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本身就是实用的。文化问题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关注点。马克思关于人类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和文化的人化本质的论述构成了其文化形而上学的基本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文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它是人类为了适应和改造生存环境而进行精神生产的产物。“自然界没有机器,没有机车、铁路、电报、纺纱机等。它们是人类的产物,是已经成为人类会支配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中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双手创造的人类心灵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9]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和劳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类人猿进行的“真正的劳动”不仅使他们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也标志着人类创造文化的开始”[10]。人类通过改造自然获得生存的资本,也通过改造自然创造丰富的物质和文化成果,从而改变生存环境和条件来提升自己。“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分为自然。只要人存在,自然历史和人类历史就相互制约。”[11]两种历史都因为人的参与而对彼此有意义。人们参与两种历史的创造是通过实践来完成的。正是因为实践,人类创造了强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才成为两大文明的重要标志。

“人的本质是物质性和灵性的统一,所以两种文化的统一是人性的要求,两种文化的对立是人性的分裂。”[4] 329因此,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必然的。

第三,实践超越:突破科学与人文对立的现实途径

解决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应该回到马克思。马克思深刻地把握了人类在实践基础上生成的社会及其历史的真实现实,从而科学地解决了科学与人文的对立。

“所有以前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象、现实和感性只是以一种客观的或直观的形式来理解,而不是作为人的感性活动,作为实践,而不是从主体来理解。所以,结果其实是这样的。与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发展了一个动态的方面。然而,它只是抽象地发展了。”【12】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过去“科学”只是以客观的或直观的形式来理解对象、现实和感性,而过去“人性”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人的动态方面。于是,哲学上出现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原因是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裂是19世纪以前科学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试图克服这种分裂,实现科学的统一。马克思认为:“未来自然科学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如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它将是一门科学。”在建立自己的理论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从不断发展的自然科学中吸收有益的成分。在65438+1940年代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的形势和需要,在创造新的世界观的过程中,形成了对科学与人文关系的科学认识。为了创造新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注重研究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直接推动历史进步,特别是他们的当代科技进步所推动的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巨大作用。他们有意识地把科学技术纳入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分析框架。社会科学有其特殊性,但在确定其科学性的时候,在使其科学化的时候,总是要直接或间接地以自然科学为参照系,总是要尽可能地借鉴和移植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标准。最重要的是运用科学实践的概念考察和分析人文之间的关系,得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结论,把科学的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作为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同时揭示科学与人文的本质统一性。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实践是科学与人文统一的基础。他们不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把科学视为生产力,而且把科学与具体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形态联系起来,从人类一切社会生活和实践的关系中来理解和把握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正确地指出科学与人文统一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这种活动的基本形式——生产活动。在他们看来,人类实践“这种活动,这种连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这样,整个世界就由“自然和历史”构成,实践既是自然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二者的桥梁。正是在实践中,自然与历史被赋予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使历史“自然化”,自然化。

实践人类这种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能够并将改变科学与人文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首先,实践体现了自然物质性和人文价值的统一。萨顿指出:“无论科学活动的结果会多么抽象,它们本质上都是人类的活动和充满激情的活动。”[3] 38马克思还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世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而人的阶级性只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活动体现了“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全部特征”和“人类生命活动的本质”[15]。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实现对自由自然的自我确认、自我呈现和自我追求。

第二,实践实现了主观目的和客观因果关系的统一。人是有目的的存在,他的目的和需要是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动力。人类从事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基于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把自己的目的和需要运用到物体上,创造出人类需要的新的有用的物体。自然是客观的、有规律的、有因果关系的存在。作为一种实践,科学活动是实现人类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主观目的。

第三,实践做到了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事物的尺度,即外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人们对事物做出正确事实判断的基本前提。人的尺度,即人的知识、情感和意志,是人对事物进行合理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一方面受到事物外在尺度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人的内在尺度的制约。自然科学,主要以事物的尺度为基础,保证规律性,体现人类科学活动的求真维度。人文科学,主要以人的尺度为基础,保证了目的,体现了人类科学活动求善求美的导向。

在实践中生成的社会是人类改造自然、人化自然的结果,是现实与理想、科学与人文、事实与价值、是与应的统一。它既有源于自然的自然物质性和客观因果性,又有源于人们生活和精神需求与追求的人文价值和主观目的性,高度体现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结果。因此,必须正确解决科学与人文的对立。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可以从实践的角度有效地把握人类社会的独特存在和本质。只有综合考察自然物质性与人文价值、客观因果性与主观目的性、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才能真正做到科学与人文的互为中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