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章。美学基础论文。内容或题材不限。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解释悲剧时指出,悲剧是人生中一件严肃的事情。它不是悲伤、痛苦、悲伤、悲观或死亡和不幸的同义词。和日常语言中“悲剧”一词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悲剧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必须能够使人上升,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悦。悲剧通过丑暂时压制了美,却强烈地展示了美的最终的、必然的胜利。所以,其实悲剧美的审美特征,一定是体现了一种崇高美,比较震撼。如被誉为经典悲剧的古希腊悲剧《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表现了普罗米修斯为正义而被折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现了一种悲壮而崇高的美。
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就留下了悲剧创作的辉煌成就,出现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等著名的伟大悲剧作家。此时的悲剧大多以神话、传说、史诗为主。《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是一部著名的杰作。在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将悲剧艺术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时的悲剧作品大多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宣扬新兴资产阶段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其内容已离开神话传说,但多以历史故事为体裁,如《哈姆雷特》、《奥赛罗》。19世纪的欧洲,在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推动下,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悲剧,如雨果的《欧妮娜》,大仲马的《茶花女》,奥斯特罗夫斯基的《雷雨》。
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王国维只在1921年使用过悲剧这个术语。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那个时候就开始制造悲剧。比如关汉卿的《窦娥元》,无名氏的《孔雀东南飞》,都是早期的悲剧作品,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在传统的希腊悲剧创作中,人物的命运是悲剧中最重要的因素,体现为主人公面对命运的无力感,观众也能从这种无法言说的力量中获得压抑感。首先要认识到,这种原创往往代表了人的一种基本欲望。后来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中,悲剧的模式关系到人们如何欣赏悲剧的心理。他的两个重要理论是:第一,悲剧的主角是和我们相似的人,他们不是道德上最完美的人,所以会有过错。在悲剧中,人们看到自己的一些小错误造成的巨大悲剧后果,从而造成悲剧效果。第二,当人们欣赏悲剧时,悲剧引起怜悯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这种过于强烈的情绪宣泄恢复了心灵的平静,从而保持了心理健康。显而易见,亚里士多德把悲剧的形成及其引起的心理效应降低到了普通人的水平,人与人之间对命运的一种相互怜悯反映在悲剧的审美活动中。后来,莱辛扩展了悲剧理论。他认为观众在欣赏悲剧时所表现出来的怜悯和恐惧并没有作用于自己或悲剧中的人物,而是把自己的命运与人类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认为这样的悲剧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这才是最悲惨的事情。
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悲剧理论,但从人类悲剧的心理效应来看,中国的悲剧一直在发展。鲁迅先生在二十年代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悲剧命题:“悲剧把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毁掉给人看。”这里所揭示的悲剧艺术的特征是“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一般的生命中的悲伤、悲痛和苦难。悲剧的审美价值是以生命的社会价值为基础的,它的表现手段是“给人看的毁灭”。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被破坏,它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极其震撼的。这是鲁迅悲剧观的核心。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悲剧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概念。
中国著名的“悲剧”,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也是最好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更具代表性。诗歌表现的悲剧艺术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故事在情节的叙述中营造出一种悲剧氛围。原著题目的设定,开头的引发,情节发展中气氛的渲染,都是为了营造爱情的悲情。第二,人物的悲剧美是最有感染力的悲剧力量。男主人公刘兰芝在外貌、思想和性格方面都塑造得非常完美。人物越完美,其悲剧效果就越突出。因此,刘兰芝的悲剧实际上是一个社会悲剧。焦仲卿受封建礼教束缚的软弱性格是其悲剧的主要原因。第三,艺术手法强化了悲剧效果。赋、比、兴等传统表现手法增加了悲剧的情感浓度;反差和对比突出了人物的审美效果;细节描写、多层次渲染等手法清晰有序地将悲壮气氛凝为一体。主人公因生命的毁灭而实现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唤起了悲壮的情怀,净化了人们的心灵和精神。这就是悲剧的审美力量。
还有类似“窦娥元”的东西。这种悲剧的力量主要来自于不公平社会中善良而无能为力的小人物的悲剧命运。这种悲剧场景与传统的西方悲剧理论并不相符。首先,窦娥在剧中没有表现出任何过错。其次,窦娥代表了一个典型的阶层社会人物。她被一种黑暗的力量折磨,不能代表社会的一种普遍力量。换句话说,传统的西方悲剧理论是贵族化的,而中国下层的悲剧则代表了一种现实。
《西厢记》、《牡丹亭》等。这些表现了人物的一种强烈的内心冲突和社会普遍力量的压制。这里可以看到人类情欲的力量和社会压力的冲突。
士大夫的悲剧。这并没有直接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但他们的人生、对理想的追求、对完美人格的实现,代表了中国特有的悲剧气质,即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顾一切挫折”的理想人格。这种理想人格的悲剧在于缺乏求实精神,在面对现实的复杂和尖锐矛盾时,无法从务实的角度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屈原,文天祥。
《红楼梦》代表了一个更复杂的悲剧。既表现了人在命运无常面前的软弱,也表现了个人理想与普世社会力量的冲突。同时也有着残酷现实中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而这一切都体现了一种深深的人生幻灭感。
根据上面的例子,我大致总结了四类悲剧。一、命运的无常(希腊悲剧,红楼梦)。二、人生理想与普世权力的冲突(《红楼梦》中贾宝玉、苏格拉底、黑格尔的悲剧理论)。第三,理想人格的实现(中国士大夫精神)。第四,黑暗中普通人的悲剧命运。(窦娥的不公正和莱辛的悲剧理论)。这些悲剧在人们心中产生的心理效应也可以说是不一样的,比如同情、恐惧、设身处地的怜悯、命运的声音、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安全感(类似于崇高)、黑格尔提到的心灵的愉悦。但应该说,无论哪种悲剧,都是美的体现。生命有限,追求不朽。悲剧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最残酷的一面,激起了我们的恐怖,但也激励我们去追求更好的生活,更深刻地理解悲剧的美。
参考书目:
1美学原理编辑蒋孔阳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版。
2《汤涛全集》第9卷《孔雀东南飞的现实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版。
3《中国文学史(1)》尤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