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不适应大学生活导致情绪困扰的原因探析
摘要:
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大多会不适应物理环境、人文环境、学习方式、宿舍集体生活。对环境和生活的不适应使新生焦虑、抑郁、自卑、迷茫,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大一新生;适应;情绪
大学生正处于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是:骄傲与自卑、交流的需要与孤独并存;情绪大起大落,容易出现剧烈动荡阶段,所以在遇到一些变化或刺激时,很容易产生心理冲突。从中学到大学,每个大一新生都面临着适应环境的问题。如果大一新生与环境变化脱节,在适应大学生活方面就会出现问题,在自我认知、情感体验、人际行为等方面出现迷茫、困惑、痛苦的状态,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适应学校物理环境造成的情绪困扰。
无论是谁面对环境的改变,都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新生入学后首先要面对对校园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学校管理环境、文化环境等诸多物理环境的适应,在适应过程中会带来各种情绪反应。
1,生活环境的变化,内心容易焦虑,烦躁。
目前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第一次离家。以前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用操心,父母包办一切,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性。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同学都是第一次过集体生活。以前他们在家里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现在几个人合住一个房间。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很难兼容,一旦遇到摩擦就会感到不安;而且每个学生来大学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都不一样,有些南方的学生来北方。生活和饮食的显著差异经常给一些学生造成环境压力。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理财能力,无计划地消费,不考虑经济承受能力,购买超出自己经济承受能力的物品,经常聚会,因此经常陷入“经济危机”,产生危机心态。
2.学习环境的变化容易产生失落、恐慌等情绪。
进入大学后,大学和中学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在中学,每节课都是固定教室,课程都是固定科目。在大学,每次都要换教室;有小班,也有大班;有单班,也有混合班;有基础课和专业课;有必修课、必修课、选修课;每学期开设的课程不一样,每门课的考试方式不一样,每门课的学分也不一样。这些变化会让大一新生迷茫,产生焦虑。
第二,中学有课。上学时间每节课都是满的,甚至回家后都是老师的作业挤得满满的。大学有充足的“自由时间”。大部分大一新生不知道如何利用这段时间;图书馆,微机室,听课室,自习室,不知道怎么用,往往一个学期就荒废了,到了期末却充满了空虚和失落。
第三,在中学,从早到晚,从学习到生活,从纪律到心理,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班主任负责。来到大学后,班主任很少看到宿舍有宿舍管理机构。学生的学籍和思想教育由学生处和各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管理,学生的课程和成绩由教务处和各学院教学秘书管理。分散繁杂的管理制度,让很多新生在遇到问题后无所适从,仅限于恐慌,让他们焦虑。
第四,一进大学,新生马上被各种学生社团包围。由于高考的禁锢,很多学生压抑多年的兴趣爱好涌出来,一下子报了两三个社团,最多的时候报了五六个社团。这些学生每天晚上忙于一个社团的各种活动,没有时间学习。表面上我很忙,内心却极度空虚和失落。快到期末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欠了那么多学习账,马上面临期末考试,陷入了恐慌。
二是不适应学校的人文环境而产生的情绪困扰。
大一新生带着自己的心理烙印进入大学,入学后马上面临很多新的生活问题。在新的环境下它在哪里?我要去哪里?这一系列新问题使得一些学生在新的竞争中立即面临挫折。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各方面的心理冲突。
1,高考失利,专业选择失误,让一部分同学情绪低落,前途黯淡。
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是中国家庭教育中的普遍现象。他们要在初高中上重点中学,中考上示范高中,高考上重点大学。使那些高考没考好,与理想大学或专业失之交臂的同学形成一种“名校情结”。也有一些学生不喜欢高考,因为父母报考,专业由父母选择。进入学校后,这些学生对学习和任何活动都没有兴趣。他们总是很痛苦,自责,沮丧,觉得自己的未来很黯淡。
2.教育系统的沉重压力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中小学教育只是围绕着高考这个指挥棒,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考试。高考,一个阶段性的人生目标,却成了很多学生人生的终极目标。进大学的目标达到了,大部分同学不知道去哪里,不知道做什么。没有奋斗的目标,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很容易徘徊和迷茫。一些学生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后感到筋疲力尽。他们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认为进入大学后可以放松一下,以弥补十几年的刻苦学习,于是在大学里被动、懒惰、得过且过。
3、评价体系的改变,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中失去了优越感而沮丧。
考上大学的绝大多数都是中学时的尖子生,但是到了大学,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原有的优势和平衡被打破,很多人变得平庸。失去主导地位的学生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导致自我评价障碍,从强烈的自尊心转变为自卑。
4.有些同学因为不适应大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变化而抑郁。
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还是习惯了中学“满堂灌”的学习方式,所有的学习都是老师安排的。但是来了大学之后,课堂容量大,老师给的是抽象的总结,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大量的参考书和资料,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此外,大学有更多的业余时间,很大的自由,和宽松的学习氛围。老师不留作业,没有考试,没有人监督你的学习,考试也不排第二,但是这里没有竞争。有些同学刚进大学的时候,不知道课余时间看什么,上课听什么,让很多同学感到很累,很无奈,很茫然。
第三,不适应集体生活造成的情绪困扰。
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不可避免地要适应班级和宿舍的集体生活。因为我们任何一个人都需要觉得自己是一个集体中的一员,都需要在这个集体中拥有自己被认可的、无可辩驳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这是人对归属的需要。宿舍和班级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他们将在这个群体中度过四年。处于青春期的大一新生,如果不被同宿舍同班级的同学接纳,会感到不安全,从而产生各种不良的情绪反应。但由于班级和宿舍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容易产生冲突。具体表现如下:
1.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
中学的集体生活很简单,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很简单。大学生的成分比高中复杂。不同地域、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同学走到一起,很难迅速建立起兄弟姐妹般的深厚友谊。此外,班级和宿舍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习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容易产生冲突。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在知识、才能、人际关系、家庭背景甚至外貌上都不如别人,尤其是来自农村、山区、贫困家庭的学生,自卑感很强,往往沉默寡言、孤僻,远离集体。
2.青春期的心理特征。
大一新生初来乍到,彼此陌生,有青春期“闭锁”的心理特征。他们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同学之间的交往中比较谨慎,不愿意在课堂上过多暴露,主动接近别人。所以很多同学觉得自己来了大学之后人际关系淡漠,不像中学同学那么开放和容易接触,甚至感叹知音难求。
3.独生子女成长中的缺陷使其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大一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住在家里。在群体中,他们不能容忍其他同学的一些小毛病,不能受一点苦。很多学生不够宽容,不能理解别人。他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往往会导致争执,让他们很难融入集体。比如有的同学追求完美,对自己和别人都苛刻,眼里揉不得沙子。有些同学很嫉妒。他们一旦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就会用言语或行动攻击别人,造成自己和别人的痛苦。有些同学比较害羞,害羞,无法有效表达自己的意愿,不敢和身边的同学说话,会很孤僻,不合群。有些同学性格内向,无法融入集体,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有些同学比较叛逆,总喜欢和别人争论以示标新立异,这让其他同学很反感。有些学生功利心强,只和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交往,经常过河拆桥。也会被身边的人冷落。
总之,面对新的校园,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新的人际氛围和生活环境,大部分新生都会感到“心理不适”。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也是每个大一新生都会遇到的问题,只是每个人的问题不同,适应时间不同,适应程度不同。一般情况下,三个月后适应期就过了。如果过了一个学期,还是被某种适应问题困扰,就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尽快适应大学环境,摆脱复生的困扰。
参考资料:
[1]郭淑华: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中国轻工业教育,2006 03。
[2]王国勤。探索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第11期。
[3]马燕: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年20期。
[4]尤: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和田师范学院校报,2007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