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知识

京剧:1)舞台与时空模式

以前京剧舞台没有幕布,观众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整个舞台。一般舞台上只有一张“桌围”的桌子和两把带“椅套”的椅子,称为“一桌两椅”。桌子和椅套上有装饰性的刺绣。有时候舞台上什么都没有。后来在台前加了幕布,在演戏前遮住舞台。有时,在演出过程中,会换上另一层幕布,称为“第二层幕布”。用来保留幕后摆桌椅、演员换衣服等准备工作,演员可以同时在幕前表演,让京剧的表演更加紧凑。

京剧舞台的时空很自由,不受现实生活的时空限制。大幕拉开后,舞台并不代表演员上台前的任何时间和地点。京剧舞蹈的时空是由演员的活动决定的。比如京剧中的一个角色进入舞台后,通过念叨和演唱,可以表现出舞台就是他的书房。然而他离开舞台后,书房不存在了,然后又出现了另一个人物。通过他的肢体表现,可以看出舞台是一条崎岖的山路。一个人在自己家里闲坐着,想去朋友家转转,就在舞台上走了一圈(叫“马戏”),自己的家就转化成了朋友的家。再比如剧中的人听到一个意外的消息时的震惊,这应该是瞬间的心理反应,但为了刻画人物,他们可以唱很久。相反,写信、读信、喝酒的过程本来要花一些时间,但为了简洁,只要表演一个手势,同时演奏一曲唢呐曲牌,就完成了。

因此,观众在欣赏京剧时,需要随着演员的诵经、唱腔、表演发挥想象力,从而了解剧中的时间、地点、环境。

(2)角色类型

京剧的角色类型俗称“商”,主要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来划分。京剧的行当是从昆曲、韩晖戏等古代戏曲演变而来的。起初分为生、旦、终、洋、净、丑、杂、入门、起步、流行等十个角色。后来由于表演艺术的发展和剧目的丰富,打破了严格的业务界限,整合了生命、丹、洁、丑四大业务。每一行包含几种不同类型的角色。

比如有:老学生(主要是演皇帝和儒雅柔弱的中老年人。一些武将,如华云、岳飞、黄忠等。、属于“倚老卖老”和归老派)、武生(猛士或侠士)、萧声(主要扮演英姿飒爽的人物,如周瑜、吕布和英俊潇洒的年轻人)、洪生(如关羽)

有:郑丹(或青衣)(娴静女子)、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泼辣少妇)、乌丹(女将军、绿林侠女和神话中的巫女)等。)、老聃(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和蔡丹(一个开朗风趣的女人或者一个倔强邪恶的女人等。).

景(又名“华联”)的台词有郑景(庄重威严的忠臣良将)、副景(绿林中的野人英雄或权臣中的奸臣)、吴景(勇猛善战的武士或神话中的神仙妖怪)。

丑八怪(又称“小脸”、“三脸”)行当有:文丑(一种聪明滑稽或阴险狡诈的人物)、吴丑(一种聪明幽默的英雄义士)等不同行当,在唱、读、做、打、服、妆等方面各有特点。同样的,还有几个学校。各流派根据自身条件和对艺术的理解,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创造,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特色。

(3)歌唱伴奏

京剧的唱腔主要是“西皮”和“黄儿”,简称“皮黄”。西皮和黄儿是两种口音的统称,都分几个“盘”。这些板块都是在一个曲调的基础上发展变化的。西皮和黄儿有“原板”、“柔板”、“快三只眼”、“散板”、“摇板”等板,西皮还有“二六”、“流水”、“快板”。

西皮和黄儿的相似板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在于节拍的强弱与分散,节奏的疏密,速度的快慢,旋律的简单。这些板块可以单独分割,也可以连成成套。不同的盘子表达不同的感受。在唱、读、玩中,唱功居首位。歌唱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除了西皮和黄儿,京剧还有四声,比如南梆子和高梆子。

京剧音乐也是风格化的,各种重音和板块都可以重复使用(当然不是完全照搬)。比如《女人开始解》里的苏三唱了《西皮柔板》,《汾河湾》里的刘迎春也唱了《西皮柔板》。这在歌剧中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欣赏京剧,需要仔细分辨唱腔的差异。

为了配合演出,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往往会演奏一些器乐,称为“曲牌”。这些曲调有长有短,有唢呐和笛子演奏的,有胡琴演奏的,各有各的用途。比如元帅升帐奏“水龙”,以“功尺”迎客,灵堂奏“哭天”。

锣鼓在京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唱、读、打都离不开它。其特点是声音强烈,节奏鲜明,用来加强节奏感,营造气氛。例如,如果没有锣鼓的伴奏,一场战斗是不可想象的。京剧中有很多锣鼓观念,被称为“锣鼓经”。它有一定的打法,但很灵活。《锣鼓经》主要分为开篇锣鼓和体锣鼓。开场锣鼓,就是唱前打好的锣鼓,引唱。体锣鼓是配合表演和武术的锣鼓。

京剧锣鼓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就是统一各种表现手段。所有唱与打的转换,舞台节奏的调整都是通过锣鼓来完成的。所以,锣鼓贯穿全剧。

京剧里白字的念法也很有特色。它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而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和音乐化的舞台语言。

京剧的唱腔主要分为“白静”和“白芸”。白静是对北京话的初步处理,其节奏和声调起伏被夸大了。花旦和京剧里的丑角都是学京白的。白芸用“中州韵”代替北京话,听起来和北京话很不一样。它是经过进一步加工的舞台语言,节奏和音调更加夸张,更有节奏感和节奏感。老京剧学生,青衣,华联,萧声,老聃都读韵。念白能够简洁明了地表达思想内容,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欣赏京剧和欣赏歌剧是不同的。观众和演员可以直接交流。比如一个演员举手,用袖子挡住另一个演员的视线,向观众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假设对方听不到这些话,就叫“鞠躬回礼”。看京剧不像看戏曲那么受限制,观众可以随时回应对演员的评价。比如演员精湛的武艺,优美的拖腔,钢琴师演奏的精彩的《过门花》,都能立刻博得热烈的掌声和响亮的掌声。在观众的鼓励下,演员们更加卖力地表演,以至于舞台回荡,剧场充满了热烈的气氛。

(4)服装面部化妆

传统戏曲剧目多以历史故事为蓝本,反映各个朝代的生活,人物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等。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服饰,扮演不同的角色,这就迫使戏曲艺人在服饰的穿着上制定一套规则。

服装的风格是角色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就头盔而言,可分为冠、帽、盔、巾四类。皇帝戴皇冠,文官戴纱帽,武将戴头盔,穷书生戴方巾。同样是冠帽,翼的样式分为向上、直、向下三种。向上的翼称为天翼,皇帝和高级朝臣佩戴;普通公务员的纱帽是平翼的;向下的翅膀是非官方佩戴的。同样,戴纱帽,插金花是状元,加翅膀是徐。服饰分为蟒(包括官服)、斜、垂、褶。一般的规矩是皇帝和文官穿绣花袍,武将穿卧服,平民穿打褶的衣服。

服装的颜色很讲究。一是表演级别,皇帝穿黄色,一至四级官员穿猩红色,五级以下官员穿蓝绿色;二是示风俗,喜庆场合穿豪华色,刑场犯人穿红色,丧服穿白色;第三是场景的表现。林冲晚上穿黑色,突出一个“夜”;第四是表现他的精神气质。关羽面红耳赤,身披绿袍,显示了他能文能武,勇猛睿智。五是展示舞台的整体美,元帅会被提升,一群将军会穿着红绿白黑的衣服。

服饰上的图案不仅漂亮,而且具有象征意义。皇族和大臣的衣服常采用龙纹,这是封建权威和尊严的象征;武将常用虎豹纹象征勇敢;文生的褶皱刻画了梅、兰、竹、菊,与它们的性格气质有关;谋士的服饰用极端的画面和八卦来象征智慧和道术。

服装的不同方法也反映了不同的场景。一条束腰裙,系在衣服外面,表现出双手撑着裙角走路时东奔西跑的凄惨状况;文森特的毛巾背面挂着两条飘带,系在毛巾边缘,左侧打个结,也能显示匆忙;元帅出征前,倚身披蟒,给人以骁勇傲骨的感觉。

脸书艺术的发展与中国戏曲的发展息息相关。在12、13世纪元杂剧和袁媛元杂剧的表演中,出现了一种脸部中央有一大块白斑的丑角脸。

为了适应露天表演,面膜一般只有黑、红、白三种对比色,强调五官、肤色和面部肌肉轮廓,如浓眉、大眼、转鼻、大嘴等。这种原始的脸谱简单粗糙,随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而逐渐修饰,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京剧逐渐形成了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法。京剧脸谱在吸收各地方剧种脸谱优点的基础上,经过几代著名演员和戏剧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加工改进、创新改革,得到了充分发展。图案和色彩越来越丰富多彩,不同人物之间的区分也越来越分明,创造了许多历史和神话中的面孔,形成了完整的化妆谱。

脸书的作用是通过脸书的色彩和图案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特长、外貌等等。一般来说,表达如此丰富的内容有两种方式:一是色彩变化的组合,二是图案的构成。

从色彩上看,现在的京剧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老红、瓦灰、金、银等多种颜色,从对人物自然肤色的夸张描写发展到对人物符号的暗示色彩。一般来说,红色描绘了人物的忠诚和勇敢;紫色象征智慧、勇气和正义;黑色体现了忠诚、耿直、正直的高尚品格;水白色暗示着奸诈人物和恶毒手段的可憎;油白表现出自负霸气的性格;蓝色意味着坚强和勇敢;绿色勾勒出侠义性格;黄色代表残忍;老红展现更多的是尊敬和勇敢的老兵;瓷砖灰色暗示年老;金银常用于神、佛、鬼显现其金面金身,象征虚无缥缈的感觉。

京剧脸谱的构图多种多样,加上色彩鲜艳的装饰图案,很容易让人眼花缭乱,产生神秘感。其实总结起来只有十几种。因为互为参考,互为变化,所以衍生出很多光谱公式。这些光谱形式是基于各种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征。即使是同类型的谱形,每个部分的线描和色彩处理也因为人物性格的不同而不同,以至于每个人物都充满了自己的个性,从不雷同。脸书的组成大致如下:

整张脸基本都是以一种颜色为主体画,然后用另一种颜色勾勒五官。

三块瓷砖脸,眉毛,眼窝,鼻窝用线条标出,在额头和脸颊上呈现出三种明显的主色。

十字卷首,这种画法多从鼻梁处画出一个色柱,并与左右眼窝相连,在脸的中间形成一个十字。

花脸在前额有完整的主色,其他部位有辅色标记,色彩类型丰富,构图形式多样,线条复杂细密。

象形脸,这种脸谱多是神话中的神怪。它用额头案勾上鸟、兽、鱼、虫等装饰图案,表示自己被改造成了什么动物人类。

歪脸一般代表居心不良的歹徒或面部受伤的人,所以五官扭曲变形。

有许多京剧以神话传说为主题。这些剧中的人物多为神魔,脸谱属于“神仙脸”或“象形脸”。最著名的角色之一是孙悟空。他是一只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子。后来成为大师,武功高强,神通广大。他在西天保护唐僧佛经,沿途降魔,历经磨难,终于取回真经,修成正果,位列神仙之列。他的脸谱属于“象形脸”,图案表现的是猴子的五官;但他后来成了神,所以有“神仙脸”的特征,就是眼窝涂了金。他额头上的珍珠表明他是佛教弟子。

除了脸书的上述几类,还有“太监脸”、“英雄脸”、“小妖脸”。

关于京剧脸谱有一些特例。丹丹平时不化妆,但也不一定。钟离春就是一个例子。这个女的传说是战国时期齐国(今山东东平)没有盐,所以也叫钟无艳。她打惯了仗,相当男性化,长得又丑,所以在剧中采用了给脸书画像的方法。毕竟,兀颜姓是一个女英雄,所以在她的额头上画一朵莲花以显示她的女性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