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吐蕃时期部落使节的几个问题
吐蕃统治敦煌的部落使节,学术界一直有研究。部落使节是随部落设置的,吐蕃人和敦煌汉人都可以担任。一般吐蕃人是酋长,汉人是副手,掌管部落的各种军政,比如带领部落成员打仗,收税,收劳役等。本文根据汉藏史料,对吐蕃统治敦煌的部落使臣的演变做了一些进一步的探讨,以期将这一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第一,吐蕃占领时期敦煌部落的建立和演变
吐蕃占领敦煌后,改变了唐朝乡一级的建制,改为设立部落。部落以吐蕃本部为单位组织,又称千户。吐蕃本部有五六万户,部落首领是部落使节。在吐蕃语中是“千户”的意思,负责整个部落的管理。
敦煌文献中常有部落使节“沙周闻吕布?”康载荣《盖房记》记载康载荣在吐蕃时曾担任葛古萨部落大使[2]。P. t 1089《为吐蕃官员上书》记载于公元820年建立的敦煌汉族两个部落。每个部落有1人,分别是吐蕃人所生的小千胡昶和汉人所服的斯东涅兹拉。除此之外,还有1部落,多了1。P. t. 1089号文件还记载,公元830年(狗年),在敦煌的藏汉官员中,有吐蕃任命的斯通庞·博德拉斯、汉人任命的斯通兹莱雅拉斯、吐蕃任命的小千·博德拉斯和汉人任命的斯通古布拉斯。
第二,吐蕃占领时期敦煌部落使节的地位
通过考察吐蕃敦煌部落的建立和演变,可以大致了解敦煌文献中出现的吐蕃敦煌部落使节的任命和时间:
(1)范占领初期(786-790),在隆乐、小谷、神沙等乡有部落,在敦煌有僧尼、表兄弟。上面引用的S. 11344AV号文件显示,当时有部落使臣、部落使臣、小谷、神沙,说明隆乐、小谷、神沙是在范占领初期建立的。
页(page的缩写)4640,前面引用的《敦煌莫高窟、殷功德录》记载,殷伯伦,沙州人,在范占领初期担任沙州道门亲表部族使,任期在786年至790年之间。由于文献S.11344AV中有有效谷、神沙等乡村部落的使臣和分使,而吐蕃和敦煌部落一般由吐蕃人和汉人担任分使(详见后文),P. 3481和P. 4640《敦煌郡,一个有大蕃的地方》
至于这一时期建立的僧尼部落,敦煌文献中没有僧尼使节。由于敦煌僧团在吐蕃占领时期一直处于杜教授的管辖之下,笔者认为敦煌可能没有僧尼使节。
三、吐蕃敦煌部落与所谓三大部落。
关于吐蕃敦煌部落使节的家眷,据P. t 1089《吐蕃官员请愿书》记载,公元820年,有部落税吏(sdegciggikhalpon)、地方财政总监(gzhiidzongs)、总税吏(spyivi kb ral pon chedpo)、部落水官(sdevichumngan)和大营将军田官。财政官(mngan)、部落农事官(sdevizhingpon)、将军水官(spyivielmmngan)、水官(chumngan)等,其中阿古萨部落因为人数多,比西东萨部落多出了4个官,这个部落的吐蕃人所持有的小千家主(stong cung)是一个红铜,比西东萨部落高。
汉军部落建立之前,P. 3613《申年(816)正月令狐死士判词》出现了水官、田官、田辅[],而816是吐蕃统治中期,我以为这些官员属于吐蕃部落管辖下的丝棉、行人部落。他们相当于Agusa和Sidongsa部落的chumngan、spyivi zhing pon ched po和sdevijingpon)0。据文献记载,申诉人凌说:“天子赐的最后一块土地,最早由唐朝改为舜。它的土地被南支渠取代,被官方割去种水稻,符合猿人部落。“说明令狐宇属于猿人部落,负责处理令狐宇的土地诉讼案件。应天副使阚某和水官令狐童都是四面国的官员。
金文认为董伯仓的“沙州三族使、卫兵马使”实际上是继承了李正雨先生的观点U1o。但是敦煌汉藏书中没有吐蕃也没有汉人,吐蕃统治敦煌设置的所有使者都只负责一个?如P. t. 1089《吐蕃官员申遗》记载,820年敦煌的阿古萨、西东萨部落建立后,分别任命了两个吐蕃人和两个汉人为这两个部落的小千户的户主和副户主(即部落使节)。830年,吐蕃人和汉人仍分别被指派为两个部落的首领和副首领。
那么董伯藏到底是什么立场呢?事实上,文件AX的相关内容。1462+P. 3829《吐蕃关于董波在伽蓝功德修持的笔记》已清晰揭示。文件中明确记载,吐蕃官员对董波占有的职位称为“沙州三族使,出营后亦守军马”,简称“军监论、军监”“后去营留”是指吐蕃在敦煌设立的军政机构的长官,“沙州三部及防地兵马出营留后”是指官员的职权范围涉及沙州三部的行政管理和敦煌地区的防务,沙州三部及防地兵马出营留的军政监具体负责监督管理这些军政重点和沙州的军政官员。这个官职是吐蕃统治敦煌的高级军政官员,仅次于沙州最高军政长官齐李奔,是吐蕃独有的。具体负责敦煌的军政事务,如司法、收税、地检、军防等。在吐蕃文献中称为rtseijespyan) 123,这个官职在吐蕃统治敦煌期间一直设置。
吐蕃统治敦煌建立的部落使节,起源于吐蕃本部,在吐蕃占领河西地区后出现在这一地区。这位官员在吐蕃地方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深远。吐蕃统治结束后,归义军政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有部落使节。S 1164《归愿(稿)》归义军初期为圣主祈福,唐代杜桑桐、尚书、史、师门教授、法、杜杜等人,并说:“二用庄严,各部落为使等。:只愿鸿运长存,娱乐续新。”[3]这个杜部落的大使可能是燕人。因其在归义军政权中地位显赫,被吐蕃时期东撒部落副首领史东兹拉提拔为归义军政权的都察布使。但归义军政权恢复唐制后,汉部撤销了杜部使,不复存在。曹义金统治初期,S. 4276《管中三军人奏表》说:“桂义军节左侧,雅光禄大夫上桌,御史安怀恩大夫并周郡僧俗官,二州六镇老人,三军、三军、汉人万人。“Tl]表明当时瓜沙地区有十个通颊吐谷浑部落,这十个通颊吐谷浑部落自然也相应有部落使节。P. 2482《罗墓志铭·河西内外司马步军所令》记载:“二弟,范部落发函。”[2]罗通信是曹氏归义军时期通颊、吐谷浑部落的部落使。敦煌莫高窟第98窟北壁《圣贤经》碑文《东下供养五体》曰:“审五族侍郎殷鲁博士,止国子祭酒,为御史大夫钟诚,上柱国与阳是好主意。”131此人应该是归义军政权下掌管通窍吐蕃部落的官员。他知道可能有两个五部落的副使节,掌管着瓜沙的通桥图洪部落。上面负责的官员应该是归义军的使者,头衔是西藏大使。如莫高窟第98窟张一超恩人画像说:‘故外王父观治藏于河西前十一州段。“141此外,瓜州刺史、墨脱的军事特使还拥有驻藏部落大使的头衔。甘宁元年(894年),唐宗子《陇西李氏平反碑》记载,次子李洪庆,为“节瓜刺史第二公使,墨李藏部军事使,兼古顾问。“他应该是瓜州通桥图们儿部落的负责人。
吐蕃当局在敦煌等地设立部落,以吐蕃为部落的部落让‘汉人为副部落使’进行统治。这种做法在后世依然可以看到。比如清朝的满汉官制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这个现象也挺耐人寻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