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话语五要素之间的关系
应该是对叙事学研究范畴的简要介绍。叙事学理论起源于西方,以批判形式主义著称。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它逐渐成为一种动态的、流行的学术趋势。[编辑本段]叙事学的定义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叙事学(法语“叙事学”)由拉丁语词根narrato和希腊语词尾logie组成。顾名思义,叙事学应该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然而,这个定义经不起进一步的研究。因为叙事学的研究对象——叙事作品的界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将叙事学定义为“关于叙事作品、叙事、叙事结构和叙事的理论。”七卷本的《拉鲁塞法语词典》将叙事学解释为“人们有时用它来指代对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显然,这里的“文学作品”并不仅仅包括一种叙事作品。这两种定义差别很大,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重视对文本叙事结构的研究。简单来说,叙事学就是叙述这篇文章的理论,侧重于叙事文本的技术分析。罗兰·巴特认为,任何材料都适合叙事,包括绘画、电影、漫画、社会轶事和对话。叙事载体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音频语言,固定或移动的图片和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事实上,叙事学的发展并不完全遵循这一假设,其研究对象仅限于神话、民间故事,尤其是小说这种以书面语言为载体的叙事作品。即使进入由非语言材料构成的叙事领域,也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叙事作品研究为基础的。就连巴特的《时尚系统》这本书也在研究报纸杂志上关于时尚的文字符号。就神话、民间故事、小说而言,叙事学早期注重前两者,主要研究“故事”;叙事学发展以后,主要研究后者,关心“叙事话语”。所以两者不可同日而语。这样,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叙事学就是以神话、民间故事、小说为主的书面叙事材料的研究,并以此为参照研究其他叙事领域。“叙事学”一词是由托多罗夫首先提出的。在1969年出版的《十日谈语法》中,他写道:“...这部作品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称之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事实上,在此之前,叙事学的研究假设和理论轮廓已经相当完备。叙事学的出现是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共同作用的结果。结构主义强调要从构成整体的内部要素的关系来考察和把握事物。特别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从时间的角度,即语言的内部结构来考察语言,而不是从历时的角度和历史的演变来考察。这种研究思想对叙事学的产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编辑此段】叙事学的起源与发展虽然“叙事学”一词是由T·托多洛夫在1969年正式提出的,但人们对叙事的讨论早已开始。柏拉图著名的拟态二分法)/ diegesis可以看作是这些讨论的开端。18世纪小说正式登上文学殿堂后,关于叙事(尤其是小说)的讨论更加全面:从小说的内容到小说的形式,再到小说的功能和读者的地位。今天人们热衷讨论的一些叙事学范畴,如叙事视点、声音、距离等,在很久以前也有人讨论过。例如,托马斯·李斯特在1832中用“叙事观点”分析小说,同时期的另一位学者约翰·吉布森·洛克哈特也用这个术语讨论如何让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保持适当的距离。后来,经过亨利·詹姆斯的全面论述和E·M·福斯特、M·肖勒的深入发展,叙事视角成为小说批评(自然也包括叙事学)中最重要的术语之一。然而,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的背景下,受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而正式建立的。它“研究* * *在所有叙事形式中的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和叙事过程)的与叙事相关的规则体系”。就思想渊源而言,叙事学理论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罗斯形式主义和弗拉基米尔·普罗普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例。俄罗斯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艾森鲍姆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的区别,其中“故事”指的是实际时间序列中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于作品中事件的实际情况,这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他们提出“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品的物质内容和表现形式,并大致勾勒出后来经典叙事学研究重点关注的故事和话语两个层面,以突出研究叙事作品的技巧。最直接的影响来自于《扑通》的《民间故事形态学》,被视为叙事学的开端。扑通打破了传统的按照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认为故事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故事中人物的“功能”,从而从众多的俄罗斯民间故事中分离出31个“功能”。他的观点被李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播到法国。这一观点不同于传统叙事学理论对作品内容和社会意义的强调,而是基于现代语言学的结构文化理论,更注重作品及其结构分析:它关注的是作品的* * *而不是具体的艺术成就;本文主要研究作者与叙述者、叙述者与作品人物、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以及叙事话语和叙事行动。列维-斯特劳斯主要研究神话中内在不变的因素结构,试图用语言模型来发现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20世纪60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出现。格雷马斯和托多罗夫都开始翻译和介绍俄国形式主义。1966年,《传播》杂志第八期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题出版了专刊,宣告了叙事学的正式诞生。正是在这个特刊上,罗兰·巴特发表了著名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为未来的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设想。本文中,巴特总结了前人的成果,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他建议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述层面:功能层面、行为层面和叙事层面,任何语言单位都可能与每一个层面相结合而产生意义。也是在1966年,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问世。他主要研究了话语中意义的组织,还编制了一个符号学方块作为意义的基本构成模式,并进一步研究了叙事结构和话语结构。迄今为止,人们所熟悉的叙事学通常指的是经典叙事学,它是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沃土上的“一颗硕果”。托多洛夫、热奈特、罗兰·巴特、格雷姆、布雷蒙等老一辈叙述者在对叙事文本的故事和话语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开创新局面,使叙事学以法国为轴心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文学理论家族中一个充满活力的“新贵”。可见,在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提出之前,它的发展是蔚为壮观的,从对神话、民间故事等初级叙事形式的研究,到对现代文学叙事形式的研究,从对“故事”深层结构的探索,到对“话语”叙事结构的分析。托多洛夫建议,对叙事作品的研究应该在“故事”和“话语”两个层面上进行。在《十日谈的语法》中,他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语法结构来研究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并将叙事分为语义、句法和词汇三个层次,并将叙事问题分为时间、风格和文体三个语法范畴。通过对《十日谈》的分析,将每个故事简化为一个纯粹的句法结构,得到两个基本单位,即“命题”和“序列”,试图建立一个叙事结构模型。热奈特吸收了托多罗夫叙事话语的研究成果。《叙事话语》发表于1972,收录在三套修辞格中,是他对叙事学研究的巨大贡献。本文以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为研究对象,总结出文学叙事的规律。他从时间、文体、语态等语法范畴来分析叙事作品,这些范畴本质上表达了故事、叙事、叙事之间的关系——他在引言中首先对故事、叙事、叙事进行了界定。他的分析以叙事话语为重点,同时关注叙事话语层面与叙事故事层面的关系。1983年,他撰写了《新叙事话语》,回答了范·雷耶斯、多莉特·高安、米克·巴尔等学者对叙事话语的批评,修正或进一步阐释了他的一些论点。当叙事学理论从法国传到欧洲,发展到英美时,发生了一些变化。布斯的《小说修辞学》、马丁的《当代叙事学》和瓦特的《小说的兴起》是英美叙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英美学者更多从修辞技巧入手,研究更直观、更实证。比如布斯对《小说修辞学》中“隐含读者”和“声音”的论述,不是从叙事语法的角度,而是从修辞的角度,这对于叙事学术理论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