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第三只眼看世界(二):现代人应该知道的五大经济智慧。

第一部分综合了薛兆丰老师拿到APP的课程《薛兆丰北大经济学教程》,简单概括了经济学的四个基础:事物的匮乏、生命的有限、相互依存、协同。这是普通人理解经济学的入门基础知识。

简单总结一下,经济学研究的是陌生人之间的互动规律。

同为经济系老师的万伟刚写过一篇文章叫《最简单的五个经济智慧》,可能是因为万伟刚长期从事英语读写,也可能是因为万老师默认了他的读者都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文章的写作风格和叙事逻辑,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是“最简单”的,还是有一定门槛的。

我试着用自己的理解来还原这篇文章的要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搜索原文。

经济学中最简单的五个智慧是什么?

第一,国家不是一家。

这句话可以说是所有经济理论的起点。

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除了亲情,都是利益”。

“经济学”这个词,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隐含着一个意思:省钱。是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同样一笔钱。你能把它花在哪里来生产更多?这可能也是一些老实的经济学家和经济理论在中国不太吃香的原因——冷冰冰的,没有做人的温度。

当时,薛兆丰教授建议,利用价格杠杆调节春运火车票需求,说白了就是涨价。他还说,票“黄牛党”对社会有利无害,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他的老父亲从老家赶来,死抱着他,要求他撤回观点,消除影响。

事实上,薛教授老父亲的过度反应可以说是中国人固有的(或恰当的)态度,因为这是由我们的文化基因决定的。

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宣扬“仁、礼、智、信”、“孝”、“仁”。儒家文化还有一个特点:“以利为耻”,社会阶层的排名是“知识分子、农民、商人”,商人总是排在最后。

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以前,我们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每个人都是由家庭和血缘联系在一起的,关系向外扩散是不同层次的。每个人想做一件事,首先想到的就是找熟人找关系。

为什么?简单来说:生产力低下的农业时代,物资极度匮乏。否则,个人很难生存。这叫“报团取暖”。

在传统社会中,“身在异地”是一种很可怕的情况,所以中国人会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现代社会,即使是素不相识、远离万的陌生人也能合作得很好。

《国不是家》告诉我们的是,要尽快适应商业文明时代。所谓商业文明时代,就是要习惯陌生人之间的大规模合作。虽然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表面上没有那么深,但其实是最有效率的。熟人谈友情,陌生人谈利益。熟人谈身份,陌生人谈合同。熟人讲人品,陌生人讲信用。

人在没有感情的情况下谈利益,人的整体利益提升最快。

为什么中国是一线城市?就是因为这些城市实现了陌生人之间的大规模合作。

为什么年轻人一定要留在大城市?因为在这些城市里,只要你能给别人提供价值,哪怕你谁都不认识,你也能成就一番事业。在那些小地方,还停留在农业社会的思维。没有社会关系和熟人资源,他们将寸步难行。

今天时代变了。信息时代和商业文明时代的叠加,没有所谓的“抱团取暖”,有的只是“强强联合”。

信不信由你。

第二,没有免费的午餐。

我们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是你真的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你能拒绝商家的免费诱惑吗?你会因为一个便宜10元的产品而花大部分时间在网上搜索吗?

相信很多人都会。因为他们不懂什么叫“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在经济学中,“成本”的概念与会计学中的概念非常不同。经济学中的“成本”是你在获得最大可能收益的情况下放弃的选项。你什么意思?比如你花在网上筛选一个10元的产品的时间,可以用来做另一件事,这是你的真实成本。比如你可以写一篇文章发布到网上赚100元,也可以搬砖赚100元。这是买这个产品的费用。在会计方面,你的收入是10元。经济学上,你的收入是负90元。

在经济学家眼里,世界完全不同。

经济学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受限的世界里。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每个人都想要,却不一定能得到。如果你想要这样的东西,你必须付出代价。只是有一些成本。没有经济学的第三只眼睛,是看不出来的。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生命无价,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安全”的标语。当然,生命是无价的,但世界上有谁能不惜一切代价保证自己的安全呢?我们每次上街都有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但你会一辈子待在家里哪儿也不去吗?价格太高,任何人都付不起。

再比如环境保护。环保当然是正确的!只要开车,就会加剧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全球变暖。一些环保主义者专门研究骑自行车上下班。但是你真的应该这样做吗?我们应该考虑到我们自己的便利也是有价值的!只要开车带来的价值高于污染和拥堵的价值,开车就是对的。

一些极端环保主义者认为地球应该保持本色,最好抹去人类的一切痕迹,但经济学家认为代价太高。只要能保证污染的成本是最有效率的,这个污染就是可以接受的。

茨威格在《破碎的女王》中说:“命运给予的一切礼物,都已经在黑暗中打上了记号。”

注意,是“偷偷”!换句话说,你认为免费的东西可能是最贵的。有一些成本,但是你看不到。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不惜一切代价”的事情。

信不信由你。

第三,合理设计激励机制。

如果你想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一件事,一般人都是以情以理来劝的。而经济学家会合理设计激励。

激励法的好处是,只要你的激励制度设计得好,人们就会心甘情愿地去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万老师举了个例子。他的儿子非常喜欢看动画片和玩游戏。他整天抱着屏幕,有时候跟他说话什么都听不到,很难管教。在一次家长会上,他的幼儿园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办法:所有的屏幕时间都要挣:做作业,吃好,做家务等。每做一次这样的事情,就奖励你15分钟的屏幕时间。你可以玩游戏,看电视,但是不赚就什么也得不到。万老师真的执行了这个政策,后来把15分钟改成了5分钟,并用手机严格计时,效果不错。万老师说,照看儿子就像奸商看贪官。他不怕你不听话,就怕你没爱好。

所以改变人们行为的最好方法就是改变激励机制。

关于设计激励,我这里还有一个例子,更能说明问题。

澳大利亚在英国殖民时期,为了解决澳大利亚人口不足,发展困难的问题,英国政府想出了一个办法:将一些当地的罪犯引渡到澳大利亚,这样可以降低当地的犯罪率,解决澳大利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然而,在前往澳大利亚的途中,这些囚犯在海上的死亡率极高,到达目的地时死亡人数往往超过30%。英国政府支付了高昂的交通费,但目标并未实现。后来英国政府干脆派人到运输船上全程跟踪监督,但效果大约等于没有。派去监督的官员要么与船主同流合污,要么在途中莫名其妙失踪,这让英国政府非常头疼。

后来,一位议员想出了一个办法。问题不在于钱,而在于支付方式。以前犯人上船时政府给船东付钱,现在改成澳大利亚给。换句话说,在英国不管你带了多少犯人,政府都是在到达地清点人头,按照在澳洲落地的活人数量给钱。如果一个人中途死了,他一毛钱也拿不到。

这种彻底扭转局面的方式,政府不需要派人监督,也不需要派医生。相反,船主要求医生亲自照顾好囚犯,生怕一旦有人中途死亡,一切就白费了。结果赴澳携带者死亡率明显下降,并保持在1% ~ 1.5%之间。

关于激励还有一个更著名的例子:“眼镜蛇效应”。

“眼镜蛇效应”指的是英国殖民时期的印度,首都德里眼镜蛇横行,对公民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为了保护人们的安全,英国殖民政府颁布了一项奖励措施:每杀死一条眼镜蛇,人们可以获得1卢比的奖励。英国殖民当局在引入该制度后,认为眼镜蛇猖獗的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但最终的结果却出人意料:眼镜蛇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原来印度人养眼镜蛇是为了获得奖励。

所以,设计好的激励政策是经济学家解决问题的“杀手锏”,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有效。

因为这才是真正的人性。

第四,一切看价格。

在经济学家眼中,价格不仅仅是金钱,更是一种激励信号,在市场中传递。可以说,市场经济最大的好处就是用价格解决了信号传递的问题,可以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道理很简单:如果好的东西暂时稀缺,稀缺就意味着高价,高价就意味着人们愿意生产它。各种企业自发出来,想尽办法研发生产。企业可能不是为了填补国家的技术空白,也不是为了服务人民,只是单纯为了赚钱,因为产品价格高。但最终这个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便宜,每个人都买得起,整个社会都受益。

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很多时候,价格传导机制也会失灵。

一种情况是,价格信号混乱。比如教育和医疗领域,市场化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这两个领域的价格信号混乱。简单来说,学费越贵的学校越好。有时候简直就是父母好面子,焦虑。私立医院比公立医院贵,但这并不代表它们水平高。人们宁愿相信公立医院,也不愿去私立医院就医。像“P田系”这样的民营医院,通过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和虚假广告,扰乱了整个医疗行业的价格传导。

简单来说,就是要有良好的法制和社会环境来保证价格信号的有效传递。

还有一种情况是人为干预导致价格传导机制失效。例如,行政QL形成的垄断。这不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不好详细说。

但即便如此,在强大的市场规则面前,这股力量也只是起到短期的调整作用,并不能改变大势。比如房价。有的城市限制下降,就像尿布一样,只是暂时的;在一些城市,限价只是短期调控,汤已经开了。该跌的还是跌,该涨的还是涨。

“一切看价格”能告诉我们普通人什么?它告诉我们的是,你从来不买任何昂贵的东西。因为价格不仅是一个信号,更是一种筛选机制。

比如你想买车而不是走路,那么10万元左右的家用车经济适用;你想要更大的空间,更多的功能,那就30万左右;如果你想出去有面子,那就50万甚至更高。至于内饰、轴距、外观甚至品牌,都是小问题。就算什么都不懂,只要确定了自己的需求,闭着眼睛也买不对。因为价格已经为你选好了。

再比如:你看上了一件衣服,最后成交价200元。有可能这件衣服在别的地方只要100,但是你不知道100的衣服去哪里卖。如果要找,成本可能远远超过便宜的100元。

换句话说,当交易达成时,你付的钱就是你当前的最优解。

所以有了价格的信号,有了筛选机制,你永远不会买贵的,也不会买错的。

这取决于你想要什么。

5.结果可能出乎意料。

有一个词叫“蝴蝶效应”,意思是亚马逊丛林中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会在美国的某个地方引发龙卷风。当然,没有人能完成实验。这只是一个比喻。

“蝴蝶效应”理论完美契合了经济学中结果可能出人意料的观点。也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最初的条件被层层放大或者混淆,最终的结果可能与最初的想法大相径庭,甚至完全不同。

我们普通人可能会把世界看成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比如有钱人捐钱,大家都觉得是好事。如果富人做公益,穷人的生活会得到改善。比如帮助非洲的贫困国家,那里的人民生活会更好。

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比如研究捐款能否帮助穷人改善生活。经济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挑选了一些贫困家庭,以政府的名义每月给他们钱。等了几个月后,对比这些幸运家庭和正常家庭的经济指标,发现收到钱的家庭就业率没有提高,离婚率却大增,生活质量一点也没有提高。这是因为人们往往不珍惜来之不易的财富,反而更习惯于更多地依赖这种援助。我们在这里通常被称为“懒人”。

再比如,世界帮助非洲贫困地区很多年了,但非洲并没有变富。反而很多地方每况愈下,战乱不断,越来越穷。这是因为其他国家的援助无法直接发放到需要帮助的人手中,成本太高,所以援助只能依靠当地政府,难免有人中饱私囊。甚至一些非洲政府会利用这些援助来扩大自己的权力,地位会更稳固,但人民会更穷。

中国近年来对非洲的援助之所以卓有成效,是因为中国政府不再简单地给贫穷的黑人兄弟送钱送货,而是投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修路架桥发电,提振当地产业,为底层民众创造就业机会,效率大大提高。

“结果可能出乎意料”告诉我们,单纯的因果关系在很多情况下是无效的。因为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复杂系统的行为往往是不可预测的。

所以,最好不要轻易被你凭空想出来的任何前所未有的大招搅乱复杂的系统,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最后会导致什么!这也是为什么组织越大越显得臃肿,效率越低的原因:大组织追求的不再是效率,而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经济学博大精深,光是“成本”这个概念就让无数经济学家多年不见踪影,相关著作大量存在。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够理解经济学的四大基础和五大智慧,开启了我们看世界的第三只眼睛。

有了这四个基础,五个智慧底,才能称之为“现代人”。

信不信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