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自然辩证法写一篇科技创新的论文!要求1500字!求大神来写!还是提点建议吧!
20世纪中期以来,一些发达国家意识到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集中在创新领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被公认为竞争的关键。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制定新的创新支持政策,走上创新发展之路。目前,中国在创新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相差甚远。《香港经济导报》曾刊登学者寒山的文章指出,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其制造业经济占世界的6%,但其R&D投资仅占世界制造业技术的0.3%。中国的专利发明数量仅为美国、日本和韩国的三十分之一。在学术界,中国的科技创新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诺贝尔奖由欧美科学家把持,至今没有中国科学家摘得桂冠。创新不仅需要开放的心态,聪明的智慧,还需要良好的环境。笔者试图从一个大学生的角度,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缺乏创新的原因。一、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原因1。历史、文化和政治影响。秦朝的专制不用多说,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开始。从此,儒家文化统治了中华大地。首先,儒家文化的“大一统”思想影响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大一统”强调的是国家政治文化的高度统一。其积极意义是强调集体意识,但抹杀了个人的主观意识和意志。“大一统”思想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界往往追求现成的结论或知识产品,表现出统一的价值取向。同时,儒家文化提倡的“中庸之道”也制约着我们的创新思维。《中庸》在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强调人和事物的发展都要适度,都在适当的限度内,不存在“越位”或“未达到”的问题。2.学术传统。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注重创新的国家。古代学者即使有所创新,也是采用了所谓的“六经注我”的方法,即通过阐述经典来表达自己的原创思想。中国古代的学术著作大多采取这种形式,如《论衡》、《文心雕龙》。除了“六经注我”之外,还有一种学术著作的方法叫“六经注我”,就是我把自己的意见完全放在经典著作的注释上,典型的就是水镜注释。这种学术传统对学者和大众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严复曾说:“东学以文科为主,西学创新性高。大家热爱钱钟书先生的出发点可能是博雅,而不是他提出了多少重大思想。”这种“六经注我”、“六经注我”的写作方法,终于在上世纪下半叶、80年代以前达到了极致。当时中国的学术著作和讨论文章,往往不讨论理论本身的对错,也不阐述他自己的思想,而是比较谁对马克思和列宁的思想理解更准确,或者比较马克思早期的观点和他后期的观点是否更符合马克思主义这种学风的延续,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学术。是否导致了中国学者创造力的缺乏和学术能力的整体低下?我觉得一定有内在联系。3.教育传统与现状。“中庸”思想在教育中最突出的现象是,教师对循规蹈矩、循规蹈矩的学生有偏爱,对言行不一、思维不一的学生极力压制,努力把他们改造成符合规范的标准部分。不知道有多少天才少年被这样的规范扼杀了。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往往异想天开。比如鼓励美国科学家与常人不同的思维,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挑战各种假设。在中小学阶段,美国在世界上仅排在第28或30位,但在诺贝尔奖排名中却位居世界第一,而且这个第一还会保持很多年。学生创新精神的缺失也是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决定的。现行教育体制下,衡量办学水平的唯一指标就是升学率。领导,老师,学生,都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转。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提高升学率。对考试分数的追求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死记硬背成了赢得高分的法宝。虽然中国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频频获奖,但这也是大量高难度练习的结果。实际上队员的创新思维并没有得到升华,真正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并没有形成。中小学生创新精神的缺失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科技的创新与发展。4.科研氛围。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说:“在我们的科技环境中有一个‘不失败’的原则。科研人员害怕失败,意味着科研人员的评价、科研经费等很多方面都会受到影响,科研人员也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创新精神是取得科学成就的重要前提。不敢创新,不敢尝试,自然就不会有新的想法和新的成就。同时,科学界还存在急功近利的风气。不能吃苦,不甘寂寞,不能静下心来好好学习。这一方面与国家政策导向密切相关。二、中国创新与环境现状1。科研创新水平不高。目前,中国仍以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和优惠政策来争取在世界上的竞争优势,但在关键技术上的原创性和自给自足则相形见绌。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全球49个主要国家中排名第28位。科研经费严重不足。R&D水平与先进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实际投资占GDP的比重仅为1.15%,是美国和德国的三分之一,南韩的二分之一。科研体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目前国内科研经费的申请必须在三五年内出成果,这也是国内学术界急功近利之风的主要原因之一。2.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