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毕业论文

韩国电影产业现状如何?

韩国电影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年底,韩国最早的电影院建于1903年。虽然在1968+0920年代和1968+0930年代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无声电影,但是在光复前的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时期,韩国电影的导演受到日本当局的严格审查。

光复后,开放和检讨仍在重复。1950年代到1970年代,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都比较开放,所以拍出了相当多的好电影,包括几部史上最好的。但1973年改革宪法实施后,加强了政治和社会控制,随后韩国的电影产业也陷入了最糟糕的停滞期。1980年代,审查逐渐缓和,韩国电影水平也有所提高。但遗憾的是,这一时期正是好莱坞电影和香港电影的开放期,结果韩国电影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

在1990年代,韩国电影迎来了一个新的文艺复兴时代。虽然国产电影配额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电影产业的作用,但主要还是为了培养出朴赞郁、奉俊浩、金基德等导演这样的优秀电影人才。韩国电影也开始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认可。例如,2004年,朴赞郁导演的《老人》获得了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全世界都在关注韩国电影,就连好莱坞电影业也在争相购买翻拍韩国电影的版权。

有不少韩国电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1993至今上映的优秀影片如下:

西式系统(1993):西式系统是大师林泉泽执导的作品。至今是国内外影评人赞誉最多的电影之一。影片讲述了班索里说唱歌手的家庭旅程,引起了人们对韩国传统文化的新关注。

《江原道的力量》(1998):《江原道的力量》是洪尚秀执导的作品,是第二部获得好评的作品。讲述了主人公带着恋爱失败后遗症的人生故事,最显眼的是用纪实的方式描述了他们之间的简单关系。

生死谍(1999):生死谍讲述了镇压潜入韩国的韩军特种部队成员的故事。《生死间谍》(由姜帝圭执导,在美国市场的电影名为《Swiri》)是第一部韩国动作大片。从上映时间来看,《生死谍》的制作成本非常巨大。

《少女心经》(2000):导演洪尚秀和江原道里一样,再次展现了坦率描写的技巧,在这部搞笑片里也用了同样的方式来描写人际关系。2004年,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部分放映了《圣母心经》,描绘了制片人和画廊老板之间的恰当关系。这部电影是女演员李成名的第一部作品。

韩国电影产业现状分析——釜山国际电影节常任主席李永官先生演讲笔记

5月22日下午,釜山国际电影节常任主席李永官先生在我院东角与影视系老师及2004级学生就“韩国电影产业的危机诊断与对策”内容进行了友好交流。

李永官先生是釜山国际电影节的永久主席和赞助商之一。也是韩国中央大学艺术学院电影系教授,韩国著名影评人,韩国影评人协会理事。他获得过首尔文化艺术评论家奖,对韩国电影的产业政策、现状、电影形式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本讲座的主要内容是相关问题。

李永官先生从近年来韩国电影的快速发展入手,用详实的事实和数据说明了韩国电影产业的现状和隐藏的危机,最后提出了主要的应对措施。他首先分析了近年来韩国电影产业的现状。从影片上映数量、观众数量、本土票房保有量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一种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李老师对投资回报、出口数量、制作经费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讲解和分析,让同学们对韩国电影产业的危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然后李老师提到非常有必要改善电影产业不同流通阶段的结构问题,以形成再投资结构,进而谈到了韩国电影产业的结构问题。李永冠老师详细讲解了“制作资本与剧场资本分离”和“文化电影(艺术独立片)配额制”的研究,让同学们对结构性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随后,李永官先生提出,既然发现了韩国电影业的危机,就有机会在危机恶化之前找出相应的对策来化解危机,即“危机即机遇”。他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有效的对策:一是通过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投资回报率,为韩国电影创造安全的制作环境;二是从投资-制作-发行-上映各阶段引导电影产业结构合理化;第三是进一步开发额外的市场,以扩大电影市场的规模,并为可持续的增长基础做准备。李老师也对这三条建议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三条对策对韩国电影产业的影响。

讲座最后,很多师生对釜山国际电影面向青年创作者的计划以及中国电影电视剧在韩国的上映和播出情况提出了很多问题。李老师做了详细的介绍和解答。

这次关于韩国电影产业的讲座,让同学们获得了很多关于韩国电影产业的知识,对韩国电影产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整个讲座过程中,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和活跃,表现出对韩国电影产业的关注。

最后,李永冠老师表示,与同学们的交流非常愉快。希望所有同学都能加入釜山国际电影节,为亚洲电影尽一份力。

为什么韩国影视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

当韩国导演姜帝圭1999花费350万美元编剧并执导《生死谍影》时,业内人士普遍为他担忧。在此期间,亚洲金融危机的后遗症仍然存在。当年扶持韩国电影的韩国产业巨头,出于集中发展产业优势的需要,纷纷剥离下属电影公司。韩国电影的市场和票房也被一系列好莱坞大片占领。但姜帝圭的电影最终票房、视频和出口收入都超过了3500万美元,打破了当时韩国的最高票房纪录,打破了《泰坦尼克号》保持的票房霸权,被韩国人称为真正的本土大片。

《生死谍》的成功让韩国民众对本土大片的信心提升到了一个高点。2004年,姜帝圭导演的另一部电影《飘扬的太极旗》再次打破纪录,获得5600万美元的票房。

在过去的几年里,韩国电影取得了惊人的增长,“韩流”风靡全球。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甄妮在接受采访时说,南韩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电影工业强国。

甄妮教授说,韩国政府对电影产业的发展给予了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从早期对国内大型非电影企业和集团的鼓励,如现代、三星,到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和对独立电影人的鼓励,韩国电影人获得资金的渠道很多。金大中总统在任时,废除了电影审查法,为韩国电影的百花齐放提供了沃土。

韩国电影走的是典型的商业路线。通过投资方、观众、制片方、发行方和院线的反复沟通,产生了一批高票房价值的电影。

“韩国电影一般都是描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物体’,没有不必要的杂质,构思新颖,取材巧妙,同时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从事媒体工作的张万一是韩国电影的忠实支持者。

甄妮教授表示,目前韩国电影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导演数量多,变化快,为电影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随之而来的制度现象就是“独立电影人制度”,中小型电影制作公司异军突起。中小公司繁荣背后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是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倪教授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电影投资找到了许多新的途径。特别是民众吸纳资金的能力大大增强,中小企业和风险投资热情高涨。统计显示,韩国每年约有60部电影由约30家本土电影制作公司投入生产。早期,这些制作方大多通过出售发行权和版权获得投资。之后主动投资一些风险投资和大企业,或者向银行贷款,抵押版权融资。最近两三年甚至出现了通过互联网募集社会资金的案例。例如,非常成功的电影《我的妻子是老大哥》通过互联网融资筹集了280万美元。这种大胆而积极的融资方式极大地活跃了制作机制,促进了国民的电影参与意识。

与此同时,韩国政府还适时开设了韩国电影委员会(KOFIC)等多家投资基金管理机构,为投资电影的各种规模的风险投资基金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指导、管理和服务。这些资金为韩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据了解,目前各种渠道的电影投资资金总额超过6543.8美元+0.5亿。雄厚的资金使韩国电影能够引进好莱坞的先进制作技术,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韩国电影院的建设。

现在,韩国电影融资出现了一个新趋势,那就是目前最热门的IPO——在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姜帝圭的电影制作公司最近在首尔的Gostak市场上市,为他的下一部电影融资。

相比之下,在融资方面,中国电影产业起步稍晚。在1995之前,只有16国有电影制片厂有电影制作权。虽然近年来政策逐渐开放,但电影市场不规范,投资回报率低,制片方融资拍片相对困难。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的进入明显不足,融资方式相对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