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和音乐表现论文

音乐表演不仅是表演者技巧的表现,也是表演者综合素质的体现。法国著名作曲家柏辽兹曾说:“作曲家不同于其他作家。在他和群众之间,往往需要一个媒体人。这个媒体里有的人很聪明,有的人很愚蠢,有的人毫无生气,有的人可以从头到尾给一部作品增添一层光彩,而有的人则相反,对作品处理得很糟糕甚至完全毁掉。”可见,音乐表演作为音乐创作和欣赏的中介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任何音乐作品都必须依靠音乐表演来实现其审美价值。它是作曲和观众之间的媒介和桥梁。它的任务是通过演奏乐谱,将一系列音乐符号变成有血有肉的音乐,欣赏作品的内涵,挖掘创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情感,注入自己的理解和激情,赋予音乐作品新的生命。一个优秀的音乐演奏者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来满足演奏技巧的需要,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如何在音乐演奏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好地诠释作品就显得尤为重要。

音乐表演艺术是时间的艺术,是不可重复的,是稍纵即逝的一次性过程。情绪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主观心理活动。表演者的情绪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表演者的正常表演。虽然表演所需的身体各部位都正常,但心理情绪异常时,很难顺利完成表演任务。紧张会影响演奏者正常的心理活动和大脑对身体的控制,从而阻碍人脑活动的灵活性和心灵的思辨性,干扰演奏者的技术发挥和音乐演奏。克服表演紧张的核心问题是合理分配注意力。如果演奏者的注意力控制失衡,就会影响手指的运动和音乐的表达,从而影响演奏的一致性和准确性。要想在每一次演奏中都能表现出自己平时最好的表现,把失误减少到最低点,达到预期的演奏效果,就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在没有任何其他干扰和顾虑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专注、投入音乐演奏本身的良好心理品质。研究表明,一个人越关注一个物体,他对其他物体的观察就会越模糊。如果演奏者专注于音乐的演奏,就会忽略其他非演奏事物的干扰,既保证了演奏者正常的技术发挥,又控制了外界环境刺激引起的紧张情绪。成熟的音乐家在演奏时会集中全部注意力,将丰富的情感始终保持在音乐的演奏中,这是演奏的最佳心理状态。

此外,过于注重外界对自己表演结果的评价,也会造成紧张和怯场,使表演者的精力分散在与表演无关的事情上,导致表演者无法正常发挥。在心理学中,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无意识层、潜意识层和意识层。在我们正常的表现中,有两个方面:意识控制和潜意识控制大脑。前者有一定的目的性,后者是习惯成自然。因为表演活动是一个多动作组合,是同时完成各种活动的过程。而我们知道,人的意识头脑只能调节和完成一个动作,而不能完成一个以上的动作,就像人们常说的“一心不能二用”。当我们注意到某个事物时,它就成了注意的中心,而其他相关的和不相关的物体要么处于注意的边缘,要么处于注意的范围之外,以至于没有被意识到,要么是模糊的。所以在玩活动的时候,只能用意识思维来应对主要动作,其他动作都要靠“潜意识”的控制。我们在玩的时候一定要科学地认识到这个心理特征,不要杞人忧天,否则就会顾此失彼。有些表演者在现场表演时非常慌张,很多顾虑占据了他们的大脑,比如害怕出错,对技术难点的把握很大,可以说是顾虑重重。他完全专注于双手的运动,无暇顾及情感表达和审美表达。而一个熟练优秀的演奏者,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专心演奏,演奏会随心所欲,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音乐上。演奏者要认识到音乐演奏是一门高尚的艺术,必须抛开一切杂念,以饱满的热情把精力集中在音乐演奏和表演上。只有这样,表演才能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

明确的目标和信心是成功表演必不可少的心理保证。俗话说,艺术家胆大心细,这是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良好的心情和精神状态有助于演奏者的音乐演奏,可以使演奏者充满激情地演奏,而不良的心情则会抑制神经系统的兴奋,阻碍演奏技法和音乐演奏的正常发挥。正式演出前做好充分准备。在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通过刻苦的练习,科学有效的钢琴练习方法,对演奏作品的深刻理解,做好基础工作的准备,让演奏做到“有备而来”“有备而来”。这样才能增强现场的心理承受能力。表演者通过表演技巧,用流动的声音准确而充分地展示自己内心的审美体验,这有赖于听觉、记忆、形象、通感、情感、视觉、内心等各种心理系统的良好协调。大胆的后半句:大胆更高,既说明了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也明确指出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成功的关键。因此,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要注意心理维护,避免生活中的干扰性事物对大脑的不良刺激。表演者要依靠自己的意志和毅力,消除不良情绪对自己情绪的干扰,用强大的自制力消除紧张情绪,稳定情绪,调整心态,使大脑有效地调控自己感官知觉的各个部分,保证自己的身心处于舒适、放松、自然、和谐的状态,达到表演者身心活动的最佳状态。

“琴与人和谐的境界”可能是大家演奏的最高境界。从表演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自然的表达”,也就是所谓的“自然境界中琴与人的融合更重要”。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求表演者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投入到音乐表演中,从而真实生动地传达和再现音乐中的情感内涵。任何没有情感的艺术表演都没有真正的价值。要想让自己的表演打动观众,就要有调动情绪的能力,投入到表演中去。音乐表演所投入的情感是基于对表演作品情感内涵的体验。它不仅要求表演者要善于调动自己平时的情感积累,唤起真实的情感记忆,还要求表演者有意识地体验自己从未体验过或体验不足,但艺术表现所需要的情感。这要靠想象,使人在原有的音乐感性形象的基础上,通过拼接和重塑,形成新的音乐形象。只有这样,表演者自身的情感才能被理智很好地调动和控制,艺术作品的内涵才能得以再现。在音乐表演过程中,人们需要的往往是一种艺术情感,将现实的、个人的、具体的情感升华为某种普通的、令人愉悦的形式,在听众与作品之间产生一种嗡嗡声。

总之,音乐表演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心理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表演者只有将表演实践与“心理”完美结合,通过长期反复的心理素质训练、技术训练和舞台实践锻炼,学会在表演前和表演中调整心态,机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才能完成高质量的表演,成功走上属于自己的辉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