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理课程论文选题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311-353页,第21卷)是恩格斯阐述马克思学说“指导思想”的重要著作。(以下简称“结束”)。
众所周知,前苏联的哲学家以本书第二节开头的一句话为基础,构建了以马克思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然而,我们现在重读结尾的四章。事实上,“一切哲学尤其是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恩格斯批判的对象,是作为揭露黑格尔后期哲学形态的钥匙而提出的“重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这也是在向世人解释神圣家族第五、六、七、八章的真实思想。
因此,为了保护作者的原创思想不被长期篡改,重新审视结尾各章节的真实思想,从而厘清上个世纪被误解的马、恩重新建立认知前提的重要理论问题,不仅恢复原创思想的真实性,而且为创始人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造世界的问题寻找理论前提,具有现实和历史的意义。下面我们按照《终结》这本书各章的顺序来重新审视一下:
第一节是恩格斯对“德意志哲学思想体系”的论述。
我们看到恩格斯在他的著作《终结》(1888)的序言中的重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柏林出版)中说,1845年在布鲁塞尔,我们两人决定一起研究我们的观点”。这个愿望是以批判黑格尔后期哲学的形式实现的。"
但是,从马克思关于“* * *一起钻研我们的见解”的论述中,有三个观点让读者深思:
第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与德国哲学意识形态观点的对立”;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说的是:“其实就是清算我们以前的哲学信仰”;
第三,“这个愿望是以批判黑格尔后期哲学的形式实现的。”
这三个理念是我们研究的前提:“唯物史观主要是马克思制定的”。那么,唯物史观是哲学体系的本质吗?
另一方面,唯物史观的占有与扬弃、肯定与否定的对象,是不是也是从哲学的立场上成立的?
换句话说,唯物史观的立足点(认识前提)是在“哲学的立足点”还是在现实世界的现实中?
但是,如果唯物史观是建立在现实世界的现实基础上的,那么它有什么基本问题吗?它的位置是什么?——这是我们根据这三个思想来研究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原理时应该考虑的理论问题。
其实马克思说的“厚达两卷八角的手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社,后来我们接到通知,由于情况的变化,不能印刷了”,这里指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
但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恩格斯在这本《终结》中的观点,实际上已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得到了全面的论述。如果没有《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那么他在这本书序言中所说的:“我越来越感到有必要对我们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作一个简要而系统的说明,即我们如何从这种哲学出发,如何摆脱这种哲学。”不可能完全理解马克思世界观和黑格尔哲学的颠倒和倒置的真相。
由此可见,终结的实际功能是取代《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讨论的观点。(但是,关于马克思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关系,终结不能代替德意志意识形态。我将在以后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来现场解读一下《末日》第一段:
结尾第一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批判和揭露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来确立马克思的世界观立场。恩格斯说:“按照黑格尔思维方式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理的命题就变成了另一个命题:凡是存在的东西都应当灭亡。”(为了理解这篇文章的思路,删除了哪一页哪一卷,因为这篇文章是按照本书全文的顺序来解读的。)
请注意恩格斯在建立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和辩证法时的立场:“一切存在的东西都要灭亡”。那么,为什么要把“现存”的东西定义为“都该灭亡”呢?恩格斯阐明,因为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切以前的现实的东西都会变得不现实,它们会失去存在的权利和它们的合理性;一个新的、有生命力的现实事物会崛起,取代正在衰落的现实事物——旧的事物如果抗拒这种必然性,就会被暴力所取代。"
诚然,无论我们对恩格斯论述的看法是否正确,我们在上个世纪到本世纪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已经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一切以前的现实的东西,都会变得不现实,失去存在的权利”。
同时,从这一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是如何把黑格尔的辩证法颠倒过来的:黑格尔的辩证法被用在哲学体系中,而马克思的辩证法则被提供给现实中的“现实的人”;黑格尔哲学对对象的肯定和否定是以哲学体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马克思唯物史观对对象的肯定和否定是在现实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可见,前者的肯定对象是在哲学体系中确立的,而后者的肯定对象是在现实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确立的。
因此,恩格斯是在说明马克思辩证法否定的对象是“存在”的事物,而黑格尔辩证法否定的对象是在差别和哲学体系中占有的对象。这就是马克思所论述的“颠倒”与“倒置”的关系。而恩格斯阐明了黑格尔的哲学本质:
“因为他必须建立一个体系,而按照传统的要求,哲学体系必须以某种绝对真理来完成。”
这说明终结不会重建哲学体系。因为马克思所制定的唯物史观是“与德国哲学体系观点的对立”;因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从“实际上清算我们以前的哲学信仰”的再创造中诞生的;因为它是“以批判黑格尔之后的哲学的形式实现的”那么,“黑格尔之后的哲学”是什么形式呢?
但恩格斯在这一节已经指出了这个问题:正是施特劳斯和鲍威尔,“他们之间的争论是在‘自我意识’和‘实体’之争的哲学幌子下进行的。”
但也揭示:“——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扩展成这样一个问题:世界历史中的决定性力量是‘实体’还是‘自我意识’?”
这说明实体与自我意识的关系真的是:黑格尔之后的哲学形式。可见,这个问题是上个世纪马克思主义者在读《终结》时所忽略的“第一大问题”。
被忽视的“第二大问题”是,马克思所制定的唯物史观并不是回到“哲学的立足点”(这一点在第四节开头已经说明过)。因为恩格斯澄清或定义:“哲学终结于黑格尔”;因为恩格斯在第一节中已经从现实世界的现实性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证明:“这样给哲学提出一个任务,无非是要求一个哲学家去完成只有全人类在向前发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那么以前所理解的一切哲学都将走向终结。”那么,恩格斯也会立足于实体和自我意识的形式,来确立论证是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那么,恩格斯是否会确立“只有全人类在向前发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并定义“物质是客观现实”?
诚然,根据《关于费尔巴哈的论文》第十一条:“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哲学仍然有其“解释世界”的作用。
因此,关于哲学的作用,马克思并不否认“哲学家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在现实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就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这个定性问题上是不一致的。——这个问题我们要明确。
但是,马克思理论的指导思想,即唯物史观,不是哲学,也不是基于“哲学的基本问题”即“哲学的基础”来认识真理和确定立场,更不是基于把辩证法的肯定和否定的对象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的认识前提或原理。恩格斯的论述与马克思的一致。
但是,恩格斯在《结尾》第一节结尾所指出的应该引起读者的注意:“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各自抓住黑格尔哲学的一个方面,在辩论中互相攻击。”这说明,关于“实体”和“自我意识”的争论,实际上是马克思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的辩证法的形式,是“要被批判地消灭的”。而恩格斯在第一节中也阐明了:
“对爱情的过度崇拜也是如此。这种崇拜虽然不可辩护,但情有可原,因为这是在反对已经变得不可容忍的“纯粹思维”的暴政。但我们不要忘记,65438年到0844年在德国“有教养”的人中间像瘟疫一样传播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就是以费尔巴哈的这两个弱点为出发点的。它用美国文学的话语代替科学认识,主张以‘爱’来解放人类,而不是以生产的经济改革来解放无产阶级。总之,它沉溺于恶心的美国文学和博爱的空谈。”
可见,马恩“从乌托邦到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的认知前提是“主张通过经济上改造生产来解放无产阶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实思想。那么,用“对爱情的过度崇拜”和“真正的社会主义像瘟疫一样在德国受过教育的人中间传播”的合理性,就是“空想社会主义”。
总结结尾第一节,阐明观点:
1,恩格斯重复了马克思早期著作的观点:这种“自我意识”到“实体”的形式仍然是以黑格尔哲学的形式为基础的,只是以“哲学罩”的形式表现出来。从现实世界的现实真实和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这两个前提出发,是在玩弄“哲学欺骗”,固化已有事物;
2.阐明了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区别:前者是应用于现实的;后者应用于哲学体系;
3.向世人说明什么是绝对概念,什么是绝对概念的确定:“终点就是绝对概念——它是绝对的只是因为他不能说它什么”;
4.确立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变革对象是:现存的不合理的、不现实的东西;
5.解释对马克思理论的理解“真理包含在认识本身的过程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历史发展中,科学从认识的低级阶段上升到高级阶段,越升越高,但绝不可能通过发现所谓的绝对真理而达到。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向前迈一步,除了袖手旁观和惊愕地盯着已经获得的真理之外,别无他法。”因此,马克思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不会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真理观;
6.解释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的科学性是“主张通过经济上的生产改革来解放无产阶级是科学的”,“过分崇拜爱情”和“用美国文学的文字代替科学理解”的前提是空想社会主义的认知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