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大学有几个校区(各专业新生在哪一个校区)?

铜仁学院一直有两个校区,即本校区和吴江学院校区。

1.铜仁学院有几个校区?

校园地址为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川东教育园区,乌江学院校园地址为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常征南路。

二、同仁学院简介

铜仁学院位于被誉为“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贵州省铜仁市。它坐落在范静山脚下,锦江之滨的川东教育园区。晶晶校园雄伟庄严。是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项目、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获奖院校、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建设院校、贵州省首批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全国省级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贵州省“三轮教育”示范标杆高校。也是中国大学生渔业发展协会理事单位,中国新农渔联盟成员单位。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学术精英、行业领军人物、党政干部和名师,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办学源于1920创办的明德学校,几经传承演变,于2006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0通过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评估;2013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2020年新增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了办学水平的跨越,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百年耕耘,无尽弦歌。学校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愿景,立足贵州大地和黔东地区,深入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锻造了“明德经世”的校训,培育了“励精图治、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 并凝聚了“铜仁需要国标”、“依托范静服务发展”的办学理念,深入实施“小而精”、“教育为本、科研先行”的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推动形成了以区域一流学科为引领、学科专业融合发展的办学新格局。

学校占地853亩,建筑面积35.5万平方米,实验实训中心7.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9300万元。纸质书654.38+0.09万,电子书300万。

有65,438+00所二级学院,2所特色学院——吴江学院(CPPCC办学示范学院)和写作研究院(专门从事写作与传播的特色学院),65,438+0所研究生院,65,438+0所国家级学院,65,438+0所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招生专业34个,涵盖教育学、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农学等学科。,其中外国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制药、林学、教育学、计算机实现了大规模招生。

学校现有学生9011人,教职工996人,博士190人,硕士409人。正高级职称183(二级教授1,三级教授18);博士生导师1人,校内研究生导师57人,校外兼职导师112人;“双师型”教师35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管理专家5人,省级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市级管理专家12人,“范静文化人才”3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人,贵州省“千人”人才18人,贵州省创新创业人才1人,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4人,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1人,贵州省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4人。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3个,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先锋号1;贵州省科技厅创新人才团队1,贵州省高校创新人才团队12。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贵州省双语服务基地1个,贵州省民族古籍研究基地1个,省级教学管理团队1个,铜仁学院基础教育创新团队、铜仁学院民族学创新团队等22个校级人才创新团队。

学校始终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凝聚了独特的“山”字形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能力逐步提升。目前有2个国家二级教师认证专业(美术与学前教育),1个国家优秀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农村区域发展),1个国家国家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视觉传达设计),4个贵州省优秀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6个贵州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贵州省特色专业,6个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贵州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辅导员工作室1个,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1个(铜仁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贵州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1个。近三年来,学校获得省部级教改项目和产教融合项目47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项目93项,省级项目204项。

学校积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目前,贵州省“山区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领域有1个一级建设学科,1个一级建设与培育学科(教育学),1个省级重点学科(民族学),5个省级重点学科(含支持)。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省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个,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省级科普示范基地1个,省级人文社科示范基地1个,省级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中心4个,省级高校产学研基地5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级教育部门国家区域研究中心1个,省级专业技术基地1个,省级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65440个。铜仁市有1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范静教育研究所、范静民族文化研究所、范静生态研究所等13校级科研机构。三年来,学校共获得科研项目资助107543万元,项目922项,其中国家项目27项,省部级项目106项。发表学术论文2148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557篇;获得授权专利875项,出版专著133部,教材91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0项,其中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4项,贵州省科学技术奖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