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论文的选题
关键词大学生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上升阶段,人际交往问题更加突出。许多研究表明,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1,2]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人际和谐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国外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能促进学业进步;不良的人际关系往往造成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焦虑、空虚、抑郁,严重时甚至有自杀倾向[3]。为了解大学生人际行为的心理和社会影响因素,为大学生人际问题的咨询、诊断和辅导提供理论指导,进行了本次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被试2005年6月至2005年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和济南大学随机抽取700名大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31份,有效回收率为90?14%。其中男生311,占49?29%;320女生,占50?71%。新生159,占25?20%;大二298人,占47?23%;初三有174人,占27?57%。理学147学生,占23?30%;工科134,占21?24%;医学生350,占55?46%。年龄从16岁到22岁不等,平均年龄(19?39 1?06岁。
1?②调查工具: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4]、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国版(EPQ-RSC) [5]、自尊量表(SES) [6]、抑郁自评量表(SDS) [6]、焦虑自评量表(SAS) [6]、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S) [7]、防御方式问卷(4)。
1?方法调查人员均为我校研究生,测试前经过严格培训。正式调查前,随机抽取两个班级(75名学生)进行预调查。官方调查将在两周后开始。调查以匿名书面回答的形式进行,要求被调查者独立完成问卷。经过调查后的15d,随机抽取2个班的83名学生进行重复测量,分析两次结果的一致性。Kappa系数和Pearson相关系数均> 0?75。
1?4统计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逻辑检查、编码和量化,然后输入计算机,建立Excel 2003数据库。根据人际困扰总分≤8、≥9和≤15、≥16,将人际困扰分为无、轻度和重度,分别赋0、1、2。使用累积逻辑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在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中,分类变量需要量化如下:两个分类无序变量赋值为0,1;无序多分类多选择变量应根据病例数和实际需要合并为两项,或引入哑变量;有序多分类变量被赋值为1,2,3,...从而确定* * *计的51个自变量。最后,检验它们各自变量与LogitP之间的线性关系。经测试,a14(每周冲浪频率)、a15(每周运动频率)与LogitP之间存在对数关系。因此,将a14和a15的变量进行变换,以对数形式引入到模型中,其他自变量直接引入到模型中。
2个结果
2?1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其中46%的人没有人际交往障碍。43%(293/631);人际关系困扰总检出率为53?57%(338/631);其中,38人。51%(243/631),15受人际关系困扰严重。06%(95/631);有1人有明显的人际交往障碍?43%(9/631)。
2?2.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拟合优度检验结果(P & gt0?05),表明预测值与观测值无显著差异;模型的预测能力为:一致性=91?9%,不一致=7?5%,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模型的假设检验结果(P
3讨论
根据这项调查,38?51%,15%被人际关系严重困扰?06%,这与王雪莲[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就所有累积Logit而言(即严重人际困扰与轻度人际困扰、无人际困扰的对数发生率比;严重人际困扰和轻度人际困扰对无人际困扰的对数发生率),在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重度神经质大学生的人际困扰风险为4?078次。原因可能是高度神经质的人焦虑、紧张、易怒、偏激,常伴有抑郁。在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社交能力差的大学生人际困扰的风险为2?755次。社交能力差,即缺乏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懂得与人相处,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从而引发人际问题。当其他变量相同时,受生活事件影响较大的大学生的人际困扰风险不受生活事件的影响。257次。生活事件作为一种应激源,当积累超过心理承受极限时,就会导致心理负荷过重,精神状态濒临崩溃,从而引发心身疾病和人际关系障碍。在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的角色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显著影响。当父亲在满足孩子的需求时吝啬、小气,对孩子的行为持批判和否定态度,认为孩子带给他的是厌恶和不快,容易让孩子感到无能和自卑,极大地阻碍了孩子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父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表1人际关系困扰影响因素的多变量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略)
参考
【1】张翔,范福民。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1):364-367。
[2]田可欣,唐,吴浩,等.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7):657-659。
〔3〕迪·安格罗B,威兹比基M .学生日常烦恼与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关系〔J〕。心理代表,2003,92(2):416-418。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39-341。
钱,,朱荣春,等. EPQ-RSC在中国的修订[J].心理学杂志,2000,32(3):317-323。
王向东。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精神卫生杂志,1993,增刊,251-252,11,202-205,46-53。
[7]刘,刘,杨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1):34-36。
[8]王雪莲,徐能峰,杨德辉,等.医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精神卫生杂志,2005,19(4):24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