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演奏方法
所以,我找不到弹琵琶的具体方法。
下面的论文会增加你对琵琶的兴趣,你也会看到写琵琶的演奏方法:
音乐因诗而富,诗歌因音乐而雅。
——论唐诗与琵琶艺术的相互交融
摘要:琵琶作为一种古老而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自古以来就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唐诗与琵琶艺术的交融上,本文首先分析了唐诗与琵琶艺术交融的原因,然后将其分为两部分:一是唐诗对琵琶艺术的表现;第二,琵琶艺术对唐诗内容的表现。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论述,得出“音乐因诗而富韵,诗歌因音乐而雅”。
关键词:文学;音乐;唐诗;琵琶艺术;混合
文学和音乐本来就是两种艺术,可以独立存在。文学以语言为载体,通过视觉给人丰富的情感体验;音乐吸引人的听觉器官,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然而,这两种分别依靠视觉和听觉的不同艺术,一直以来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在古代。
音乐学把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从整个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来看,中国古代器乐比声乐更发达。从《尚书》记载的简单的石头乐器“以万兽之速击石而舞”,到白居易笔下“似大小珍珠倾玉盘”的复杂精致的琵琶演奏,中国古典民族器乐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必须指出,这一发展过程是与文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作为载体,记录了器乐的这种发展;而且,文学不仅是这种发展的记录,而且是强大的推动力,对民族器乐的发展、丰富和完善起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纵观中国古典文学与民族器乐融合的历史,琵琶无疑是一个主角。而这种交融关系主要体现在琵琶和唐诗这两种中国古代典型的文学样式中。究其原因,试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唐代燕乐的盛行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唐朝时期,由于音乐本身的发展、社会的繁荣和统治者的重视,以歌舞为主的《乐言宫廷》成为当时的一大曲牌,在当时的世界音乐领域也处于领先地位。据《通典?佐藤艺伎记载:“佐藤艺伎是乐言,以琵琶为主,故称琵琶曲。“可见当时燕乐乐队中以琵琶为主导乐器,大型乐舞中的歌、舞、乐主要由琵琶演奏。琵琶随着燕乐兴盛起来,从宫廷到民间,成为一种高雅而流行的乐器。江陵一代有“琵琶多过电饭煲,措施多过鲫鱼”的程度。由此,琵琶音乐在唐代迎来了自身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文学源于社会,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③在燕乐鼎盛的唐代,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必然以音乐作为其重要的创作素材。在文学体裁中,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体,自然成为表现琵琶音乐艺术最重要、最广泛、最精彩的载体。
(二)唐代文人自身较高的音乐素养
除了宫廷燕乐,唐代文人音乐也是社会音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高超的文学素养,唐代很多文人普遍喜欢音乐,或演奏乐器,或唱歌、唱歌。他们中自然有一些音乐大师,像王维和刘希夷这样的诗人是琵琶演奏的大师。由王维作曲并演奏的《渔伦炮》已成为流传千古的琵琶名曲。由于文人对琵琶的热爱,他们必然会在诗歌中表现出来。除了自娱自乐,守妓是文人音乐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基础。文人的闲暇生活深受家妓歌舞的影响,必然会在其诗歌中发挥作用。所以琵琶自然就和唐诗结缘了。
(三)琵琶音乐本身的特点
从内容上看,传统的琵琶音乐分为文学音乐和军乐两大类。所谓琵琶文曲,一般是指优美抒情的旋律,缓慢的节奏,以及在演奏中运用推、拉、唱、用左手搓等技巧。乐曲或抒发心中的细腻感情,或描绘自然风光,代表性乐曲如《春江花月夜》、《飞花美食》等。而武曲则充满了激烈的情感,音乐雄浑壮阔,节奏复杂多变,表演富有戏剧性,注重右手的演奏技巧,表现出强烈的气氛和情绪。他的代表音乐有《十面埋伏》、《大浪淘沙》等。文曲和武曲都能表达一定的情节或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琵琶传统音乐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深刻的内涵经久不衰的优良品味。这一特点可以看作是琵琶传统音乐的文学性。
然后看琵琶乐器的旋律。琵琶文曲经常用柔和舒缓的音调来表达一种清新或细腻或忧伤的情感;而武曲则是旷达豪放,能营造出一种跌宕起伏、气魄非凡的境界。这与唐诗婉约豪放的意境不谋而合。
由于琵琶音乐的文学特性和琵琶乐器独特的音乐特征,琵琶音乐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唐诗作品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
(四)“唱诗入乐”的传统(4)
从艺术的起源来说,歌和诗是一体的。最早的如《诗经》,300首歌可以串起;楚辞起源于楚国的原始歌舞。汉魏乐府当时也是乐舞,东汉班固写韩曙?文艺把当时的乐府诗称为“宋诗”。唐代新民歌“曲子”是以琵琶、笛子、鼓等乐器伴奏,配以五言、七言或长短句的音乐形式。由于曲子词特殊的文学性,曲子逐渐引起了作家的兴趣。中唐以来,王维、白居易、张、张松龄等诗人都吸收了民歌的表现手法填入曲子的歌词中,其中王维的七言绝句《寄元二十岸》作为著名的《阳关三层》被千古传唱。“唱诗入乐”成为一时潮流,一些优秀的代表作一入乐就广为传唱,从未消亡。要用音乐的形式演唱这些诗词,就必须离不开琵琶这个主要的伴奏乐器。
然后从琵琶古谱方面看琵琶与唐诗的这种联系。从今天发现的唐代琵琶乐谱可以看出唐代诗乐的盛行。现在真正能看到唐代琵琶谱的有:1900年在中国敦煌石窟发现的敦煌琵琶谱,日本正仓院的田萍琵琶谱残片,现在日本京都阳明图书馆的五板琴谱。这些琵琶谱都配有歌词,也就是唐诗。李白的很多诗,如《关山月》、《饮酒求月》等都收录在敦煌琵琶音乐中,还存在一首诗有多首琵琶伴奏曲的现象。可见唐诗中琵琶的伴奏也是两者交融的重要原因。
琵琶艺术与唐诗的交融是一种相互表达、相互影响的关系。唐诗以文字的形式描述和描绘琵琶艺术,琵琶以音乐的形式将唐诗旋律呈现给人们。琵琶的演奏为唐诗提供了创作素材,而唐诗的语言又可以通过琵琶的精彩演奏表现出来,即两者可以互为素材。下面将结合一些实例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旨在说明琵琶艺术与唐诗的密切关系。
唐诗对琵琶艺术的表现
据庄永平主编的《琵琶手册》统计,唐诗中与琵琶有关的名篇近百篇。其中有玉琵琶和琵琶弦,描述琵琶乐器本身。有《曹刚》、《太娘歌》涉及表演者;还有《琵琶行》、《五弦戏》描写演奏和欣赏等等,可谓不胜枚举,气势磅礴。而描述琵琶乐器本身及其演奏是最精彩的部分。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许多以琵琶为主要素材的咏物诗,其中以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李商隐等为突出。总的来说,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唐诗都是琵琶艺术文学表达的一个历史高峰。
琵琶艺术在唐诗中的这种表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诗人通过琵琶表达的另一个层面的内涵也是多方面的。
(一)唐诗以琵琶为素材,表现了当时高超的琵琶演奏技巧。
”的一段话...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明月入江心"是公认的描写乐器演奏的诗歌佳作。诗人调动了类比、隐喻、对比、抑扬顿挫、纵横捭阖等多种手法进行正面描写;同时,诗人通过描写自然风光和观众的感受来渲染和衬托琵琶女的表演。“她刷弦,慢绞,扫弦,拨弦”这句话,本来是在“霓裳”和“刘垚”之后。诗人从琵琶的左右指法和当时流行的琵琶大曲入手,让我们知道在唐代,琵琶指法复杂,曲目庞大。“大弦”和“小弦”的句子描述了琵琶不同弦的不同音色。从“急雨”、“私语”等词中可以发现,当时的琵琶有着强烈的情感表达。至于“像把大大小小的珍珠灌进一盘玉里”这句话,则是要把琵琶那节奏分明、如珍珠般优雅的音乐,以文字的形式,给后人一种美的享受。下面是很长的描述性文字,诗人在其中融入了景物描写,更加充满韵味,就像音乐在涌入读者的内心。主观上,这一切都是由于诗人的文字控制的高超水平,但客观上,却显示了当时高超的琵琶演奏技巧。
作者:CI _ CY 2005-4-21 22:21回复此发言。
-
我的毕业论文与琵琶有关
在琵琶诗中,有许多只是用侧面描写和评论来表现琵琶高超的演奏技巧。琵琶在唐代边塞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夜光杯葡萄美酒,欲饮之当催琵琶”⑤,“琵琶舞新声总有别离情”⑤等名句。琵琶演奏技巧表现最好的是那些把琵琶视为“煽情之物”的诗句。岑参的《凉州亭与判官夜话》中有“一曲琵琶断肠,风萧萧夜长”的诗句。这句话没有从正面描述琵琶的演奏,但从观众的反应足以看出精湛的演奏技术——煽情的音乐怎么会让人感到悲伤?除边塞诗外,还有一些对琵琶演奏者的简单评论,以展示当时的琵琶演奏技巧。刘禹锡在《曹刚》一诗中写道:“曹刚演《福克西》时,命出京师”,白居易有诗“谁能砍断曹刚的手,放在重莲的袖中”。琵琶演奏能让人“出京”,甚至想“剁了曹刚的手”,可见曹刚是多么的熟练,也体现了一个朝代的琵琶演奏技艺。
总之,唐代是中国琵琶艺术的一个巅峰时期,琵琶大师如星,名曲如云。许多音乐家以无可挑剔的精湛技巧和酣畅淋漓的情感表达将琵琶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现代人之所以能如此真实地理解这些东西,一定是由于以唐诗为主的文学的描写和表现。
(2)诗人以琵琶艺术为代表,表现诗人或音乐家的内心情感。
从很多关于琵琶演奏、音乐家、音乐的诗词中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这些诗大多包含了怀旧、人生体验和沧桑的情怀。这和琵琶本身的气质有关。琵琶有一种能让人心酸火热的音色,那些动人的琵琶音乐更能勾勒出文人心中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精神世界。
我们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我们都不快乐——直到天尽头,我们相遇。我们理解。熟人有什么关系?”是诗人典型情绪的自我写照,而这种情绪是作者在听了琵琶女的表演后流露出来的。诗人将“仙乐”等琵琶女的演奏与“民歌、村笛”相提并论,对琵琶演奏给予了高度评价。正是这美妙的琴声,沟通了他和琵琶女之间的情感通道,在她们心中架起了一座情感的桥梁。诗人想通过琵琶女及其生平故事的表现来表达的深层次内容,无非是他自己对人生故事的感受。
自古以来,王昭君写的诗,都和琵琶有关。刘长卿在《王昭君歌》中写道:“琵琶多苦调,簌簌羌笛声和。谁可怜一首歌,传到乐府,就能让后人伤害再续前缘。”董思恭在《昭君复仇记》中写过一句诗:“琵琶一时难弹。.....考虑美变,徒然执镜。”白居易曾写道:“四弦不似琵琶声,画珠乱摇铃。”.....如果说队长想念北京,好像是告明妃厌朝。" ⑧ .....这些都与昭君上堡抱琵琶的典故有关。赵君的琵琶演奏技巧难以得知,诗人在作品中引用赵君典故的最终目的也不在此。诗人关注的是远离中原故乡的赵君的孤独与凄凉。琵琶是渲染这种苍凉感的工具,王昭君和琵琶形成了一种最高层次的悲凉。这一切所表现的,无非是诗人自己对生活失意或对时光流逝或对故乡留恋的伤感。
应该说,唐诗这种以琵琶艺术为基础的现象,其本质并不是要表达琵琶艺术本身,而是如果没有琵琶的参与,这些诗歌所能传达给读者的感染力就会大打折扣。
二,琵琶艺术对唐诗内容的表现
琵琶艺术对唐诗内容最明显、最明显的体现就是那些富有诗意的琵琶曲的名称。无论是古代的琵琶曲,还是现代的琵琶曲,在名称上都讲究文学中的“雅”,很多名曲都能从歌名中看到文学的影子。从庄永平编著的《琵琶记》中的琵琶曲清单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标题中带有诗意的作品:《霸王卸甲》、《残莲吟夜雨》、《长恨歌》、《春江花月夜》、《大浪陶沙》、《飞花流水》、《红楼梦》。总之,从题目来看,琵琶艺术已经很明显地表现出了文学的意义。此外,从《琵琶大曲》的副标题中也可以看出琵琶艺术对唐诗的借鉴和运用。比如当代人创作的琵琶曲《新羽翻青腰调》,就是作者根据唐诗中对舞蹈《青腰》的描写而创作的。乐曲模仿唐代大曲的结构,分为五段,每段有一个小标题。在这五个小标题中,除了第一段引自唐代诗人元稹的《琵琶曲》外,其余四段引自李群玉的《东去九天看舞》。第二段叫“轻绿腰舞”,在中间序列拍摄,旋律优美飘逸,表现舞者轻盈婀娜的舞姿;第三段是“慢态不能穷”。音乐时缓时快,情绪活跃,呈现出舞者身姿的炫目画面;第四段“似游龙之举”,气势十足,运用抖指、勾指等琵琶演奏技法,表现舞者如金鱼般来回弹奏。第五段为“复姿乐到底”,音域饱满,旋律在琵琶宽广的音域中跌宕起伏,强扫完成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展现了音乐接近尾声时绿腰舞快速转折、高潮迭起的生动场景。这首琵琶的作者是不可能见证当年舞蹈《绿腰》的精彩场面的。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如此传神的琵琶,是因为他从唐诗中汲取素材,将诗的语言和意象音乐化,于是琵琶《新羽转青腰》诞生了。
作者:CI _ CY 2005-4-21 22:21回复此发言。
-
我的毕业论文与琵琶有关
从文学的角度,读者可以对一部作品有所感悟,以文字的形式写出“读后感”;琵琶音乐还可以表现一定的情节和故事,可以用音乐的方式诠释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所以琵琶艺术还具有表达读者阅读某部作品后的体验的功能。当代琵琶艺术家吴创作的《五——读唐诗中琵琶随想》就很好地体现了琵琶艺术的这种“功能”。作者吴读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后有一种感触。他牢牢抓住琵琶女是长安的主儿。她曾师从穆、曹学习琵琶,后又对贾之妻因年事已高而产生的悲剧人生体验作了丰富的遐想和发挥。乐曲以自由吟诵的曲调开始,就像唐代大曲的随机序列,时紧时松,时强时弱。似乎琵琶女在诉说心中的怨念,在哀叹沦落人间的悲哀。然后是抒情的慢板,像一首大曲,曲调委婉动听。这是琵琶女在京师追忆往昔岁月时,宫廷中宏大的乐舞场面,让人唏嘘不已,婀娜多姿的舞姿中带着几分悲凉。然后,旋律上移四度播放。这时候插入一段节奏自由的华彩乐段,有很大的推拉声,就像宫女的哭声,悲凉悲凉。乐曲进入展开阶段后,旋律时而流淌时而沉思,音域忽高忽低。用盖、分、扫、滚、轮、推拉等各种手法诠释了“她刷弦、慢捻、扫、拨”这句话。随后的快板,像一首大歌,用十六分音符演奏,欢快的舞蹈令人眼花缭乱,精彩而恰当地表现出“哼唱着,低语着——然后交织在一起,像把大大小小的珍珠倒进一盘玉里”。最后是一段节奏自由、车轮悠长的长乐,充分表现了“我俩都不快乐——到天尽头”的悲伤。三胞胎的采摘给人一种空谷回音的感觉,让人体会到当年歌舞升平的景象一去不复返的凄凉。作为“读后感”的音乐表达,这首乐曲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它与《琵琶行》在结构和情感体验上高度统一。
还有把唐诗音乐化的琵琶——《春江花月夜》,也是唐诗作品琵琶艺术表现的典范。张的《春江花月夜》诗自然,创造了一种诗风。诗歌以“月”为线索,诗中有十六个字“月”连同标题,不仅不会使人感到多余,而且巧妙地将清新秀丽的自然美、生生不息的离别,以及对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的追求融合在“月”中,为我们呈现出一种晶莹如梦的意境。琵琶《春江花月夜》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音乐杰作之一。作品作者无从考证,基本公认是文人音乐家长期创作探索的结晶。整首歌的旋律淡雅恬静,旋律委婉悠扬,如一幅精致柔美的山水画,又是一首飘逸空灵柔美的山水诗。整首乐曲通过琵琶清新明亮的音色,呈现出浩荡江边、舞花明月的景象,也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珍惜。这首先是在中心意义和诗歌达到一定的统一。不仅如此,音乐在结构上也与诗歌有相似之处。琵琶《春江花月夜》在旋律上采用了“换头收尾”的手法,即乐曲的每一段以不同的开头,以一小段相似的旋律结束。这使得音乐环环相扣,连续跌宕,时而精彩,时而低回,充分发挥了整首音乐的丰富内涵和魅力。音乐中每一段结尾简短的相似旋律成为整首音乐的线索,与诗中的“月”字有着相似的位置和相同的作用,使音乐与诗在结构上一致,具有相映成趣的意义。所以琵琶《春江花月夜》无论从意义还是结构分析,都是以《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为蓝本的。诗人和音乐家的智慧使他们在气质上融为一体,最终使琵琶《春江花月夜》成为琵琶艺术表演文学不可多得的佳作。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琵琶艺术虽然可以独立存在,但如果没有以古典文学作品为基础的音乐的加入,琵琶艺术将失去其巨大的文化内涵和作为古典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唐诗与琵琶这一音乐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琵琶艺术在唐诗中的表现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琵琶艺术以唐诗为素材,以奇妙、清新、爽口的方式呈现给人们。诗与音乐相辅相成,音乐因诗而富韵,诗歌因音乐而雅,都取得了较好的审美效果。唐代富有灵感和才华的诗人和音乐家,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汲取创作素材。他们用诗歌丰富了琵琶艺术,用琵琶艺术升华了唐诗。
注意事项:
①庄永平。琵琶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P10
②庄永平。琵琶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P10。
③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63页
④李芳远、余梅。唐代文人音乐探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3),P61。
⑤王翰的凉州词
6.王昌龄的《参军》
⑦白居易《听曹刚琵琶,显重莲》。
⑧白居易《春听琵琶》,做个淳朴的孙书记。
参考资料:
①庄永平。琵琶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②刘崇德。乐府诗古乐谱百首[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③武曌、刘东升。中国音乐简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④张和罗。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⑤范一夫。对民族器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主题的思考[J]。咸宁师范学院学报,2001,(4)
⑥江。论《琵琶行》的音乐描写手法[J]。湖南税务学院学报,2000,(6)
⑦崔月。唐诗宋词中的琵琶艺术[J].交响乐——Xi音乐学院学报,1999(3)
⑧方圆,于梅。唐代文人音乐探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3)
⑨卫诗。论琵琶传统音乐的艺术特征[J]。淄博师范学院学报,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