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整合视角下的京杭大运河江苏段价值挖掘与利用研究
通过挖掘大运河在江苏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我们知道保护大运河的重要性。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针对大运河在文旅融合领域的旅游产品、科技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进一步提出了打造大运河独特文化IP、推进“智慧大运河”建设、促进沿线城市跨区域合作等优化策略,以促进江苏大运河的活化利用,保护和发展大运河非物质遗产。
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指示,大运河的保护和开发逐步推进。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大运河江苏段流经多个地区和文化圈,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从文化旅游融合的角度,深入挖掘大运河江苏段的价值,研究其开发利用中的不足和创新改进措施,对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运河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的价值挖掘
历史文化价值江苏大运河流经三大文化圈,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江苏大运河北段流经徐州和宿迁楚汉文化区。这一带历史上出现过项羽、刘邦、萧何等英雄,流传着剑客的故事和传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这里的民风透露着浓浓的武侠英雄色彩。在武侠文化的影响下,与运河相伴而生的城市和居民,大多粗犷豪迈,重情重义。
中段流经扬州、淮安、镇江的淮阳文化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经沉浮。战争时期移民涌入各地,和平时期商旅汇聚四面八方,富官、富商、文人荟萃,留下了无数经典、绘画、艺术品,园林桥梁建造精美,保存至今。扬州的瘦西湖和淮安的何侠古镇在省外甚至海外都很有名。淮剧等传统戏曲和淮扬菜烹饪技艺是运河留给江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段的常州、无锡、苏州是吴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由于该地区有长江和太湖的水益,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居民生活富裕。这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非常适合居住。文化历史氛围浓厚,江南人才闻名于此。富裕的生活、发达的农业、密集的人口和繁荣的贸易造就了这一文化区真诚恭敬、热衷经商、勤奋好学的社会习俗。[1]
经济价值
从交通运输来看,江苏大运河一直是内河航运的“黄金水道”。近年来,江苏运河航运以其运输量大、运输风险低的优势,推动了运河运输量的大幅增长。苏中苏北内河运输量甚至可以与发达国家的总运输量持平,可见江苏大运河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作用和经济价值。地理上,江苏省的大运河是各地贸易的枢纽,北接鲁西南的煤炭能源基地,南接上海、浙江,区位条件优越。
从旅游业来看,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大运河旅游业发展迅速。随着大运河沿线一大批文化旅游示范区和文化旅游企业的建立,运河的文化旅游产品受到各地消费者的欢迎。大运河江苏段以运河水韵为特色,发展水上观光和滨水休闲游,促进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推出经典游线路,吸引了大量游客,带来了大量门票收入。与此同时,大运河的旅游相关配套设施产业也蓬勃发展,酒店、购物、交通、餐饮等行业也受益匪浅。大运河的旅游业带来了运河沿线的经济价值,促进了周边城市的发展。[2]
生态值
古往今来,大运河哺育了沿线的城市和居民。保护好大运河的生态文明,不仅关系到运河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沿岸居民的幸福生活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强大运河生态文明建设,既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又能造福一方,养育一方百姓。因此,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沿线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凸显大运河在江苏的经济价值。
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是贯穿南北的绿色走廊,也是重要的生态走廊。特别是在江苏段,大运河发挥了极高的生态价值。它连接太湖、长江、淮河和沂沭泗水,串联太湖、高邮湖、洪泽湖和罗马湖。它不仅是防洪排涝的“安全公园”,还是强化饮用水源的“幸福公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活公园”。大运河本身就是一个绿色生态系统。大运河在历史上发挥了水利工程的作用,大运河沿线的居民和城市都因工程而繁荣。同时,天然大运河解决了恶劣自然条件下修建长距离运河的地形差异问题,天然水库可以削富补枯,避免了许多工程的建设,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成本。既保证了水域的长期可持续通航和生态环境的稳定,又保护了运河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旅游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旅游产品缺乏创新,品牌建设缺乏特色。
大运河江苏段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在旅游产品开发上,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和创新,文化生态价值不能有效转化为经济价值。
从旅游产品开发来看,大运河江苏段的文化旅游产品大多包括观赏大运河风光、游览运河古镇、运河博物馆展览等传统旅游项目。游客很难深度参与到大运河文化的建设中。大运河江苏段缺乏创新的、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如数字博物馆、运河主题公园、运河风光表演和以运河为主题的电影剧本等。
从旅游品牌建设来看,大运河江苏段缺乏地域特色。运河江苏段流经三个文化圈,北段勇武豪迈,中段巧夺天工,南段人才辈出,不同地区各有特色。然而,在目前的旅游发展中,不同地区的品牌定位模糊,缺乏特色IP。大运河江苏段沿线的旅游品牌大多依托“古镇”,发展模式趋于雷同。一些地区盲目追求仿古建筑风格,甚至拆除运河沿岸独具地域特色、体现地域文化的建筑,使得该地区的旅游内容趋于同质化,失去了原有的独特性。
运河文化旅游产品与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合度较低。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地景区也在不断创新符合数字化趋势的旅游产品。在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大运河江苏段忽视了科技和新媒体的力量,尤其是在游前和游中的宣传上。大运河江苏段风景绝佳,文化底蕴深厚,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但景区宣传力度不足。运河景区的宣传方式多采用拍摄纪录片、投放电视广告等传统陈旧的宣传方式,未能迎合新时代年轻人的喜好,难以吸引旅游消费的主力军。在参观运河景区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创新,旅游产品缺乏现代科技元素,文化内涵的形式没有随时间而改变,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基于高科技的沉浸式、体验式文化旅游产品内容较少,游客缺乏新鲜感。
大运河区域合作差,缺乏整体规划。
首先,大运河江苏段地域文化特色浓厚,流经多个省市,跨行政区划。在运河旅游开发过程中,各种行政区划形成壁垒,旅游线路多分布在节点上,导致运河旅游缺乏连贯性。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很难统一各方利益。其次,大运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政府制定的保护和开发措施不一,一些地区政策甚至相左。运河旅游也是分区域发展,政府缺乏统筹规划,各区域很难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大运河文化融合发展受阻,难以实现市场空间的* * *享受和* * *辉煌。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021为加快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小组发布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保护规划》,指出要整合大运河沿线八省市文物文化资源,按照“以河为线,以城为珠”的思路,优化整体功能布局, 珠串为线,线为面”,深入阐释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大力弘扬大运河的当代精神,加大控制和保护力度。 强化主题展示功能,促进文旅融合,提高传统利用水平,推进重点项目实施,系统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传统运河非物质文化注入时代精神,借助运河文化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展示中国文化自信。这些要求为大运河江苏段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大方向。根据大运河江苏段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结合国家对大运河发展的指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创新旅游产品内容,打造运河特色文化IP
在旅游产品创新方面,大运河江苏段在发展以运河韵为特色的水上观光和滨水休闲游的基础上,打造了运河主题文化园。主题公园包含具有江南韵味的场景,汉服表演和体验,以及运河沿岸游船上的灯笼。改变传统博物馆的静态展示模式,利用新媒体技术建设数字运河博物馆,让游客在游览运河风光的同时,感受江南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大运河非物质项目。
从打造特色IP的角度,江苏大运河三大文化圈要根据地域特色,挖掘文旅融合的亮点。运河北段徐苏段成为以徐州、宿迁为中心的楚汉文化圈,融合徐州文庙、梆子、竹马、宿迁龙王庙宫、泗州戏、彭泽湖渔鼓等地域文化元素,构建了忠肝义胆、豪迈豪迈的运河IP风格。
中段的淮阳段将打造成以淮安、扬州为中心的淮阳文化圈,依托精致的园林建筑。比如扬州瘦西湖,淮安何侠古镇,淮剧等传统戏曲,淮扬菜的烹饪技艺,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历史价值。将吴文化区南段打造成实体的《江南百景图》,可以与游戏联合开发,吸引新时代的年轻游客和《江南百景图》的游戏用户,扩大运河景区的市场人群。选取镇江的古都文化、常州的船商文化、苏州的水乡文化,塑造特色ip。
[3]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进“智慧大运河”建设
大运河江苏段应加大新媒体在景区宣传中的运用,提高运河文化展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程度。
在宣传方面,借助新的短视频平台,如Tik Tok、汽车快手、哔哩哔哩等。,发布运河相关短视频,引导用户进行二次创作。大运河宣传要改变话语表达形式,把原来景区纪录片的宏大视角转移到更平民化的短视频微观视角,拉近游客与景区的距离。同时,借助网络名人效应,名人直播可以刺激运河景区游客的增长和人气。以“丁真”为例,借助直播和短视频形成的网络名人效应,是推动景区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互联网加运河作为非物质遗产”的模式推动大运河的文化传播。
在旅游展示方面,线下,将传统运河博物馆改造成运河沉浸式数字体验博物馆,借助信息化互动视觉媒体,通过全息影像、全景VR、数字灯光秀等技术,传达运河的历史文化。借助5G和人工智能技术,为运河主题公园和场景表演注入新鲜血液,大大提高了游客的新鲜感和趣味性。[4]在线上,搭建了云上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APP,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河道的现场表演,让游客在线欣赏大运河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当前,大运河文化产业应创新业态和商业模式,培育云旅游、云参观等新的消费需求。借助数字新技术,推动大运河景区线上线下互补发展。
政府应统筹规划,协调推进跨区域合作。在大运河江苏段的开发利用中,江苏省政府应建立中央规划、省总负责、各地区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工作局。各级规划要树立旅游引领、南北联动、产业融合和* * *建筑* *的创新思路,按照“以河为线、以城为珠、珠线成线、线带面”的思路,优化总体功能布局。鉴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运河开发政策不统一,政府应考虑各种需求,对开发困难地区给予金融政策等支持。针对大运河分散发展的特点,制定大运河一体化发展战略,成立大运河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促进各地区信息资源整合提供决策参谋和政策建议。大运河旅游项目涉及多个部门,包括水利航运、旅游园林建设等。,而且必须形成协调发展和各部门共同努力的局面。[5]
大运河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生态价值,推动了沿线文化旅游的发展。但由于旅游产品和品牌建设缺乏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与新媒体、新技术结合程度低,区域合作不畅,大运河江苏段开发利用缺乏规划,难以充分发挥其非物质文化和旅游资源。同时,为响应国家号召,深入阐释大运河文化价值,促进文化旅游融合,提升传统利用水平。针对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加强新媒体技术应用、促进跨区域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和建议。为推动大运河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展现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注入新的活力,让大运河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
[1]周,,。京杭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以京杭大运河沧州段为例[J]。中国商业理论,2020(03):12-113。
[2]姚乐,王健。论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的特色与文化带建设的重点[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8(03):108-118+65438。
[3]郭心如,沈嘉,韩良。文化旅游整合视角下的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文化IP开发策略研究[J].文化产业研究,2020(01):264-276。
[4]窦兴斌,何编。新媒体背景下京杭大运河(河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J].大舞台,2018(05):99- 104。
[5]廖,何友石。全域旅游视角下的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模式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9(06):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