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论文

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的探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在我国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争议的焦点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完全替代还是并列。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什么关系?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理论界应对此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讨。本文拟比较分析中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和差异,并结合当前中国企业的经济环境和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实,谈谈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和区别

会计准则是以具体的经济业务或专项报告事项为对象,详细分析每项业务或事项的特点,规定必须适用的概念和含义,然后以确认和计量为中心,兼顾披露,处理围绕该业务或事项可能发生的各种会计问题的规范。而会计制度则以特定部门、特定行业或所有部门的企业为研究对象,侧重于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会计报表的格式和编制。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明确我国实施会计准则的意义、对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的影响以及提出的新要求,有必要具体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一)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

1.都属于会计法规。

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由国家财政部门制定、颁布和实施的,所以都是同级的部门行政法规,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2.都是指导会计工作的规范。

广义的会计制度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以及会计法规。各国会计环境不同。有些国家只采用会计准则,而有些国家,如改革前的法国和中国,只采用会计制度来规范其会计工作,形成自己的会计制度。

(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区别。

1.指导思想不同。

在国外,以英美为代表,标准的制定是原则性的,其指导思想是“指导性”;以法国为代表的会计制度的制定是以规则为导向的,其指导思想是“强制性”。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2.侧重点不同。

会计准则主要着眼于解决会计要素如何确认和计量的问题,同时规范会计主体应披露哪些信息,其内容抽象、简要;会计制度主要是直接规范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重在规范会计行为和结果,重在记录和报告,其内容更加直观和具体。

3.制定和修改的灵活性不同。

因为一个会计准则的范围通常比较小,容易增加或修改,会计制度也比较详细,即使经济业务只有一点点变化,也要对整个会计制度进行修订。如果新业务涉及所有行业,所有行业的会计制度都要修订,所以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比会计制度要方便得多。

4.对会计的素质要求不一样。

由于会计准则内容抽象简洁,需要会计人员结合自身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需要更多的专业判断,因此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会计制度规定的内容直观、具体、可操作,会计人员不需要运用会计原理进行判断和选择,只是机械地照搬条文,所以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自然较低。

第二,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的必然性分析

(一)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资本的加速流动使得资本所有者离所投资的企业越来越远,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又使得远离所投资企业的投资者迫切需要了解更多真实、相关、可靠的信息。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发挥会计的作用,而为投资者提供及时、透明的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前提和保证就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是以规则为导向的,是强制性的,所以制度要尽可能覆盖所有的经济业务。然而,实际经济环境千变万化,制度的规定对于层出不穷的经济业务总是“滞后”,难以提供有用的会计决策信息。相反,会计准则是以原则为导向的,它规定了概念和含义。当准则未能涵盖所有经济业务时,会计人员可以应用会计原则来处理新问题,这使得会计准则比会计制度更加灵活。转向国际趋同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快速发展,跨境上市、证券发行等国际融资活动日益增多,客观上要求会计作为国际商务语言必须采用相同或相近的准则,才能提供真实、公允、可比的会计信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成为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国际社会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2003年2月12日,国际六大会计师事务所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最新调查报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报告——2002年全球调查。调查选项之一是是否有计划直接采用国内准则或将国内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在接受调查的59个国家和地区中,95% (56个国家和地区)有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3% (2个国家)已经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92% (54个国家和地区)表示有意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之接轨,只有5%无意接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表明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加入WTO后,一方面为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使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提高对外财务信息的可比性,中国也选择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方向,于2006年2月颁布了一套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接轨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因此,采用会计准则已成为国际通行做法,以往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并存不符合国际趋同的大环境。

三。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一)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完善。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特别是2003年初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换届后,由中国证监会、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企业界和学术界组成的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开始实质上参与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咨询,从而使我国纯政府模式制定的会计准则更具代表性、专业性和科学性。

(二)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

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和2个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组成。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

提高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

企业会计准则包括三个部分:具体准则、具体准则和具体准则解释。实际上,具体标准指南是对具体标准的具体解释。虽然没有会计制度那么详细,但是对于大多数会计人员来说,了解具体的准则就足够了。然而,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的情况下,准则和会计制度指南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因此,在完善准则指引的前提下,取消会计制度是完全可行的。

(4)政府部门的努力。

这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改革涉及面广,影响大,做好相关宣传培训和实施工作十分重要。财政部会计司提出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宣传、培训和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举办的省市财政部门会计主管讨论会上,会计部门提出了一些促进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宣传措施,供与会人员讨论。此外,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关于印发《中国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征求意见稿)》的通知,将对全国50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7万多名注册会计师进行大规模培训。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使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企业会计准则,大大提高我国整个会计队伍的素质,为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铺平道路。

(五)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加强监督管理。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北京召开会计审计准则体系新闻发布会。会上,财政部、审计署、国资委、证监会、人民银行等部门领导表示,为确保新准则顺利实施,各部门将协调配合,加强监督管理,今后要把上市公司执行《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制度情况作为财务监管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重点之一,关注相关会计人员。此外,为规范和加强对会计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管,改善对会计和注册会计师的服务,实现信息共享和政务公开,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财政部会计司、监督检查局、中注协、会计从业资格评价中心和信息中心共同组织开发了财政会计行业管理系统,并于2006年2月6日正式上线运行。这些措施为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提供了外部保障。

四。结论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会计准则本身的完善,还是从外部条件的准备来看,笔者认为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当然,就像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一样,也需要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企业可以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专家的帮助下制定内部会计制度,以便内部人员更快更好地应用企业会计准则。

参考

1.孙正、刘浩,“经济环境的变化与会计思维的转变”,上海证券报,2006.2;

2.施丽萍,“对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的思考”,山西财税学院学报,2003年4月;

3.张东口、王玲、胡悦鑫,《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分析》,《会计月刊》(会计),2004年4月;

4.梁爽,《中外会计准则模式比较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