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

第三,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修辞就是修饰词语的意思。对于语言表达来说,语法是解决不通的问题,逻辑是解决对的问题,修辞是解决好的问题。修辞运用得当,可以让文章富有文采,不用多说大家都懂。这里主要说一下如何运用修辞。事实上,修辞包括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消极修辞就是上面说的句型的转换,词语的锤炼。名为“否定”的否定修辞,其实根本不是否定,而是对增强语言的表达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就不赘述了。积极修辞就是我们常说的:考试笔记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常见修辞方法有比喻、借代、夸张、对仗、排比、构词法、设问等。其实我们从初中开始就掌握了这种修辞方法,到了高中基本上已经可以灵活运用了。再加上恰当运用否定修辞手法,文章当然显得文采十足。

[示例] (2000年)

看雾中五颜六色的花

天津考生

窗外,有一棵梧桐树。

那个秋日,夕阳出奇的红,似乎要滴血。独自坐在房子里,我决定读梧桐树,它的哲学和它的生活。

一阵风吹来,被秋脚尖染黄的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哭泣。我读了梧桐的孤独和忧郁,它在感慨:人生为何如此短暂,转瞬即逝,平凡的生活为何如此不堪?我在心里咀嚼着这阴郁的光芒。

坐着别动,时间在滴答作响。

突然又一阵狂风猛烈吹来,仿佛要吹走梧桐的小绿,但我看到树枝带着一种刚毅一种刚毅左右摇摆。看那张斑驳的脸,泪水早已被风吹干,倔强的头歪着,只诉说着沧桑。

突然觉得自己理解了梧桐的孤独,那不是感叹青春逝去的悲伤,也不是人海中的孤独,而是一种淡然从容的大度。顺从自然并与之抗衡,理解自然并与之混淆。不管风吹雨打,我依然坦然的笑对一切。即使我很快就要被秋霜浸透,被冬雪覆盖,但永远不变的是心河流淌的绿水。

我知道我不仅懂梧桐,也懂生活。世界千变万化,答案总是丰富多彩。关键看你怎么面对这些变化的场景。

当你失败的时候,一定不能只看到阴霾,因为沙漠里总会有清泉,黑暗里总会有温暖的目光。成功会藏在你的脚下,希望一定会飞在天空。你怎么选择,就会有什么样的答案,丰富多彩,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爬山,既有山,也有青山,还有艰难险阻。半途而废,深渊却在你脚下;鼓起勇气,你就能到达世界之巅。

在海里航行,既有螺旋礁,也有晴天。如果你迷失了路线,你会在危险的海滩中结束;竖桅杆才能到达幸福的彼岸。

做一只海鸥,可以剪出灿烂的晚霞;做一条小鱼,你就能明白,海洋是极深极蓝的。

如果你随便读读梧桐树,你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人生呢?世界是多元的,有哪些答案?几个,几千个,还是无穷无尽?

其实,无论多少,都需要我们用一种灿烂的心情去酝酿自己的梦想,去体验,去寻求。

答案永远是丰富多彩的。走吧,撕下一条裙子擦亮金色路标,义无反顾地走完这条人生路!

雾中看花,是雾中的真谛。不要挑剔,只希望此生无悔。

闲暇时读梧桐,就是读梧桐的孤独与忧郁,然后是梧桐的刚毅与坚强,最后是梧桐的冷漠、从容与大度。同样是梧桐树,随着思考的深入,答案也不一样。选材和叙述的角度很有特点。文章语言流畅,句式灵活多变。有长句、短句、整句、散句、比喻、对偶、反问句、反问。错落有致的句式富有节奏感和韵味,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不过这里用的修辞手法都是考试说明里提到的。如果能灵活运用那些之外的修辞手法,我们的语言会更加光彩照人,当然我们的考试成绩也会一路飙升。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示例] (2000年)

东日小雨

云南考生

如果春天是一个新的开始,冬天不就是一种孕育吗?

时序变化,四季循环。人生就像四季一样,需要从一种状态跳跃到另一种状态。四季从深情温柔的春天开始,然后从迷人的夏天进入成熟的秋天,最后把金色的秋天变成寒冷的冬天。人们厌恶冬天。他们说冬天是荒凉、孤独、寒冷和无情的。

我问:在你眼里,冬天是什么?

别忘了在寒冷的季节去野外散步。此时,田野呈现出他的胸膛,金黄的小麦和稻谷不再在微风中起舞,到处都没有昆虫的鸣叫和青蛙的呱呱叫声。此时,场中似乎进入了禅意状态。而农民们正在堆肥,给这片贫瘠的土地注入大车的希望,在土地上酝酿来年的新梦想。而寒冷的北风还在这样吹着。但是我的朋友,在这个寒冷的季节之后,你能感觉到熊熊的火焰吗?

我问:在你眼里,冬天意味着什么?

在冬天,有些动物会冬眠,但冬眠不是死亡,而是以一种沉默的姿态,在储存能量,以便在春天重新奋斗。冬天,花草树木褪去了它们的辉煌和繁华,留下了枯萎的枝叶。但枯萎不是腐烂,它们只是在孕育,孕育着燕子回来时的兴奋。在这个季节里,你在孕育和思考什么?难道只是荒凉,孤独,冷漠,无情?

我问:在你眼里,冬天象征着什么?

现代人往往是空虚的。他们不是忘记上班,而是忘记下班后打坐。人生本来就需要不断的跳跃和完善,所以人生也需要禅修。冬天难道不是冥想的季节吗?

睿智的诗人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问:冬天在你眼里是什么意思?

是的,我们是一群青年。我们有狂热的追求,有崇高的理想,有不怕失败的信念。但是还缺少什么呢?我说:我们冬天还缺这种禅定。

不知道冬天在你眼里还是荒凉还是无情。但我深深明白冬天是什么,它代表着什么,象征着什么,意味着什么。

我说:有雪花飞舞的日子,是沉思人生的日子,是希望的日子。

看完这个冬天的故事,总觉得比之前的《雾里看花》在语言上更有意义。文章不仅语言通顺,而且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排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句子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似乎文章中有画有诗,诗中有哲理。修辞手法不限于大纲中提到的那些。所以比之前的都让人觉得更香更有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来分析几句。

第二段:《迷人的夏天》

第四段:“给这片贫瘠的土地注入一辆汽车的希望。”

“在这片土地上为来年酝酿一个新的梦想”

第六段:“花木脱辉荣。”

“枯叶...生了燕子回来时的兴奋。”

从语法上看,这些句子看似混乱,但读起来却很新鲜,很有意义。这是怎么回事?这就涉及到一些我在大纲里不用掌握的修辞手法。在高考中,我们不会被要求在试卷上识别这些修辞手法,但如果我们在作文中灵活运用,我们的语言水平就会陡然上升。

“妩媚”是用来形容女人和花朵美丽可爱的姿态,这里暂时用来形容夏天;“希望”是抽象名词,不能用“一车一车”这样的量词修饰,这里都是修饰;一般“托”后面的宾语应该是物质名词,这里暂时用两个形容词作为...这种根据题目情境的要求而临时改变词语的通用方法或词性的做法称为音译,有的书称之为音译,主要是指改变词语的使用环境,改变词语的语法功能。

事实上,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移就这种修辞格因为能使语言优美超脱,意义丰富悠长而备受诗人和作家的关注。比如徐志摩的诗《别康桥》中有这样一句诗:“满船星光/在星光下歌唱”,用量词“一船”来定义“星光”,可以说改变了语言的惯常使用环境,但又比如高二语文课本中舒婷的诗《祖国,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的老水车/纺了几百年的累歌。”动词“旋转”后的宾语通常是“沙”和“线”,但用标准语法来衡量是不可行的,但这是因为年代久远。故可称为“纺”,故有“纺细歌”。这个时候,我们不仅不觉得它不合语法,还认为它写出了诗歌的全部魅力:含蓄隽永。不仅在诗歌中,在文本中也有很多这种转移的例子。鲁迅的杂文《纪念遗忘》中说“黑暗的悲伤”和“悲伤的心情”是没有色彩的,这里却说成“黑暗”,加重了悲伤的气氛。

正是因为这些名家的修辞手法,当考场作文中出现“换位”这种语言现象时,阅卷老师不得不佩服你的语言功底。我上面看的《冬天的呢喃》就是一个例子。比如上节课读到的优秀作文《爸爸,请进来》第二句“孤独的夜里,爸爸一个人躺着”,而“躺”这个词通常与地点、方位或坐卧器械有关,但这里却与“夜”有关,诗的意义就在那里。躺在床上就没味道了。可见,考场作文中使用“转”这种修辞手法的并不鲜见。如果我们在作文语言中也运用“转”的修辞手法,语言的水平就上去了,语言的文采就出来了。我们来做一些用“换位”这种修辞手法造句的练习。

在这里,我们首先用换位作为简单的分类:

移情可分为两类:一是指改变词语的使用环境,按语法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修饰关系,如“迷人的夏天”、“充满希望的汽车”,二是转移动宾搭配,如“起飞——一片绚烂繁华”、“酝酿来年新梦”。类是指临时改变词性,就像古代汉语灵活运用词性一样。比如老舍小说《离婚》里有一句“在他的内心深处,他似乎一辈子都害怕成为张大哥的第二个——“店员”,以至于他根本不敢做自己的事……”、“店员”是名词,在这里改变了词类,做了动词。

练习:

“梦想”或“幸福”可以通过添加修饰语或使其成为一个对象来用作一个修辞短语。

2.以“美”为题写一段话,需要运用“转移”修辞。

除了音译之外,另一种高考大纲中没有的修辞格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对于提高语言的文学含量,增强语言的文学感是非常有益的。是通感。通感是指我们在描写客观事物时,运用形象语言来传递感情,把人的感情从一种感觉移植到另一种感觉上,并借助于感觉来激发读者联想,体味回味,渲染和深化诗歌的意境。比如“在昏暗的灯光下,我隐约听到这里连续不断的鞭炮声,似乎合成了一片没有声音的浓云。”(鲁迅《祝福》)听觉上的感受(鞭炮声)转移到了视觉上的感受。

再比如:“我会深深体会到这个非人世界的黑暗悲伤。”(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微风吹过,带着淡淡的清香,仿佛是远处高楼上淡淡的歌”(朱自清《荷塘月色》)

“池塘里的月光不均匀;而光影却有着和谐的旋律,比如梵高灵上演奏的一首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可以说,通感手法让作家的表达比普通的多了渠道,让作家的语言比普通的多了很多春风和桃花,而考场上的通感思维当然会给有发展档次的作文增加一个砝码。

[示例] (200年)

冷香飞语。

山东考生

这位学者提出的问题,以及讲座上大家给出的答案,让我感触良多,不由得想起王蒙提出的“什么是语言”这个问题。有人说是整天海战术,有人说是老套的“八股文”...

语文是不是就是整天做题,一个学期用鼻子写几篇作文?不,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在自然和生活中找到。

天上飘着一朵云,淡淡的,自由自在的。你感觉真好。这是中文。初升的太阳光芒四射,你感觉充满了活力。这是中文。血色的夕阳映照半边天,让人产生无限留恋。别忘了这也是一门语言。语言是雄伟的昆仑山,是草地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故都美丽的杜丹。语言是寂静的冷月,静谧的荷塘,秦皇岛外滔天白浪中的渔舟,蓝天中的白鹭,沉船边的万点白帆,重水复后的山的光明未来。

潜入充满梨花的大自然后,让我们乘坐平底船到生活中去寻找它的答案。

语文给了我聆听音乐之美的耳朵和欣赏绘画之美的眼睛。当你听到一首美妙的歌,你觉得这个词真好,你想记住它,别忘了,这是中文;当你看到一幅画的时候,你会立刻被这个场景所吸引,所以你会尽力用丰富多彩的文字来描述它。别忘了,这也是汉语。当你参加班干部竞选演讲,组织广播文稿,主持会议的时候,别忘了,这也是中国的。

"一江之水不归,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汉语是从古代人口中表达出来的;中文是张飞在当阳桥头喊出来的;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笔下流出。浔阳江头琵琶女弦上的中国回声。中文带我们去天目山的仙洞体验神奇,在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逝者如斯夫”的感慨,“只皱眉头,却走心”的哀愁,“对酒吟,人生几何”的无奈,“秋影未散霜飞迟,残莲听雨”的萧瑟...

这是一种语言。如此丰富多彩的回答,让我坚信中国教育之路将是一条光明大道。所谓“摇一摇,冷香飞语。”

说实话,这篇高考作文在立意和立意上没什么大不了的。无非是回答什么是中国人。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拿高分全靠它的语言。整篇文章妙语连珠,许多优美的比喻似乎都得心应手,随时形成令人眼花缭乱的对比。想象力不足为奇,尤其是标题,读起来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内容丰富。“香”是嗅觉器官的感觉,但用一个表示皮肤感觉的“冷”字来形容。这种通感手法的运用,写出了中国人崇高、美丽、优雅的全部含义。难怪阅卷老师第一眼就喜欢,当然阅卷的时候也不会吝啬。可见,学习通感修辞,用通感修辞写几句话是非常有益的,甚至是必要的。

在学习写使用强制的句子之前,我们先对通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了解通感的范围。通感的范围无非是这些:

听觉

味觉味觉

视觉嗅觉

至于强制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用修饰语形成通感的方法。

所谓修饰语联觉法,是指用与中心词词义不同的词作为中心词附加成分的方法。如《暗悲》《苍吟》。

练习:在“哭”前加修饰语,形成通感。

如:尖哭、甜哭、瘦哭等。

2.比喻通感法。

利用隐喻形成通感是最常见的方式。如上所述,《荷塘月色》中有两句话。再比如:“她的笑声是一个有听觉效果的词,比喻日出,是一个有视觉效果的词。既是隐喻,又是通感。而如果说是银铃般的笑声,就不会那么清新超脱,甚至可以说是无味。

要形成比喻通感,一般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的联想。首先,找出本体的一些特征。其次,要从这个特征出发,思考在不同的意义上,什么是与这个特征相符合的。最后将联想思维的结果组织成句子,构成通畅的比喻句。比如写一个“歌唱”的通感句,首先要搞清楚歌唱的特点,是让人听后感到“神清气爽”,还是让人感到宁静安详?其次,在识别出这个特征后,我们就可以联想到在视觉或触觉或嗅觉上能表达精神或宁静的东西。比如从视觉上来说,在旷野里看到一匹奔腾的马,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从触觉上看,是妈妈用手抚摸你的放松和安详,或者从视觉上看,是夕阳下的海边的放松和安详。第三步,把歌曲和关联的事物结合起来,形成比喻句。

无论是《义勇军进行曲》还是《黄河大合唱》,都像旷野中的骏马,驰骋在中华民族的情感中。

3.通感是动宾结构形成的。

当动宾结构中的动词是一种感官体验,这个动词后面的宾语是另一种感官体验时,这个动宾结构就构成了通感,特别能表达一种婉约的意思。月亮照亮了远方的民歌。本来月亮应该照亮山川村落,这里却照亮了“山歌”。这种搭配应该说很奇怪,但正是这种通感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月光如水民歌的悠扬意境。再比如:“春天的手翻看她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