轼在诗歌、散文、词、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文艺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