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调查队伍建设新探
(中国地质图书馆北京100083)
从加强地质调查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组建、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地质调查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四个方面论述了地质调查队伍的建设。地质调查队伍应该是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队伍,人员精干、相对稳定,装备精良,以高科技为支撑,调查与科研相结合,能够承担重大战略任务,善于攻坚,尽快进入地质调查主战场。
关键词:地质调查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地质调查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提出:以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为基础,按照人员精干、结构合理、装备精良、能够承担重大任务的要求,抓紧建设一支强大的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根据国务院要求,搞好地方和行业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温家宝总理视察国土资源部时指出,地质科技发展靠人才,要加强地质人才队伍建设,办好地质教育,大力培养骨干人才和领军人才。依靠人才和科技力量支持地质找矿,既是新时期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地质工作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多年地质找矿经验的总结。
1.1落实国务院《决定》,壮大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
必须在理顺公益性地质调查管理体制的前提下,在整合区域地质勘查资源的基础上,组建一支全面有效的地方“野战军”。同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有利于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统一、协调、有序、高效的地质工作管理体制;(2)有利于省级地质勘查队伍人力、财力、物力的优化配置,降低组建成本,避免机构重叠;(三)有利于基础性、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相互衔接和互补,实现地质工作的良性发展;(4)有利于稳定省级地质勘查队伍,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根据上述原则,公益性地质调查队利国利民,符合中央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1.2加强团队建设,人才是关键
为承担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的组织实施工作,中国正在推进一支以技术高、装备好、人才强为支撑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才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建设一支精干、相对稳定、人员配备齐全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对于充分发挥地质工作的基础性作用,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商业性地质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要抓住当前地质队“野战军”组建的重大机遇,采取必要措施,把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在充分发挥老专家作用的同时,让一大批青年科学家茁壮成长。要建立和完善新的岗位管理制度、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以及有效的激励、竞争和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通过进一步加强与地质院校的密切合作,建设地质调查和科研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和锻炼,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
1.3不断探索创新,加快完善发挥人才优势、人才辈出的体制机制。
事业兴旺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队伍是地质调查的中坚力量。实施凝聚力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以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换届选举为契机,切实把“品德好、能力强、业务精”的同志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牢牢把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注重人才的合理使用,真正做到人尽其才。要不断拓宽选人视野,引进一批优秀拔尖人才。依托重大地质调查、科研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在充分发挥老院士、老专家导师作用的基础上,加快培养能够解决重大地质科学问题的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使现有中青年业务骨干尽快成熟、率先垂范、出成果。开展相关活动。要落实凝聚力工程,构建和谐系统和单位的任务,必须有实实在在的载体和抓手,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一些活动。定期开展一些学术活动很有必要,既给优秀人才提供了脱颖而出、大显身手的舞台,也为深化学术研究、推动调查研究奠定了基础。
1.4以人为本,加快地质人才队伍建设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党的宗旨的体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只有从人出发,以人为本,才能找准定位,走出创新之路,发挥其独特作用。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人才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加强地质工作,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需要一大批品德优良、基础扎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地质学家。
2组建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
为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和战略矿产勘查,加强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经中央批准,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财政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国土资源部于6月199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将10单位划归中国地质调查局管理。2001、1年2月,国土资源部下发地质队“野战军”组建总体方案(国土资发[2006 54 38+0]406号),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等28个单位归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管理。2004年7月,中央编委发布《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职责规定》(中地质发[2004]2号),明确“中国地质调查局为国土资源部直属副部级事业单位,负责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统一管理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地质信息,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5438年6月+2006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第十一条明确提出,“以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为基础,按照人员精干、结构合理、装备精良、能够承担重大任务的要求,抓紧建设一支强大的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面向社会招聘专业技术骨干,充实野外地质调查技术力量,增强野外调查和科研能力。”2006年6月5438+065438+10月,中央编办下发《关于国土资源部部分事业单位机构调整的批复》(中央编办[2006]131号),同意将中国地质科学院等22个事业单位划归中国地质调查局,明确科研机构改革问题,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按照社会公益类。
至此,初步形成了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有机衔接、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紧密配合的地质勘查新体制。经过10年的努力,以中国地质调查局下属单位为主体的中央公益队伍建设初见成效。2001至2010,局属各单位引进各类人才3000余人,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不断优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技术装备不断更新,地质调查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的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业务骨干和拔尖人才。
目前,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基本形成了由区域地质调查机构、专业地质调查机构、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机构、公共服务机构组成的队伍框架和体系。截至2010年末,中国地质调查局共有从业人员6794人,其中区域地质调查机构1633人,专业地质调查机构65438人。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初步建立了由中央、地方、高校和行业组成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体系。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包括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及其直属单位;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包括省(区、市)地质调查所和环境监测所(总站);高校非营利性地质调查队以传统地质高校地质调查所为代表;中央管理的工业地质调查队包括原工业部所属地质队组建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目前,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职工总数为17480人(不含中央管理的行业地质调查队),其中技术人员13634人,占职工总数的78%。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职工人数6749人,占公益性地质调查队职工总数的39%。2065,438+065,438+0,地质调查预算经费金额占地质调查预算经费总额的33%;地方公共地质调查队人数为8647人,占地方公共地质调查队总数的49%。2065,438+065,438+0,地质调查预算资金金额占预算资金总额的45%;高校非营利性地质调查队职工2039人,占非营利性地质调查队职工总数的12%,2011年承担的地质调查预算资金额占预算资金总额的6%。
3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中央对队伍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远不能满足国家当前和今后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团队组织不完善,结构不合理。
专业结构不完善;从事油气资源地质调查的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刚刚起步,还不能满足国家对油气资源的战略需求;地面物化探地质调查队伍缺乏,影响了地质找矿突破,难以缓解矿产资源瓶颈;专业技术人员中,从事方法技术研究的人员比例较大,从事野外地质调查的人员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较小;物流服务和业务拓展人员比重较大,技术人员比重较小。迫切需要完善专业地质调查队伍,调整队伍结构,壮大地质调查队伍实力。
3.2团队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队伍自身从事地质调查和科研创新的能力不强。中国地质调查局下属单位主要由原地质研究机构转制而来。经过近几年的整顿和改造,地质调查能力有所提高,但野外地质调查能力仍然薄弱,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结合不紧密。二是队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服务意识不够。向社会提供地质调查服务的深度和力度不够,不能适应国家地质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三是人才队伍能力不适应当前地质工作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缺口严重,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匮乏。
3.3公益性地质工作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
目前,公益性地质工作缺乏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国家公共财政支出科目中没有保障公益性地质工作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科目。原中央政府收取的地质勘探费已拨给省级财政和原工业部门的地质勘探单位,主要用于人头费和协助转产。
3.4社会治安问题突出。
退休、退职人员在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中占很大比例。在事业单位社会保障缺失的情况下,退休、退职人员经费不足、医疗费用等问题突出,队伍负担过重。
目前,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还比较薄弱,难以满足完成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需要。要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建设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通过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提升队伍地质调查的核心能力,实现队伍建设的目标。要进一步完善地质勘查市场体系,培育市场主体,做好政府服务,落实《决定》提出的加强地质工作的优惠政策,改善地质工作环境。
4 .加强地质调查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
4.1继续深化结构调整和机制创新,加快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
要抓住实施新“三定”计划的机遇,加强地质工作的战略研究,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明确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工作定位,重点设计调查队伍、科技支撑队伍和成果处理服务队伍的规模和职责,形成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的队伍框架体系。
4.2通过加强项目管理,引导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扎实有力。
要建立科学的项目决策体系、项目执行监督体系、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等。,并从项目的前期决策、过程控制和后评价的控制上保证项目的质量和效率;加强项目承担单位资质管理,建立项目负责人信用评价体系和项目法人信用评价体系,鼓励和约束地方公益团队承担项目质量,指导地方公益团队建设;将地质调查涉及的人力资源各方面纳入管理体系,建立专家管理数据库系统和项目管理数据库系统;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技术经济标准体系。通过强有力的项目管理,保证了地质调查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4.3加强地质工作,营造地质人才成长环境。
目前,我国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国家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有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地质工作整体滑坡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国家应加强地质工作,增加投入,全面提高我国地质工作水平。国家以重大地质调查项目和科研项目为依托,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改善野外地质工作条件,促进人才结构调整,继续实行野外地质工作独立工资制度,提高野外地质人员工资和津贴标准,奖励为地质找矿和科技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对于长期奋斗在野外的地质工作者,适当安排孩子上学。
4.4工作资金的落实
积极争取经常性地质工作经费和重大专项,确保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稳定和发展。阶段性、战略性地质工作是指在特定阶段为特定目标而开展的地质工作。国家对它的需求是特定的,应该以重大地质项目的形式实施。重点实验室,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专业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4.5实施好人才战略
4.5.1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财富。
地质队伍“野战军”建设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培养适应国家地质工作新形势的一代地质人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采取一些切实措施,努力引进和培养一批人才,同时加快建立人才培养、选拔、交流和使用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的环境。要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采取特殊措施,努力为中青年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作用。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地质工作的创新发展依赖于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各单位要根据自身特点,以全面提高人才素质为重点,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要有慧眼识人才,用人才精神聚人才,善于用地质事业聚人才,用“三荣”精神励人才,用真情关爱人才,用适当待遇吸引人才。同时,要遵循各类人才成长的不同规律,建立竞争性的人才选拔机制,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技术人才管理制度,努力营造尊重知识、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努力开创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4.5.2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党中央根据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战略选择。
当今世界,人力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起着越来越决定性的作用。人才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关键的因素。人才为本,首先要有想法。作为公益性地质调查机构,只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才能培养出机构发展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如果固守旧的条条框框,就很难发现大量有潜力的人才,大量的人力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他们的巨大能量也发挥不出来。同时,现有的人才也会因为固步自封而大有作为,这将大大降低人力资源的效率,最终使我们失去人才竞争的主动权和难得的发展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以科学的人才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健全和完善适应人才需求的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机制,加快实现“队伍建设精干、人员配备齐全、科技支撑、调查研究相结合、能够承担重大战略任务、善于应对严峻挑战”的目标实现基础地质研究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根据基础地质研究人才的成长规律,采取非常规措施,更多地关注和支持那些具有独立思考和原创精神的“小人物”和青年人才,营造让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文化和制度环境,培养更多学风严谨、品格高尚、基础扎实、发展潜力巨大、热爱基础科学、具有合作精神的青年地质科学家。通过引导青年人才热爱野外地质工作,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和野外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4.5.3以大学教育为基础,积极培养地质后备人才。
从地质工作的未来发展来看,目前地质人才后备力量严重不足。但目前我国地质人才严重短缺、创新不足,仅靠市场配置人力资源是无法解决的。因此,要加大对地质院校培养地质人才的投入,出台优惠政策,科学规划,鼓励地质院校培养更多的地质人才。地质院校应肩负起培养创新型地质人才的重任,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环节,改进思想教育。地质行业(企业)要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任务,立足长远加强地质人才继续教育,积极联合高校实施产学研,通过“订单式”、“双导师制”、“* * *建设实习基地”等形式培养继续教育人才。
4.5.4实行人事制度改革,调动地质人才的积极性。
一是要实行聘用制度,转变聘用机制,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二是要建立符合地勘单位性质和地质工作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科学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三是建立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逐步建立符合地质工作劳动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类管理的薪酬制度,加大对特殊岗位和优秀人才的激励力度。第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管理制度。人才的可更新性充分体现在培养后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超越。绝不能靠榨果汁来使用人才。我们必须为他们的生存和成长创造适宜的土壤,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深造和提高创造必要的条件,这一点对于高校、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尤为重要。要健全和落实严格的规章制度,完善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人才使用管理机制,才能持续发展。
4.5.5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
积极探索建立国家、单位、个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多元化投入机制,争取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积极引导各单位投资人才培养,鼓励社会和境外资金以多种形式投资人力资源开发,开辟渠道,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按照有关规定为地质调查和科研项目安排技术和业务培训预算,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经费投入。根据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在人才评选表彰、师资培训、教材编写、研究制定人才队伍建设配套政策措施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确保人才队伍建设经费增长与地质调查项目经费增长相协调。
4.5.6公益性地质调查队的规模和结构主要取决于正常地质工作的需求。
对于常态地质工作中的调查研究工作,要建立具有一定规模、人才梯队合理、业务相对齐全的公益性地质调查实体队伍,推进调查研究相结合,建立经费定期保障的长效机制。实现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常态化,确保队伍稳定。对于其他类型的地质工作,可以建立一支由部分有能力的技术人员支撑、主要组织管理的精干队伍,建立应急机制,通过调查论证,积极申请国家专项。
4.6注重培养具有“5Q”素质的构造地质人才。
地质人才的素质结构可以用动机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五个方面来描述,即所谓的“5Q”素质结构模型。地质人才有三个典型且重要的职业岗位,即地勘企业经理(班组长)、地质工程师、地质科学家,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的素质结构模型。该结构模式旨在为地质科技领域培养和选拔高素质地质人才,输送德才兼备的合格后备力量。
4.7提高地勘单位职工工资
继续实行野外地质工作独立工资制。鉴于地质行业的艰苦特点,应进一步完善补贴政策,工资水平应高于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以增强地质工作对社会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地质事业。
为全面加强国土资源人才队伍建设,国土资源部2月印发《国土资源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将地质科技人才培养列入未来10年人才战略规划,提出了与地质人才培养相关的三大重点工程和七大重点计划。国土资源系统要以全面实施国土资源人才规划为契机,加快构建人才培养新机制,大力推进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为地质事业和地质科技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
[1]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2006.加强重大地质问题的研究[M]。北京中国迪达出版社。
[2]龙轩。中国地质人才队伍亟待加强[J]。中国人才,2006,(4): 7 ~ 8。
[3]李·。建设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之我见[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11):13 ~ 14。
[4]赵琪,秦家海,崔振民,杜燕明。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人才队伍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10)
[5]王文,姚珍。公共地质调查队能力建设评价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矿业,2012,21 (11): 27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