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在《世说》中主要运用了哪些逻辑手段?
定义并得出结论:中国的古文,尤其是唐以前的古文,不善于议论。像孟子和荀子一样能言善辩,他们总是用比喻和寓言来帮助他们推理。
相比之下,韩愈的杂文在逻辑思维上大大超越了前人。这表现在概念清晰,论证严谨。比如文章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定义“师,所以受教于业。”
然后从这个定义出发,从“解惑”到“师从”,经过一番推论,得出“道有,师有”的结论。其间,层层相连,没有冗余,有力而有说服力。
创作背景:
《世说》是作者贞元17-18年(801-802)在北京国子监四校读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革除徐州官职,居洛阳传道授业的作者,经两次进京调候选人,于当年十月被授予国子监四博士之职。
作者决心以国子监为平台,振兴儒学,改造文坛,实现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发现科举殿堂黑暗,官制腐败,弊端很多,导致很多学生对科举失去信心,于是放松了学业,看不起老师。
在士大夫阶层中,有一种不愿求师、“耻于为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国子监中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感到痛心,并通过回答李攀的问题来澄清人们对“求师”和“为人师”的模糊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