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儒家文化的理解
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加工改造,并与其他学说斗争,或相互借鉴,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历经岁月风雨,最终凝聚成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对我们民族的理想人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社会心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在他的3000名弟子中,有72人成名。他的教育思想是对儒家文化的最好回应。孔子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他的道德教育以“礼”为准则,以“仁”为核心,“仁”包含修身和爱人两层含义。他提出了道德修养应遵守的原则,即决心与实践、自省与克己、改造与除善、快乐与心安、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准。
我认为孔子重视道德修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目前中国的教育更注重知识教育。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很多高科技犯罪分子,比如网络上的黑客。现代人太注重个人利益,所以缺乏对他人的“仁”和“爱”。对物质生活的无限追求导致了一些人的堕落。
在古代儒家文化中,从师很重要,有‘一日为师,一生为父’的教条。回过头来看,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与古人相差甚远。尤其是在大学生中。比如我上课经常迟到,缺课,上课不专心听讲做其他事情,路上看到老师不主动打招呼。这一系列行为与儒家文化相悖,应该予以纠正。
我很喜欢孔子教授的学习方法,比如‘有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的结合,学与做的结合。孔子的教导让我受益匪浅。
儒家以“求善”为宗旨,讲求“仁政”。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很好地证明了这一观点。古人主张“和为贵”。当今世界是和平发展的趋势。如果每个国家都尊重儒家文化的善良、博大和包容,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发展得更好、更和谐。
儒家文化整合了天人相应的世界观、君民相依的政治观、上下相依的伦理观。以伦理为核心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儒家文化以人伦为出发点,讲究“三纲五常”,为皇权的巩固和集中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今天,这些理论是极其荒谬的,应该被抛弃。尊老爱幼的美德一直流传至今。儒家讲家庭,讲国家,讲世界。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远大志向,而不是虚度一生,无所事事。儒家文化的代表;它代表了中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肩负历史责任,注重整体利益,讲道德,关心他人,重视和谐和坚持中国,宽容和平,豁达乐观,以道教控制欲望。
儒家文化也有很强的哲理性。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对统治者的要求极其严格。其代表人物有周公、孔孟、萧何、诸葛亮,他们都具有高尚的人格。儒家“八目”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由个体到群体的修养方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古代哲学体系。提倡“温柔、善良、礼貌、节俭、灵活”,培养学生的方式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儒家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取代封建道德教育中的宗教信仰,从而避免社会陷入宗教狂热。儒家主张与世界共进,同时帮助世界,强调和气平和的修养;儒家有重视正直、诚信的传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它成为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力量。
儒家文化与现代文化是冲突的,但也是符合的。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正是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改造更新,建设适应社会主义需要的新文化。
孔子所创造的儒家文化,并不只是西方哲学家所说的一种道德形而上学,而是集哲学、宗教、道德、政治、经济、教育、法律于一体的系统的思想体系,是人类在农业文明时期形成的最发达的理论体系。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曾经对社会进步起过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代以来,儒家文化受到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其在人类文化中的先进性和发达性日益削弱,失去了影响力。但它不会消失,而是在与不同文化碰撞后以官僚资本主义的形式存在,成为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障碍。在以五四运动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发起了一场针对儒家文化的批判运动,但可惜由于历史原因,只是启而止。新中国成立后,未能从深度和本质上批判儒家文化。改革开放后,官僚资本文化(儒家文化的一种新形式)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少数腐败的公职人员及其子女以权谋私,倒卖国家权力,侵吞国有资产,收受贿赂,形成其私人资本,构成了官僚资本主义得以生存并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的社会条件。同样,官僚资本主义也成为腐败集团的精神温床和文化支撑。
两千多年来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不可能一下子消失。它只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创造性转化。对儒家文化的批判是创造性转化的开始,未来的历程依然漫长而艰巨。?
于丹这本书的后记是《论语》的温度,被称为“浅显的道理”和“怪病的春天”。她的身心感受着“略高于体温”的泉水的温暖,承受着“温泉的青睐”,希望她的读者也“暖入其中”,“让后代子孙在日益繁荣混乱的物质文明中坚守民族根脉,不至于因为可供选择的机会太多而陷入恐慌。”?
无独有偶,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与于丹同台演出的易中天教授,为于丹作序,题目为《灰色的孔子与五彩缤纷的世界》,以“色”呼应小妮子的“温度”,可谓“色彩组合,温婉”,有一种温馨和谐的审美趣味。乍一看,这个世界真的像易教授说的那样“多姿多彩”。
易教授说他“需要最普世的孔子。”于教授称之为孔子,他能告诉我们如何过“幸福的生活”。易教授希望“灰色孔子”是“简单的,简单到没有颜色,没有性别,没有时空,只有温暖。”于教授把一个“体温稍高,永恒不变”的孔子推向大众读者。易教授当然欢迎教授叫的孔子,序言是他的欢迎辞,说:“不知道这是学者的孔子,还是历史的孔子,还是真正的孔子。但我知道,这是我们的孔子,群众的孔子,人民的孔子,永远的孔子。”他接着用欢迎词的惯常语气强调,我们需要这样的孔子。我们欢迎这样的孔子。
易教授口气太大了。孔子不仅属于我们(易教授、于教授),也属于群众,属于人民,永远。?
稍微有点名气的名人,就能替“公”和“民”说话。有多少人打着“群众”和“人民”的旗号,出卖自己的私利!这是那些“半部论语修身”(于丹语)的名人的霸道表现。?
更令人难过的是那些早上5点就排队等于丹签名售书的读者。他们被易教授武断地称为“公众”。这些读者的职业不同,年龄从3岁到83岁不等。三岁小孩没问题。他们没有公民权。易教授不能剥夺他们没有的东西。一个3岁的孩子一定要被父母牵着走吧?否则,我恐怕连书店都找不到了。3岁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颜色”和“温度”的孔子?北京晚报没提。媒体只提到了他们的年龄,老少现在都成了“猜测点”。给3岁孩子签名书是荣誉还是耻辱?有点像在瓜棚里卖加湿器给瓜农。下面就不用我说了,怕影响孔子的“色”和“温”。不同年龄、职业和文化的读者排队购买于丹的同一本书。除了以上的不同,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喜欢于丹的书,认为于丹写了一本好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百家讲坛》中从于丹那里听说过这本书,也有人听说过这本书是一本好书,尽管他们从未听说过,因此他们也对它抱有强烈的期望,期望从阅读中受益。读完之后,他们很容易接受于丹的有毒思想,很少有人能批评丹的错误。据说,于丹将继续在《百家讲坛》上谈论庄子,当然,她还将发表于丹的《庄子心得》。我希望她不要再犯太严重的错误。不然一个“小伙子”要伤害多少人的心啊!排队买她的书,标志着大众文化素养的普遍下降,标志着不同年龄段的几代人精神素质的不断恶化,标志着社会文化的整体衰落。?
别闲聊了,言归正传。我的意思是,无论是序言还是后记还是全书,孔子的儒家思想都是备受推崇的。在21世纪的孔子故里,如果我们不能理性地批判儒家思想,不遗余力地揭露它在现实中的不足,我们就不能创造传统的新的转化,我们就不能建立新的传统。虽然我们没有对儒家思想做过深入的研究,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知道我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儒学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思想,它。
事实上,我们潜移默化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很多东西,我们不必刻意去接受,都被你悄悄地迁就着。这也是儒家思想在中国人心目中传承的原因。
根据我个人的实际,感觉还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比较大,这并不代表我是一个很传统的人。我只能说,儒家思想作为我们的民族思想,已经被它深深地同化了,我已经接受了这种思想。
近代以来,由于人性的压迫,人们受到封建社会的迫害,试图突破这种压迫,于是开始打破传统思想。他们认为儒家思想是罪恶的根源,我们必须突破这种思想才能释放自己的个性。所以才有了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府店”,文革时期的“批林批孔”。五四虽然是社会进步发展的结果,但是它的口号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是为了思想突破而牺牲的,而儒家思想是作为这种突破的挡箭牌。
纵观历史的长河,儒家思想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得到了发展。因为儒家思想在中国一直是民众的正统意识形态,尤其是在封建时期,儒家思想一直被作为统治工具。由于长期受到这种工具的压迫,人的精神已经被这种思想禁锢了,于是人们就想突破这种禁锢,于是一有机会就喊出类似“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这里,儒家思想不再是简单的思想,它已经成为一种统治和压迫,所以人们要打破它。
为什么五四和文革时期人们如此强烈地反对儒家文化?那就是人们本来就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甚至像鲁迅那样鼓吹“拿来主义”的人也对封建思想深恶痛绝,所以人们难免会想到破除儒家思想。
其实在我看来,儒家思想作为一种思想,应该是无罪的,但是一种思想必须是为社会服务的。正因为它要为社会服务,所以必然会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封建社会就是这样。他们一方面继承这种思想,另一方面又在篡改。他们想用这种思想麻醉人,统治人,压迫人。所以我们批判的儒家是在批判整个社会。
在现代社会的今天,我们仍然在强调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我们仍然尊重儒家的经典,如诗、书、易经、礼、乐、春秋,这说明儒家思想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和每个人。传统的东西不一定不好。儒家传统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在现代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还在学习,可见儒家思想还是值得学习的。我们不应该放弃这种想法,而是应该有选择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