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散文

南朝佛教发展的高峰在梁朝,历时四帝五十六年,以在位时间最长,为佛教服务的事迹最为突出。

萧炎本人回归佛教后,逐渐过上了佛教生活。他颁布了《断酒肉文》,禁止僧侣吃肉,他自己也吃素。晚年,他经常在太阳下吃一顿饭,吃的都是浓浓的米汤豆汤。他用世俗的刑法惩罚那些胆敢喝酒吃肉的人。他还颁布了杀宗庙的祭祀圣旨,禁止祭祀宗庙,这是违背儒家礼仪的,但他坚持执行。他也被正式任命。据《续僧传》卷六记载,田健监十八年(519),他“立大誓,由菩萨受戒”(《岳徽传》)。他最突出的一个拜佛行为就是多次舍命为寺奴,四次舍命为泰寺。每一次,朝廷都要花很多钱赎回他。他的第四次祭祀是在太清元年(547年)三月,历时一个月,所花赎款“一亿”,为同泰寺带来了巨额资金。

萧炎本人可以归为“易学”一类。他非常擅长研究佛经,尤其是般若经、涅槃经和火眼金睛。他经常为大家讲经,举办各种法会,举办千僧会、裸会。中国大同元年(529年),参加人数达五万余人。他的佛学著作有《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注释》(仅存的序言)、《三智经注》(三智经是《摩诃般若经》中的三智积,萧炎认为此积最重要,故另列)、《涅槃经注》、《净名经正义注》、《正理录》。

萧炎对中国佛教义理的贡献突出表现在将中国传统的心性论、长生论和佛教涅槃论结合起来。他属于涅槃派,主张“神仙成佛”。所谓“神”,是指永恒的精神实体,是众生成佛的内在依据。他还提出了三教同源论,认为儒教和道教都起源于佛教,老子和孔子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三教是可以相通的,同时它们的社会功能也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教化人向善。

除了他本人对佛教的崇拜,萧炎还大力支持佛教的发展。他非常支持翻译外国僧侣的经文。他把僧伽梵歌叫到五个翻译场翻译经典,请宝桑等人代写。他甚至“俯首称臣,收其文,然后付翻译官”(《僧伽梵歌传·续僧传》卷一)。真意在萧炎门下也受到礼遇,只是因为侯景之乱,真意的翻译难以适用。萧炎还与国内僧人关系密切,如保良、直藏、法云、敏僧等人,均为萧炎所器重。他组织僧人编纂佛教著作,至少编纂了十二种。他还广泛修建寺庙,包括大爱经寺、杜挚寺、广斋寺、同泰寺等十一座寺庙。每座寺庙都有一尊佛像,大爱经寺有一尊金铜像,杜挚寺的正殿有一尊无量寿的佛像,同泰寺有十尊银像。

在萧炎的支持下,梁朝的佛教在南朝达到了顶峰。对于佛教,萧炎是一个和尚。他在侯景起义中死于饥饿和疾病。

继萧炎之后,简文帝和元帝也拜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