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读名著600字后的感受
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三国演义》是罗贯中选编的一部历史小说。这部小说的内容多由北宋乃至明代的书法家编撰。经罗贯中整理编辑,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名著,原名《通俗三国演义》。
书的情节以没落皇族刘备为主。故事讲述了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关羽和张飞两位英雄。因为志同道合,三人在桃园结义,故事由此开始,并以接下来的90年吴的灭亡而告终。《借东风》《捉曹》等部分情节是家庭故事,可见这本书有多精彩,多真实。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人公刘、关、张三人在逐鹿中原、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仁、忠、勇三种典型的英雄气概。最著名的是《刘玄德与民渡河》、《大胡子一人独骑千里》、《张翼德大闹天宫》等情节,书中的诸葛亮成为智慧的代表。姜维也被刻画成了忠孝智勇双全的顶梁柱,一代军事家曹操从忠义大汉到罪大恶极的阴险宰相的心理变化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可见该书对人物描写之精细,乃古代小说之首,确实是一部奇书。
三国演义从宋代开始就有书画家在用,但总是前后矛盾,但我为什么要说书画家呢?其实书中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国演义》中,关羽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个。关羽是书中最忠诚的人。但是到了近代,由于朝廷非常重视文人,任何文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皆英雄”的道理,让关羽与拥有鬼神智慧的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的地位是如何因为忠诚而明显提升的。相对而言,奸臣曹操因“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成为千古罪人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毋庸置疑,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史料价值。只是史料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从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一部轶闻书,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局。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主要是因为元朝汉人受压迫,百姓渴望一个敢作敢为的英雄带头。张飞从一个温文尔雅的书画家变成了一个咄咄逼人的书画家。
其实这本书我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但每次重读都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感受。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必须至少读一遍中国和四大名著,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的勾心斗角太多,水浒传的英雄情节太多。相比之下,《西游记》和《三国演义》更适合青少年,但除了文学价值,《三国演义》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宋元明时期的文化。
三国演义反思2
《三国演义》是一本我百读不厌的书。不同时期读它,有不同的感受。
我在幼儿园的时候看了漫画《三国演义》,这是我心中的传奇故事。桃园结义三次,拜访草堂三次,赤壁之战。我也明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话,“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的肚子在唱空计划。”的意思...
中低年级的时候看《三国演义》,在我心目中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让我知道了很多历史知识,还让我想起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狭义上忠勇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储旭,阴险狡诈的庞德,懦弱无能的庞德都有。
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我读了《三国演义》原著,在我心里已经是一本充满人生哲理,意义非凡的名著了。我也对里面的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比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他通过烧新野、咒死王郎、暗算空城、妙锦斩魏延,显示了他过人的聪明才智。但他不是神仙。比如他让马谡镇守街亭,导致街亭和六里城两座军事重镇失守。祁山失败,被贬。变幻莫测的诸葛亮尚且如此,何况等闲之辈。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我们不应该因为别人的错误而进行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失利而气馁。我们不应该对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一定有需要丰富和提高的地方。
我所爱的三国猛将张飞,独骑长坡桥救国。他明智地赢得了战争,释放了闫妍。可惜关羽死的时候失去理智,无所作为,平白无故的鞭打士兵,导致他被两个年轻人刺杀,并伴随着黄忠、刘备以及蜀国75万大军的性命,使得蜀国的局势一落千丈。反而是魏国名臣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侮辱充耳不闻,乐观其成,使得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施,最终五死。可见,当你遇到伤心、痛苦、愤怒的事情时,要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乐观的心态去克服。如果一时冲动,后果不堪设想。
关于《三国演义》的思考(三)
《三国演义》描写三国兴衰,经历了黄巾起义、董卓起义、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界鼎立、三界归晋五个时期。
黄巾起义始于桃园。黄巾起义后,东汉政府反攻,刘备、曹操等英雄出现,东汉政权即将灭亡。董卓谋反,是一个关于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刀锋与十名常侍的争斗,到少帝出京的逃亡。结果董卓救了他。董卓入京后,收买猛将吕布,废少帝,立狄咸,独揽大权,实行暴政。
《三国演义》塑造的人物有200多个,其中诸葛亮属于文学,关羽属于军事。
说起诸葛亮,大家都不陌生。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民间,诸葛亮一直都是风云人物。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仁义之外,最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谋”字上诸葛亮智谋出众,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精通阴阳之道。他能呼风唤雨,感知世间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迷,百战百胜,千里之外百战百胜。纵观诸葛亮一生,为了刘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坚贞不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到五丈原孤魂野鬼死去,仍念念不忘刘的江山社稷大业。可以算是模范军事家,模范宰相,优秀的相父和大师!
至于关羽,则是忠、义、勇的象征。但是缺点有点自负,这里就不列举了。
由于《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战争主题的战争小说,我们也可以从围绕战争故事形成的特殊情节中梳理出一个结构脉络。郑铁生的《三国演义艺术鉴赏》试图这样分析它的结构,以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战役为主线,中间穿插一些次要的辅助战役,贯穿全书,形成一个战争体系。毛鑫和叶旭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以赤壁之战为例:从头到尾,* * *算了八遍,包括一系列的短篇小说,曹操的文笔,诸葛亮的儒教口水战,蒋干的中计,黄盖的用兵险招,孔明的借箭,借东风,华容道对曹操的解说,这些都形成了一个大的焦点,成为一个有条不紊的结构。
总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古典小说中的杰作。这些思想虽然有些值得探讨,但对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关于《三国演义》的思考(四)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经典文学《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让,孔明的谨小慎微,周瑜的小心眼,每一个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作者惟妙惟肖地刻画和品味,使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慧和勇气依次展开,但我觉得智慧永远比勇气好。比如在西城,孔明就用一个虚招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但故事中也有“智不谋,勇不敌,文不取笔,武不动枪”的说法。他像汉朝的刘禅一样,整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大事,心甘情愿地把蜀国拱手相让。最后他甚至还上演了一出让所有人都嘲笑的戏,乐在其中。谁能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会做出这种与时俱进的事情?
有勇无谋,敌人就在眼前,我们只能拼死一战。吕布和阎良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了谋士的计划,为什么会被曹操吊死在城门口?如果颜良向关羽说清楚刘备留在河北的事,那么忠于他的关羽会砍他哪里?古人云:勇者无谋,祸从口出。如果有麻烦,进入战斗就会被骗,必死无疑。
再说说国家,魏,谁过得好;蜀,一旦成功;吴曾经在江东赫赫有名。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家是可以体现君主的人格的。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独霸江东。
说魏是三国中最足智多谋的,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用兵天下无双,司马懿更如神。但两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阴险。况且在蜀国,卧龙诸葛亮肯定首当其冲。他非凡的才智和娴熟的兵阵令后世惊叹不已。有一些人物像庞统,姜维,徐庶等等,但我觉得都不如孔明。占据三江六郡的吴国,也算是足智多谋,也就是周瑜。少年时,周瑜熟读兵法,精于处置。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当上了水军总司令和总统水兵。但是他太嫉妒了,26岁就去世了。
从这些数字和国家,我们很容易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和成功有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脚踏实地,认真走好追求成功的每一步,相信成功不会遥远。
关于《三国演义》的思考(五)
我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看三国演义,真的是受益匪浅!《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朝代风格的经典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的一系列故事。
首先,我看到了一首像《长江滚滚东流……》这样耳熟能详的诗,然后我把它引入了正文。第一句话是这样的:“都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分久必合。”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而治之,并为秦。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并入汉朝...书中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作者本人通过历史人物阐述了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深入人心。它是由狄咸、刘禅、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和刘璋、心胸狭窄的周瑜、勇敢的鲁肃、张飞、徐俊和典韦写的。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抛开这些人物不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这本书里描写的英雄们。先说关羽。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人之一。他不肯降曹入汉,带烛抵丹,独骑千里,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后来华容道放了曹操。他忠于旧主,因战败投降而约好要知道旧主的消息,所以不知道万里有多远。我觉得打败敌人后回来,不仅仅是忠诚,更是一种难得的忠诚。《三国演义》中表现关羽的方法也很简单:“丹凤眼,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又加上了“赤兔马”,读了《春秋》,使其几乎无敌于天下。他所做的值得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能文能武,一生足智多谋。他借东风,草船借箭,周瑜,三魂,华容道的智慧,八阵图的巧妙布置,王郎之死,空城计,七星灯,木偶司马懿归来,诡计杀魏延,都是常人始料不及的。我原以为这种人应该看起来不凡,但书上的描述很简单: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黑丝巾,头戴鹤。他的所作所为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说曹操曹操到。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汉奸,大概是因为他的儿子篡汉。他说刘备和他是同时代的英雄,让刘备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然刘备只是个瓮中之鳖。这让我感受到了曹操的大度,这是周瑜做梦也没想到的。周瑜眼里只有诸葛亮,而不是骂骂咧咧,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发现刘备不是一般人,就想杀了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天下太平。目光短浅,心胸狭窄,非英雄。这也与曹操形成鲜明对比。曹操也是一个实干家。他曾经刺杀董卓,命令诸侯们聚集起来讨伐董卓。这些让我感受到了曹操的伟大。总的来说,看完这本书,我开了眼界,上面的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我非常喜欢他们。
作为文学作品。因为经过了艺术加工,所以有很多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成功地塑造了许多角色。书中写了400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种角色都有自己的* * *;同类人各有各的性格。作者在描写人物时,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一方面,使人物的性格鲜明生动。对于主要人物来说,他们复杂的性格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出来的。故事还展现了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赤壁之战》是最好的。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国演义》是一部杰作!值得一读。
关于《三国演义》的思考(六)
《三国演义》描写三国兴衰,经历了黄巾起义、董卓起义、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界鼎立、三界归晋五个时期。
黄巾起义始于桃园。黄巾起义后,东汉政府反攻,刘备、曹操等英雄出现,东汉政权即将灭亡。
《董卓谋反》讲述了董卓入京前后,从何进与十名臣子的争斗,到邵狄逃出北京,董卓被他救出的故事。董卓入京后,收买吕布,废了邵棣,立了狄咸,独揽大权,实行暴政,迫使联军削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但董卓最终还是被吕布杀死。
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地盘,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分别是北方的袁绍和公孙瓒,江东的孙策崛起,中原的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之后我就不细说天下三分,天下归金了。最重要的是谈谈我自己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和看法。
《三国演义》里,曹操是我的最爱。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把他写成奸雄,但他的军事才能并没有被抹杀。讨伐西方的几年间,他占据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个君主中最有才华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大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的晋国才得以入魏。
对人才的渴求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曹操打破了根据封建德行和弟弟们的级别来任用官员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公元210年春,曹操在阶初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人才与之共治天下的,而人才往往不出胡同。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权者寻求和拜访。有鉴于此,曹操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若渴的时刻。他希望身边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寻找和推荐那些出身贫寒、被埋没的人才。公元214年和217年,曹操两次颁布求才令,反复强调其用人上的“任人唯贤”政策。他要求各级人事主管部门和地方官员在选拔人才时不要追求完美,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只要他们是真正有才能的。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一大批人才。一时间,各地、各地区。谋士如雨。而对于有才能的人,曹忘记了过去。比如陈琳,原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为袁绍起草檄文,骂曹操祖上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投奔曹操。曹操问他:“你以前给袁绍写过信,一个人骂我。为什么骂我祖宗三代?陈林连忙道。
曹操的成功,不仅是因为他才华出众,善于招贤纳士,更是因为他心胸开阔,胸怀宽广。在赤壁惨败后,曹操并没有感到无助,而是笑着说“今日之北仍在我掌握之中”,三笑中表现出对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也是一个对文学很有兴趣的人,他喜欢写诗,即使战争迫在眉睫,他的兴趣也不会改变。他的许多诗都是音乐。
三国演义反思之七
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受益匪浅。《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金朝统一的一系列故事。
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仅武功高强,而且善于待人接物。在与曹操的战争中,他因为带走了二嫂而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要找到刘备,保护二嫂。当他得到一匹“赤兔马”后,他立刻骑着“赤兔马”又去找刘备。在山脚下遇到二嫂的时候,他还不忘带二嫂回去。他真的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英雄。他不肯降曹入汉,带烛抵丹,独骑千里,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后来华容道放了曹操。他忠于旧主,因战败向敌人投降,但一得知旧主的消息,他就不知道万里有多远了。我想,他虽然打败了敌人,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仅忠诚,而且是一种难得的可贵的忠诚。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让,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小心眼,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
说魏是三国中最足智多谋的,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用兵天下无双,司马懿更如神。但两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阴险。何况,首当其冲的蜀国是:诸葛亮。他非凡的才智和娴熟的兵阵令后世惊叹不已。有一些像凤雏一样的人物:庞统、姜维、许哲等等,但是我认为他们没有孔明好。占据三江六郡的吴国,也算是足智多谋,也就是周瑜。少年时,周瑜熟读兵法,精于处置。
在这些人和国家中,我们很容易看到人性的重要性。性格和成功有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诚实而不是忠诚。如果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失去了最宝贵的诚实,那么这个人还有什么?钱,地位,官位?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永久的身份证。如果没有诚信,大家都不会信任你,在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都是金钱、地位、官职组成的吗?我相信你不想成为一个缺点太多的人!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之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生活吧!
对《三国演义》的反思——对魏延明的不公
诸葛亮无疑是《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角色。他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知天下事,知天文地理。但看完之后,心里总有一个打不开的结:为什么他总是对魏延有意见?反复看了好几遍,还是觉得魏延应该算是三国里的悲剧人物,所以觉得有必要为他说几句。如果有不同意见,希望大家一起聊聊。
个人认为三国中,魏延是一个深谙大义,深谙时势的伟人。我想,刘备一行人渡河到襄阳的时候,刘聪是不肯开门的。魏延上前曰:“刘世军仁厚。现在他来拯救人民了。他为什么要拒绝?”又砍死守门的让刘备入城。由于文聘奋力阻止,而刘备、诸葛亮不领情,不进城,魏延只好投长沙太守韩玄。关公打长沙后,与长沙守将老黄忠大战数百回合,两人有互相欣赏的意思。韩玄要以内幕交易罪和内幕交易罪处决黄忠。危急时刻,魏延挺身而出,斥责韩玄残忍无情,随后用刀砍下韩玄的头来祭拜关羽。可见魏延对刘备的忠诚是顶天立地的。就是这样一个有功之臣,诸葛亮却下令刀斧手发动砍之,理由是吃其粮,杀其主,是不忠;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并奉献土地是不公正的。也想当然的认为魏延大脑有反骨,时间久了就会反骨,要避免后患。这是胡说八道!按照这个逻辑,所有叛逃者都应该被斩首。最后刘备出来反击,救了魏延。但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影响了魏延一生的前途。
魏延在诸葛亮麾下骁勇善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诸葛亮取西川,赏赐功勋时,连投降不久的马超也被封了。
“五虎上将”之一、与黄忠同等资历的魏延被排除在“五虎上将”之外。这大大伤了魏延的心。这是其中之一。
诸葛亮出祁山,魏延想出一个主意:取路褒中,以子午谷出来的奇兵攻长安,一举定秦川。应该说,这是一个大胆而有建设性的建议。如果诸葛亮能采纳并修改魏延的建议,以主力出陈仓或顾颉,以一部出陇右牵制魏军西援,以奇兵出伍兹谷攻长安,秦川可一举确定。但诸葛亮过于谨慎,坚持所谓“凡事必克而不险”,错失良机。反过来又嘲讽魏延:“你以为中原就没有比你聪明的人才吗?如果有人在山里埋伏拦截,你就一去不复返了!”结果诸葛亮还是倾全国之兵到龙游大道迎头痛击,六出祁山,却无功而返,在出征途中疲惫不堪。二是也。
诸葛亮委托杨仪负责全面工作,并在吴交代后事时向姜维传播兵法。此时他仍不忘提防魏延,并告诉杨仪,魏延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被相机处决。魏延的身边充满了正气:论资历,他最老;就信用而言,他是最大的;纸上求兵,他不输杨毅和姜维,但最后到了这个年纪,还是得听晚辈的。魏延因为心理不平衡,做出了一个变态的举动:放火烧了蜀军撤退的栈道,并扬言要活捉并杀死杨仪。最后杨毅和马岱联手,将魏延斩首。三是也。
魏延的悲剧命运与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很大关系。古人云,用人不必疑,用人勿疑。但诸葛亮对魏延一直存有偏见,在魏延面前也说过一些不利于团结稳定的话。无论魏延如何冲锋陷阵,立下战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久而久之。魏延心中一直有一团火,诸葛亮对后事的安排是导火索,在诸葛亮死后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