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农科研究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湖南农业大学农科研究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出发,分析了影响我校农科研究生就业的三个因素,即社会偏见、学校就业指导和研究生自身因素。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高校农科研究生就业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农业院校应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培养农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然而,在这种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社会不可能提供足够的适合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研究生在现阶段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2065438-2000年我校农科研究生就业状况分析

1,就业率

2010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研究生8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76人。到2010,65438+2,15,博士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硕士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29%。就业形式整体不错,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从各专业来看,作物信息科学和作物遗传育种就业率较低。

2.就业结构

9个博士毕业生,其中6个委托或定向,都选择了高校和科研院所。76名硕士毕业生中,33人去企业从事技术研发、管理及相关工作,5人攻读博士学位,2人出国工作,17人选择事业单位工作,15人去高校或科研院所就业。一般来说,农科研究生就业面比较窄,主要集中在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没有人考取国家或地方公务员,没有个人创业或灵活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校农科研究生的就业导向比较单一,就业视野不够开阔。

就在国内工作的72名研究生的地域分布来看,其中42人选择在湖南工作,32人留在了学校所在城市长沙。9人选择在西南地区省会城市工作,包括昆明、贵州、成都;2人选择了新疆和甘肃;其余的选择在中部和东部城市工作。研究生的就业流向是合理的,但也反映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主要集中在学校所在的周边城市,范围相对有限。很少有人选择在西部和中部城市就业。

3.就业渠道

9个博士毕业生都选择了大学教书,科研院所搞科研。两个硕士毕业生被导师推荐出国工作;5名毕业生攻读博士学位;5人通过烟草系统招聘考试进入烟草局;4人去校园通过用人单位招聘就业;㈣定向和委托毕业生回原单位工作;33人到目的地参加招聘求职;19人通过熟人介绍就业,其中11人通过亲友介绍就业;兄弟姐妹介绍了八个人到烟草公司工作。我校农科研究生科研时间紧张,大部分时间都在田间和实验室忙于毕业论文,很难集中精力找工作。找工作的主要途径是参加招聘,自己投简历。有时候需要在几个城市之间来回奔波,参加各种类型的考试和面试,或者现场招聘。

二、影响我校农科研究生就业的因素

我校农科研究生就业中突出的各种问题,如部分专业就业率低、就业方向单一、就业渠道拓宽不够等,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具体如下:

1,社会偏见制约农科研究生就业。

目前社会偏见对农科研究生就业影响很大。社会偏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生本身对农业有偏见。一些研究生基本都是转学生,立志从事农业相关领域工作的研究生不多。即使是愿意从事农业工作的研究生,也倾向于科研院所、农业院校或与农业相关的工资福利待遇较好的事业单位,一般不愿意去农业生产一线。其次,来自农业系统之外的社会偏见。很多用人单位一看到涉农院校或专业研究生的简历,就以不符合招聘条件为由拒绝。另外,相对于其他重点院校,地方农学院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有时用人单位更看重文凭的分量和学校的声誉。农业院校的农科研究生其实很多都是以“农”为主要研究方向,但是通过三年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所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已经使他们完全有能力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

2.学校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农业院校对研究生就业指导的重视程度不如对本科生。因为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人数较少,经费也较少。有些学院没有配备就业专业人员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而是由毕业生秘书兼任。研究生秘书既要管教学管理,又要管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事务繁杂,很多时候无法集中管理研究生就业。研究生能从校园获得的有效就业信息相对不足,或者用人单位素质不高,难以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与其他行业相比,农科研究生就业去向相对单一,就业区域狭窄。除了读博深造或者出国,主要是通过参加目的地的招聘会就业。学校组织的专场招聘会很少,专业需求一般偏向热门专业,如计算机、食品、会计、园艺等。农学相关的岗位很少甚至没有,这使得毕业生不得不出去参加招聘。考取公务员、参加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参军入伍、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几乎没有,可见学校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高。

3.研究生自身因素

研究生要对就业有正确的认识。所谓的就业问题只是一个症状,科技人才总量一直供不应求。部分研究生长期找不到工作的原因是就业与学生个体表现差异有关。首先,研究生是否有专长,所学知识和能力的结构是否能满足技术型人才的评判标准,是否能满足社会各种岗位的需求;其次,研究生的就业意愿和社会需求存在差异。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我国基层和中西部地区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农科研究生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已经完全具备了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但专业方向以外的知识极其有限。缺乏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得部分研究生无法胜任相关工作。当毕业生忙于实验任务和写毕业论文时,往往容易耽误最佳就业机会。一些转学生、家里经济困难的学生或者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学生,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无所适从,心理负担沉重。有些研究生对工作期望很高,宁愿去大城市工作,工资高,工作相对轻松,不愿意去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有时候毕业生往往有几个意向单位或者工作机会,但是因为这些原因,没有工作。

三、农业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1,社会大力支持毕业生就业。

国家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到基层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对从事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就业的研究生,各级政府要提供必要的人力劳动保障代理服务和税收优惠。鼓励研究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工作,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艰苦基层工作服务期满后,应当在其他方面给予优待。社会应加强人才市场配置,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要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发布渠道,使就业信息统一公开。用人单位要消除社会偏见,正确对待农学专业研究生,根据自身需求为其提供合适的岗位,不要拒“农”千里。

2.学校的应对策略。

一是农业院校要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时了解和分析研究生的思想动态,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学术和社会活动,使研究生以饱满积极的心态走向社会。

第二,农业院校要高度重视研究生的就业问题。设立专人管理就业,积极发布及时准确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多举办研究生专场招聘会。组织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讲座,邀请政府部门、就业服务单位、用人单位、成功人士介绍就业政策、如何规划职业生涯、如何参加求职面试等,加强对研究生的培训和指导。努力从各方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促进研究生充分就业。

再次,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帮助研究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同时,营造支持和鼓励研究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氛围,鼓励和引导研究生积极就业;邀请优秀校友展示服务基层工作经验,为有创业意愿者提供创业培训及相关创业服务。

3.研究生自身的应对策略。

研究生就业前要对自己的就业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首先,对于这类转农学专业或来自农村,渴望摆脱经济条件差,寻找高薪工作的研究生,要及时调整心态,消除心理落差,择业时理性冷静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求职预期,以便更好地抓住有限的就业机会。其次,对于每一个研究生来说,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做好职业生涯设计,谋求个人长远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职业理想与职业本身的关系。最后,研究生要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优化知识结构,培养理论素养,通过专业实践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对工作的适应能力,积累社会经验,为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将书面知识付诸实践做好准备。

参考资料:

[1]王镇,李次平。金融危机下的研究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J].商洛学院学报,2009,(10): 49-52。

[2]魏晓辉,范,曲红亮.影响林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05,(1): 48-50。

[3]张,姚荣东.浅析大学生就业困难及对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0): 15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