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水平文件
如今全球金融海啸百年不遇,预测世界经济将面临长期衰退和萧条的巨大风险。在如此糟糕的经济形势下,中国和上海将在不久的将来举办一场史无前例的世界经济“奥林匹克”盛会——世博会。世博经济能否一扫阴霾,依旧光鲜亮丽,为主办城市和国家经济带来阶段性加速发展?还是阻止整个世界经济衰退?
带着科学的态度,满怀期待,期待在这个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经济时代,危机中总有生机。
摆脱衰退的新机会
今年9月以来,一场始于美国华尔街的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瞬间席卷全球,从最西的美国到最东的日本,从最南的新西兰到最北的冰岛,从最富裕的工业国到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各国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甚至东欧和南美的许多国家都濒临破产。曾经的财大气粗的金融巨头瞬间崩塌;数百万亿美元的财富瞬间化为乌有;数百万人面临失业和无家可归的悲惨局面;从财政部长、央行行长到公司管理层,都慌了;世界经济面临长期衰退和萧条的巨大风险。此时此刻,人们有一些期待,也有一个共同的疑问:世界经济何时走出衰退?
全球金融危机通过三个传导渠道影响中国经济。
追根溯源,作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从特定的金融产品扩大到金融机构,再到全球金融市场,目前正处于从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的传导阶段。
至于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次贷证券投资、贸易和资本流动三个传导渠道影响中国经济。这次危机与1997亚洲金融危机相比,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但目前房地产市场已经形成了非常浓厚的观望和调整的氛围;从65438年到0998年,中国经济的出口依存度只有18%,2007年上升到38%左右。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后,前期流入中国等新兴市场的“热钱”会流回美国“灭火”,从而大大降低投资发展中国家的兴趣。所以相对于1997的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受国际环境的冲击更大。
上海市统计局近日发布的2008年6月至9月长三角城市主要经济指标汇总显示,宁波、南京、上海6月至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31%、-44%、-7.8%,均出现大幅下滑或明显放缓。究其原因,一方面,欧美对中国出口的需求将持续减少。虽然过去的订单还很多,但新订单数量已经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欧美企业对华投资规模正在进一步减少,这将导致未来几年外商投资合同实际金额大幅下降,从而影响区域经济在贸易和投资方面的增长。
上海世博会为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遇。
但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种外部冲击的经验来看,每一次都成为中国经济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机遇,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全球金融危机警示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过度依赖出口需求和资源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短期对策可以是刺激内需和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长期对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将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将为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一个重大机遇。
从长三角的角度来看,上海世博会是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发展的契机。即将到来的2010上海世博会是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截至目前,已有180个国家和44个国际组织确认参展2010上海世博会,可见上海世博会是历届世博会中规模最大的一届。上海世博会将实现三大目标:一是世界在同一主题下以不同方式解读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二是向世界展示展览、论坛和活动;三是推出网上世博会。网上世博会将通过互联网、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让更多的参观者从不同的角度参与上海世博会。上海世博会期间,许多世博活动将在长江三角洲的各个城市举行。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将带动诸多产业发展,会展业、都市旅游、城际交通业将呈现繁荣景象。据预测,世博会期间,将有7000万国内外客商和游客来到上海,最高日接待量将达到80万人次。其中,95%的外省市游客有住宿需求,38%的游客会继续留在长三角地区,近90%的游客会选择江浙地区。持续半年的巨大客流,会给长三角周边的景区、酒店、餐饮、交通甚至休闲场所带来直接的经济刺激。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长三角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区域内发展更加协调,形成了合理的分工和独特的空间格局。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关系到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从国家角度来看,上海世博会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机遇。
历届世博会的许多“亮点”成为推动人类发展的重点。贝尔发明的电话在世博会上展示,实际上改变了人类的通讯方式。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在世博会上亮相,实际上奠定了人类飞行梦想的基础。韩国大田世博会以“新的起飞方式”为主题,集中展示了交通、航天、电子、通信、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新一代技术。大田世博会后,大量韩国科研机构迅速聚集在原展园,形成了“大德科学园区”。同样,随着1970的大阪世博会,关西地区的产业进行了大幅度的结构调整,形成了以大阪为中心,半径约50公里的大阪城市圈,成为日本商业交易、金融和信息交流的中心,为今天举世闻名的“关西经济带”做出了贡献。
根据上海世博会科技行动计划,参展国将围绕世博会主题展示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中国将通过重大国际展会,探索整合工程科技研究和管理资源,攻克一批科技难题,形成一批原创性、集成性科技成果,催生“世博经济”新的增长点。世博会期间和之后,许多“亮点”将加速成果产业化,使创新成果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使科博会的“亮点”最终为城市乃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从全球来看,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世界经济再次繁荣的新起点和机遇。自1851在伦敦举办第一届展览会以来,世博会发展迅速,被誉为“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纵观历届世博会,规模与上海世博会不相上下的有三届,举办国的发展明显受益:1970大阪世博会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大阪经济圈的融合;塞维利亚博览会1992让西班牙南部相对落后的地区迅速发展起来。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促进了下萨克森州的经济复苏。上海世博会将促进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发展,这不仅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机遇,也是世界经济走出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机遇。
上海世博会有利于增强全球资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世博会是一个推广国家科技创新和形象的平台,所以经济不景气的国家不要错过这个推广的机会。世博会是全球文化、经济、科技的交汇和碰撞,世博会更多的机会隐藏在现场的展览和庞大的人群背后。2010年世博会将为全球资本提供大量投资机会,使其能够与中国企业进行广泛接触和交流,这将有助于增强全球资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的具体时间来看,世界经济可能已经走出衰退阴影,迎来复苏,上海世博会有望成为全球经济走出衰退、迎来复苏的新起点。美国芝加哥1933博览会是大萧条后1929至1933举办的,成为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振兴的起点。所以上海世博会是发达国家资本摆脱危机,找到投资方向的机会,也间接帮助了危机中的美国经济。因此,举办上海世博会本质上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世界经济再次繁荣的新起点和新机遇。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特斯认为,在筹备和举办上海世博会的过程中,中国将打开一扇人与人、人与资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窗口。不来梅国际大学校长约阿希姆·特留施教授认为,上海世博会能够吸引创纪录数量的参展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本届世博会主题的高度认可和期待,也表明全世界都在关注人口最多的中国如何发展。与奥运会相比,我相信上海世博会在国际社会的参与下,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更广泛、更积极和更持久的影响。(肖燕华)
世博会创造了主办国的经济奇迹。
所谓“世博经济”,是指主办城市在世博会的筹备和举办过程中,利用世博会带来的商机,推动和发展当地经济,实现经济文化持续增长的一系列活动,是一种能够给主办城市和国家经济带来阶段性加速发展的特殊经济现象。
世博会将带来三个好处。首先,城市资源的价值将得到提升。第二,在世博会的发展过程中,包括它的标志销售、商业运作和赞助商,这是世博经济最直接的部分。第三,世博会将带来大量的游客,游客衣食住行带来的收入增加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潜在增加。
这是世博会。
世界博览会是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具有重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博览会。它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起初,它主要展示美术和传统手工艺品。后来逐渐成为科技和工业技术的展览,成为不可多得的培养工业人才和普通市民启蒙教育的场所。世博会场馆不仅仅是展示技术和商品,还伴随着丰富多彩的表演和迷人壮观的风景。它被设置成一个充满日常生活中无法体验的节日气氛的空间,成为普通市民娱乐和消费的理想场所。
世博会推动经济腾飞
从历届世博会的举办经验来看,世博会主办城市将世博会的筹办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以世博会为契机,为主办城市和国家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世博会带来的直接和间接需求通常会推动主办城市和国家的经济增长;
二是促进相关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推动一批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现代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投入运营,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65438-0970年世博会在日本大阪举行,为大阪在国际工商业舞台上的崛起带来了持久的后续影响。大阪世博会和东京奥运会,以日本两大城市为基地,横贯东西,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催化剂。这两次大型活动产生了日本在世界上引以为傲的新干线,也是高速交通网络诞生的契机。本届世博会极大地推动了大阪的交通、高档住宅、商业设施、旅游和文化交流场所的建设,促进了以大阪为中心的关西城市群的形成。
大阪世博会提高了城市的国际声誉,世博会带来的大规模建设机遇基本赶上了东京的水平,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日本的经济发展和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仅大阪世博会1970期间,日本就签订了约20亿美元的出口合同。
1985筑波世博会的直接相关支出约为11579亿日元,衍生的生产收入达到23163亿日元,是世博会直接支出的19倍,这些对日本1985 GDP的作用约为0.75%。
1986年加拿大举办温哥华世博会的直接支出为11.2亿加元(8亿美元),增加了28亿加元的产值。联邦政府和省(哥伦比亚)财政收入分别增加5.7亿加元和1.7亿加元。同时,世博会为加拿大提供了6.3万个工作岗位,薪资总额为654.38+0.3.4亿加元。
韩国在1993年举办大田世博会的直接支出为2000亿韩元,而大田世博会带来的GDP收入为30000亿韩元,韩国当年的GDP为27.8万亿韩元。世博会的GDP效应达到0.72%左右。大田世博会也为韩国创造了20多万个就业岗位。
德国汉诺威举办2000年世博会的直接支出为6543.8+002亿德国马克。它对当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为6543.8+07亿马克,而2000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39699.8亿马克。因此,汉诺威世博会对德国国家GDP的影响接近0.26%。汉诺威世博会也为当地政府带来了20亿马克的财政收入。在汉诺威世博会的筹备和实施阶段,巨额支出所带来的显著效果来自于对围栏内外基础设施的投入。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10世博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
有形影响是指世博会在拉动主办国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和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主办地区的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上。
无形影响是指世博会对主办国经济发展环境、开放程度、国家声誉、形象和公信力的影响。
从东道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来看,无形的影响力往往比有形的影响力更重要、更有价值。
1.增强凝聚力,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个国家从申办开始到活动结束,至少在10年的时间里,能够引起全民的普遍关注。从上海申博到世博会2010结束,从前期的“人人盼世博”到后期的“人人当主人,全民拥世博”,是一片祥和的局面。这10年是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举办世博会,无疑将为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是有利于进一步对外开放,使中国经济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
举办世博会是一个国家扩大市场开放、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媒介。世博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国际化的事件。要求这个国家的政府、组织和企业必须调整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管理和经营方式,而这个调整过程无疑就是扩大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过程。只有扩大市场开放,按照国际惯例运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资,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最后,举办世博会将使主办国在整体上获得一个开放、民主、热情、充满活力的形象,这对吸引外资和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具有现实意义。因此,上海世博会有利于进一步开放。
第三,有利于在国际上打造“中国品牌”,可以更好地推动国内企业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
现代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不仅要有雄厚的实力和一流的产品,还需要其所属国家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影响力。换句话说,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品牌竞争,其实需要国家这个大品牌的支撑。举办世博会是一个国家打造“国家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由于世博会,上海不仅将解决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还将产生一些新的产业。更重要的是,世博会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加快与世界接轨创造了条件。无论是奥运会还是世博会,都是举世瞩目的世界级展会,能够强烈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创造无限商机和财富。魅力无穷的大型城市事件完全可以成为驱动20世纪初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乔)据
产业结构升级迫在眉睫。
目前,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已进入关键阶段。上海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十年来一直在50%左右摇摆。这种情况表明,上海的产业结构正在孕育和酝酿之中,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和途径来实现突破性升级,迈上一个新台阶。伦敦服务业就业率达到88%,纽约超过90%,而上海2007年仅为56.3%。
上海的产业结构已经升级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口。
目前上海工业发展面临的困境是,一方面需要继续保持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是发展中国家城市的支柱产业,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也是重要的税收来源和就业渠道,短期内不可能大幅减少;另一方面,要发展服务业,提升城市能级,向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自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制造业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线性趋势一直处于平行状态,并没有出现制造业的明显下降和服务业的明显上升。上海的工业发展到现在一直在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摇摆。
目前上海产业结构升级急需解决的四个主要问题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减少对外贸的依赖,将主要产品市场从国外转移到国内;降低产业同构程度,与长三角经济区形成分工合作关系,形成全球城市区域;大幅提高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和附加值,建设轻型低碳经济。
但在没有实质性外部冲击的情况下,上海经济必然会沿着现有轨道继续发展,低端的制造业、投资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必然会继续。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在中国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已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变得更加迫切。
在过去的30年里,全球经济大大提高了市场水平,自由放任已经延伸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然而,在缺乏相应的全球治理机制的情况下,现在已经证明这是极其危险的。
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美国市场将进一步萎缩。美国的低储蓄率和高消费率最终被证明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美国为主的西方经济体的居民消费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在打击全球外向型经济的同时,也推动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回潮。虽然在中国资本管制下,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限,但进出口总额必然减少,投资信心必然受到打击,对上海低端制造业和外向型经济必然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上海将逐渐感受到这场危机的副作用。
事实上,即使没有全球金融危机,高碳、低端制造业、外贸依存度高,也必然促使上海经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变增长轨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世博经济与上海产业结构合理化
2010上海世博会将是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上海未来三年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从某种角度来说,世博会是上海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契机,也是上海抵御全球金融危机、保持近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
从举办世博会的历史来看,世博经济对主办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达到2%以上。
首先,世博经济促进了主办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1992塞维利亚博览会的举办,极大地改变了西班牙的产业结构。服务业产值比重从1990年的57%提高到1993年的63%,年均增长10.1%。塞维利亚也成为欧洲的旅游胜地。
其次,世博经济促进了主办城市与周边城市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形成。以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为例,世博会推动了以大阪为中心的城市圈的形成和崛起,日本关西经济带保持了10年的经济增长。日本在世博会前后大力推动大阪产业结构转型,推动大阪产业重心从重工业向高科技产业、金融业和信息产业转变。日本将大阪作为关西地区的中心城市,通过轨道交通和便利的交通设施促进了大阪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
虽然每届世博会都有盈亏,但服务业无一例外从中受益。2065,438+00上海世博会65,438+083天期间,预计平均每天将有40万人次,相当于一个静安区的全部人口冲出去。这么多人带动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会大大提升就业,提高上海服务业的比重。到2010年上海服务业就业比重有望超过60%,这将改变制造业长期以来的高产业结构,从而加速上海工业就业结构和增加值结构的合理化。
同时,上海如此多世博游客的到来,有赖于长三角交通基础设施的有效衔接和各种交通方式的充分发展。此外,如此多的游客需要被有序地安排参观上海世博会,一些游客可能需要在进入世博会场馆之前参观长三角的其他旅游景点。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城市都在专注于旅游业,努力从上海世博会上分流游客,分享部分旅游收入。这样,以交通基础设施和旅游一体化为突破口,上海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多年的产业同构程度有望得到缓解,产业间的分工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上海长期以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高贡献率有望改变。
世博经济与上海产业结构高级化
得益于世博会期间的大量基础设施投资,上海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由于部分产业与世博会直接相关,将呈现强劲增长态势,成为推动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产业,实现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上海的旅游业和会展业将直接受益于世博会,并强劲增长。世博会延期183天可以直接带来旅游业和会展业的快速增长。预计到2010年,上海外汇收入将达到46亿美元,上海旅游业全年接待入境游客超过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20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增长超过全市平均增速,实现持续快速增长。上海世博会将促进旅游业与会展业的结合,形成现代城市会展旅游,并促进沿旅游业价值链的收入扩展。由于会展业的产业带动比约为1:9,世博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显而易见。
上海的高科技产业也将受益于世博会,增长势头迅猛。世博会不仅是展示世界各国最先进科技成果的盛会,也是各国工业和科技发展的舞台。同时,世博会的场馆建设、通信、城市交通、环境保护都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撑。上海世博会将展示最新的科学技术,这将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必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与合作,人才的聚集与使用,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组与兼并。这将有助于上海逐步成为高科技核心城市。
上海的创意产业也将从世博会中受益。世博会的手工艺品、电影、广播和场馆标志设计都包含很高的创意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世博会的场馆设计、音乐创作和表演将极大地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世博会主题馆和国家馆的设计将极大地促进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各国场馆的设计和建设中,不可避免地要就地取材,节约成本,聘请上海或中国的人才,有利于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陈建华)
从世博会看“都市圈”的经济辐射
二战后,世界城市发展的最大创新是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都市圈日益成为国家和地区持续繁荣发展的火车头,都市圈核心城市日益成为全球资源配置和经济组织的枢纽中心和网络节点。
世博会一直是主办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甚至可以带来地区经济的腾飞,这是常识。
世博会赋予上海的特殊使命,将强化其在长三角经济圈博弈、竞争、合作中的领先地位。通过搭建产业、交通、科技、旅游等各个层面的交流合作平台,世博会将成为加快长三角经济圈一体化的最佳契机。
从世博会效应的三个阶段来看,即筹备效应(投资驱动)、举办效应(需求驱动)和后续效应(品牌和新技术驱动),世博会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也可以表现为短期、中期和长期阶段。
中短期内,2010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通过基础设施、观光旅游、城市发展、产业投资等区域经济活动产生显著的联动效应,促进长三角都市圈的区域合作和经济增长。2010上海世博会将有200个国际组织、国家和企业参展。在此期间,上海将迎来550万外国游客,其中很大一部分游客的住宿和游玩将分流到整个长三角。
博览会“磁吸效应”的辐射范围覆盖苏锡常地区和杭嘉湖地区,外围辐射带可沿黄金水道延伸至长江中上游。
此外,举办世博会需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上海可以借世博会的东风,建设“四个中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长三角城市可以抓住这个机遇,与上海部分产业的转移对接,进一步放大当地相关产业的规模,形成一些产业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的繁荣。
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指出,上海世博会将带动相关产业投资2700亿元,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博会。
另一个测算显示,世博会筹备期间,上海全年GDP增长2%左右,长三角地区投资30%左右。举办当年,上海GDP增长5%左右,长三角投资50%以上。在准备和持有期间,将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2%左右。
从长远来看,世博会将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会后区域贸易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展示交流后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以及重要区域经济圈的形成。预计十年内维持0.1%。世博会的举办及其后续几十年的综合利用,必将带来显著的外围联动效应,辐射长三角地区,带动整个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
世博会一直是主办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甚至可以带来地区经济的腾飞,这是常识。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独特的区位条件和发展优势,可以帮助其崛起成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国际经济中心。国际经验表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GDP往往占一个国家的10%以上。因此,都市圈经济的形成将极大地拓展上海城市和经济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世博会契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既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需要,也是上海实现城市整体创新、建设“四个中心”目标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