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1,易经和梁启超在革命问题上强调哪个观点?

生茂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和康有为倡导的“戊戌变法”曾经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但“戊戌变法”失败后,历史大踏步前进,他却依然站在原地,为君主立宪摇旗呐喊,成为历史进步的绊脚石。历史属于他的时间很短,但他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不可低估。毛泽东对梁启超的阅读和评论,他的著作和事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思想的演变。

尊重和模仿

1910的秋天,毛泽东考上了湘乡县里东山高级小学。在这里,他第一次从表哥温云昌的图书馆里看到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毛泽东与梁启超的第一次接触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当时,受戊戌变法的影响,梁启超的名字和学说风靡中国。

毛泽东被《新民丛报》刊登的新鲜内容迷住了,比如梁启超的文章《新民说》,他读得很用心,在《论国家思想》一文中写了一段评语:“正式的、既定的国家,是宪政国家,有人民制定的宪法,有人民拥护的君主;那些没有正式建立的,专制国家,法规是君主制定的,君主不服气人民。前者,比如今天的英国和日本;后者如中国,几千年来都在窃国之列。”这是迄今为止在毛泽东发现的最早的政治著作,表明毛泽东此时已经接受了改良主义思想。此后,梁启超在毛泽东成为受人尊敬的人物。他不仅学习梁的思想,模仿梁的文风,还给自己起了个笔名“任雪”(梁启超的“任公”)。

1911年春天,毛泽东来到省会长沙,考入湖南省立中学。在这里,他看到同盟会出版的《人民日报》,了解到孙中山和同盟会的纲领,开始支持革命派的思想。兴奋之余,毛泽东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校墙上,主张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三人组成新政府,反对专制的清朝。对于这件事,毛泽东在1936告诉了埃德加?斯诺说:“这是我第一次表达我的政治观点,但这种政治观点有些令人困惑。我一直没有放弃对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敬仰。我不知道孙中山和他们的区别。因此,我在文章中主张,必须从日本召回孙中山担任新政府大总统,以康有为为总理,以梁启超为外交部长!”

2002年2月,当了半年兵的毛泽东决定继续深造。最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高级中学(后更名为省一中)。在回答测试问题“教育和行业哪个更重要?”,他以梁启超“以教育为主脑”的学说为出发点。可见,梁启超开启民智、塑造新民的救国之道,确实占据了毛泽东思考中国的方法论高地。

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第四师范预科。翻阅毛泽东65438年6月至65438年2月的课堂记录,有直接引用梁启超《新民说》的名句,有解决梁启超《国民性思想变迁异同论》中相关争论的一些经验,有梁启超《进化论革命家》所述内容与我国哲学家杨朱的比较,等等。也许是因为沉醉于梁启超的言论,毛泽东很快在第四师范的国文课上被老师袁仲谦看出他的文笔是故意模仿梁的,于是建议他学习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尤其是韩愈。毛泽东听从老师的命令,买了一本昌黎先生的文集,仔细研究了古代中国的风格。

质疑与反思

1965438+2004年2月,湖南省第四师范学院并入第一师范学院。第一师范在当时是一所相对民主、开明、管理良好的学校。在这里,毛泽东得到了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等优秀老师的指导,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基础,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获得了初步的社会活动经验。随着知识的积累,特别是社会实践的洗礼,毛泽东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政治观点。

1915 12月12袁世凯宣布实行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反对,就连当年主张君主立宪的康有为、梁启超、唐华龙也做出了回应。毛泽东马上给萧子升去信,要你帮杨度读《宪法救国论》,主张君主立宪,反对* * *。

2006年6月6日,当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去世。李继任大总统,民国元年宣布恢复临时宪法。段成为内阁总理,控制了北京政权。曾参与策划保家卫国战争的梁启超担心会长期引发革命危机,转而寻求南北和解。此时,毛泽东对北洋军阀还没有清醒的认识,所以他赞成梁启超的主张。6月下旬,他赶回韶山看望生病的母亲。途中被骚扰的南军阻拦,以为政局应该稳定。在438年7月6日、8日和25日给萧子升的信中,明确表示不赞成驱逐劝袁称帝的湖南巡抚,认为这样会使政局不稳。“湖南省的灾情比辛亥还要严重。”“一起谋杀,复仇未了,法兰西的灾难,最可怕,并不意味着这出邪恶的戏剧真的上演了。”可以看出,并没有简单地接受梁启超的思想,而是经过分析同意了梁的观点。而且,他开始质疑梁启超的一些政治行为。他在06年02月09日给的信中指出:“袁家有名士,如王、梁、张、范等。

2008年8月,毛泽东来到北京。这里极其活跃的思想气氛,激起了毛泽东在救国道路上对新思想的渴求和进一步的思考。马克思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罗素的社会改良主义、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等等都影响了他。随着时局环境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陈独秀都成了毛泽东关注的焦点。1919 7月14日,湖南省学联出版《湘江评论》,毛泽东任主编、主笔。7月21日,他在《湘江评论》上发表《人民大团结》一文,热情歌颂俄国十月革命,要求工人、农民、学生、教师、警察、马车夫等,通过模仿其他国家的方法联合起来进行革命。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不仅停止了在梁启超的著作中寻找论证的依据,而且在观察问题的方法论上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影响。

毛泽东的省自治思想更直接地表达了他的独立思考和对梁启超相关观点的反对。1920年6月3日,在《全自治与半自治》一文中写道:“我始终怀疑中国二十年的总组织,所以我并不特别反对吴的国民大会,我反对梁启超的国家宪法,同时我也极大地反对南北和谈。我以为最低要求是南北分离。进一步的进展是各省的自治。”同年165438+10月25日,给罗写信:“中国太大,各省感情利益和民智参差不齐,他不可能做好。从康梁维新到孙凰革命(这两个人都有自己相当大的价值),他们都在这个大组织上努力过,也失败过。迫切需要改变做法,从各省的小组织入手。湖南人要把湖南当成全国的一个省。各省的小组织组织得很好,全国总组织也不怕他。”

能够对有疑问的一切进行反思,是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毛泽东对梁启超的认识,从提倡到冷静思考,提问时不一概而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说明他的思维方法前进了一大步。

批判与扬弃

以梁启超为楷模的毛泽东经过学习、思考和比较分析,最终信仰了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1921 1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新年大会上,毛泽东坦言:“解决社会问题显然有两派思想:一派主张改造,一派主张改良。前者如陈独秀,后者如梁启超、张孙东。”“改进是打补丁的方法,应该提倡大规模的改造。”

对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选择进行了研究、鉴别和思考。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深刻理解,也使他能够重新审视包括梁启超在内的各种学派的思想,并对其进行批判和扬弃。1939年2月22日,就陈伯达的《孔子的哲学思想》给张闻天写信:“这篇文章和老莫的哲学著作,引用了张()、梁()、胡()、冯(幽兰)的许多话。我不反对引用他们的话,但在适当的地方应该有一个批评的声明,表明这一点。

这封信体现了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批判继承古今思想文化的辩证态度。对待自己曾经尊敬的梁启超也不例外。

在革命胜利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曾自信地说:“我们不仅善于摧毁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不难理解,在摧毁旧世界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批判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当马克思主义获得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开始建设新世界时,需要重点保护各种有益的思想文化,以引导思想统一性和思想文化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在1956年5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科学、繁荣文艺的指导方针

“百花齐放”的方针提出后,党内产生了不理解甚至抵制的情绪,知识分子中也有不少顾虑。1957 06年2月16日,毛泽东在颐年堂召集中央报社、作协、科学院、青年团负责人开会,强调“百花齐放”方针的重要性。他说,一开始批判胡适是好的,后来有点片面了,关于胡适的一切都被抹去了。稍后我会写一两篇文章来补救。康有为和梁启超是不可忽视的。对胡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进行综合评价的要求,再一次反映了在执政条件下对待前辈的态度,也反映了青年时代备受尊敬的梁在心目中的地位。

1958年3月22日,毛泽东强调要敢想、敢说、敢做。他说,从古至今,有创新思想和新派的都是知识不足的年轻人,并列举了很多国内外的例子,包括孔子、耶稣、释迦牟尼、孙中山、马克思、章太炎、康有为等等。由此,毛泽东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年轻人掌握了一个真理,他们就是不可战胜的,所以老年人无法与他们竞争。梁启超年轻时也是无敌的。一向推崇年轻有朝气的人,却把孔、叶、石、孙、马、张、康、梁相提并论,说梁启超年轻时“战无不胜”,实在不一般,充满了对青春的怀念。时隔不到一个月,1958年4月8日,在武昌与、谈话,再次阐述梁启超的思想转变、办报之难和文章风格,称赞梁是“当时最有号召力的政论家”,文章“清新、朴实、通俗”。

毛泽东对梁启超的阅读,从学习模仿到质疑反思,再到批判扬弃,体现了毛泽东逐渐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历程,也体现了作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待一切思想文化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