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与媒介文化相关的观念转变?

本文分析了当代传媒文化的后现代特征,探讨了传媒文化与当代审美观念变化的关系。

关键词:媒介文化后现代审美观念

媒介文化是近年来文化研究的热点。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化的范畴,还涉及到包括文学艺术、价值体系、制度建设在内的诸多边界,甚至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媒介文化的话语也从公共领域转向了私人领域,从精英阶层转向了普通大众,从社会政治经济转向了日常生活,从严肃的价值观和道德教育的宣扬转向了审美体验甚至功能性的愉悦。可以说,媒介文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塑造了人类的生存现状,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形态。

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文化,有高调的崇拜者,也有怀疑者和批判者,但一味的追求和批判,不利于我们对媒介文化的正确认识。本文旨在分析当代传媒文化的后现代特征,探讨传媒文化与当代审美观念转变的关系。

首先,了解媒体文化

关注媒体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the Frankfurt Sch001)。这一学派的许多成员,如本雅明、西奥多·w·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在其对所谓“文化工业”的批判中已经包含了大众传媒的维度。后来,伯明翰学派的先驱雷蒙德·威廉姆斯进一步拓宽了大众传媒研究的视野。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第二任主任斯图尔特·霍尔写了一篇论文《编码,解码》,成为大众传媒研究的经典。虽然上述对大众传媒的关注产生的更早,但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媒介文化直到最近才出现。在西方研究界(主要是英语研究界),直到上世纪90年代,关于媒介文化的专著才不断问世,媒介文化逐渐成为显学。在中国大陆,20世纪90年代以前,学术界基本上不使用媒介文化这一术语。可见,媒介文化对于西方和中国学术界来说都是一个新生事物。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学术界对媒介文化的研究成果数不胜数。然而,如何理解和定义媒介文化一直存在争议。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媒介文化是一种压抑的意识形态,既能提高大众的精神境界,又能以虚假的自由误导大众,使大众沉溺于一维的感官享受。而JohnFiske则倾向于从消费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媒介文化。他认为,媒介文化是动态的,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产品,主动创造自己需要的陕西意义和意义。马歇尔·麦克卢汉强调媒体对社会文化的塑造力。他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媒体,人类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和社会活动;不同的媒体决定了不同的社会文化模式;媒体会摧毁一种文化,引入另一种文化。在让·波德里亚看来,媒介文化创造了一个超现实的“准模仿”世界,使一切真理失去了稳定性,最终促使主体多元化、离散化。它的存在是为了填补人们不断变化、不确定的需求。显然,媒介文化的开放性和超越性给其理论界定带来了困难,因为我们可以从意识形态和受众消费的角度来理解媒介文化;媒介文化可以从政治经济制度的角度来解释,也可以从纯技术的角度来解释。正如美国学者切尔纳所说,媒介文化极其复杂,它仍然与任何综合的理论概括相矛盾,因为高度综合的理论往往是片面的,会对媒介文化的一些重要方面视而不见。

在众多的媒体文化定义中,切尔纳对媒体文化的理解和定义是独一无二的。在1995出版的《媒介文化》一书中,切尔纳首先肯定了媒介文化这一概念的价值和意义。他说:“‘媒介文化’的概念不仅可以方便地表达文化产业(即文化)的产品性质和形式,还可以展示它们的生产和发行方式(即媒介技术和产业)。它避免了诸如“(大众文化)”和“(大众文化)”等意识形态术语,同时使人们关注媒介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的生产、传播和接受的循环。这一概念也消除了文化、媒介、传播等研究领域之间的人为壁垒,使人们关注到媒介文化体系中文化与媒介的相关性,从而打破了‘文化’与‘传播’的具体界限。”“‘媒体文化’这个词还有一个好处。说明我们的文化是一种媒介文化。媒体对文化进行了殖民化,成为分发和传播文化的基本工具。大众传媒取代了以前的书本或口头文化模式,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媒体主导的世界里。”从这些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切尔纳用“媒介文化”这一概念抹去了“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等术语的意识形态色彩,同时,他把媒介文化和一切传播形式都视为值得审视和批判的对象,有意识地把媒介文化纳入文化研究的框架中进行思考,明确了媒介文化与文化研究的基本关系。

至于媒介文化的内涵,切尔纳是这样定义的:

媒体文化是各种系统的组合:从收音机和声音的复制(慢转唱片、磁带、光盘和收音机、录音机等通讯设备),到电影及其播放方式(剧院放映、录像带出租、电视广播等)。),包括报纸杂志在内的印刷媒体,以及处于媒体文化中心的电视。媒介文化是一种图像文化,它常常调节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各种媒体——广播、电影、电视和杂志、报纸、漫画等印刷材料——主要是视觉或听觉,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对情绪、情感、受众的方方面面都有影响。媒介文化是一种工业文化,是按照大规模生产方式组织起来的。同时,它也应该遵循常规的程序、规则和规定,分门别类地为公众制作产品。因此,它是一种商业文化,其产品是商品,试图吸收有意资本积累的大公司的私人利润。媒体文化的目标在于拥有庞大的受众,因此它必须回应当代的主题和思想,并且极具时代感,为当代社会生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写照。然而,媒体文化也是一种高科技文化,它使用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换句话说,在切尔纳看来,媒体文化是由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共同构建的复杂文化系统。也是一种形象文化,一种商业文化,一种高科技文化。作者认为,从这三个层面来解读媒介文化的秘密,对我们来说确实更容易。

二,媒介文化的后现代特征

根据切尔纳的观点,媒介文化首先是一种图像文化,它主要诉诸于人们的感官体验。在当代社会,计算机和电视等电子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现有的文化形式。这是一个真实的图像社会,一切——真实的,看不见的,未描述的,未表达的,等等。——已经通过电子媒介成功转化为看得见的事物和约定俗成的文化现象。各种眼花缭乱的形象,既不会像现实主义那样讨论外在问题,也不会像现代主义那样强调内在意义的深刻性(比如深刻揭露异化和荒谬)。要求人们深入其中,不断解释和挖掘。图像拒绝不需要任何解释,它只是一个平面显示器,给人们提供一个时空分离的视觉图像。图像文化并没有提供任何现代主义经典作品的深层价值和终极意义,也没有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这种没有深度的平面感是后现代主义的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特征。而且在媒介文化时代,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知识分子文化与非知识分子文化都可以在电子媒介舞台上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它们甚至可以通过电子媒介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甚至移位甚至转置。原本对立的文化形式之间的紧张关系开始消失,其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而“后现代主义术语的第二个特征是一些主要界限或界限的消失,最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高雅文化与所谓大众或流行文化之间的差异的消除。”

其次,传媒文化是一种基于大规模生产方式批量、程序化生产文化产品的商业文化。当代社会,商业化的逻辑已经全面渗透到文化领域,文化生产的目的已经转向赚钱。文化商业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文化商品化要求文化生产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迎合市场,引导市场,赢得市场,通过市场实现在公共领域的流通。媒介文化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开始重视图像生产,强调视觉需求的满足,因为创意不能成为商品,意义不能成为商品,但图像可以成为商品。因此...随着图像的产生,媒介文化吸收了一切高雅或低俗的艺术形式,抛弃了一切游离于商业文化之外的东西。大杂烩,任意组合,成了媒介文化的内部文本。许多媒体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MTV等。,不仅广泛运用拼凑、组合、模拟等手段,甚至对经典作品进行有深度的嘲讽,将它们经过技术加工后推向文化舞台,以示其平面化。在这些媒介文化产品中,历史意义、深层价值和思想内容都被抛弃了。不仅是制作过程,传媒文化产品的运营过程也完全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传媒文化生产的目的是吸引受众,其产品是商品。这样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严重消解了现代主义文化。在消费品堆积如山、叫卖声此起彼伏的今天,现代主义寻求价值和意义的冲动和重建精神家园的努力已经难觅踪影。在媒介文化时代,无论是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都只能融入媒介文化更广阔的文化领域,成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最后,传媒文化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产生的高科技文化。从构成上来说,媒介文化是广播、电视、电影、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各种媒介所产生的文化的总和。从技术上来说,媒介文化最初是在新技术发明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它从一开始就强调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传播技术,以一种新的形式和结构来融合文化和技术。当代社会是一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