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蜡烛力量的论文!300字!!急!!急!

我的书桌上一直有两本书:一本是随笔本,对我来说是最丑的一本,有点破。里面全是文字,字里行间都是让我热血沸腾的红色批语,还有同学用铅笔写下的真挚留言;另一本是散文书,也是我最好的一本。深蓝色的背景上有几只可爱的胖乎乎的小鸟和胖乎乎的小鱼,里面只写了四页,没有评论。这两本书是遥远的杂文时代留下的唯一文物。现在高三,很久没有写作文了。每当看到书桌上的两本书,我总会想起曾经的语文老师《蜡烛的力量》和高二的作文时光。

高二开始,“烛光”采用了一种新的练习写作的方式,就是写作文。还记得开学第一天的语文课上,他抑扬顿挫地向大家宣布:“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要写作文了。我们会准备一个随笔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没有任何限制。一周1000字,每周一交……”,话音未落,全班炸开了锅:“什么?1000字!太过分了!”“不管是什么笔,这是什么?”咳咳!难怪我们应试教育下的祖国花朵只知道议论文和说明文,却很少听到议论文。但是,每个人就像任何一个老师,留什么作业都会习惯性的唠叨和抱怨。作业还是要做的。

对了,“蜡烛的力量”这个外号是语文老师起的,挺偶然的。之所以是《蜡烛的力量》而不是《蔺相如》《摸龙》,在于编写语文教材的大人。那是高一的第一节语文课。我们先学古代汉语的单元。第一篇是《以烛之力戒秦时》。老师会先读课文。他拿着一本书,在讲台上慢慢地踱步,同时用他那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把郑围住,郑知道他死了……”看来我们真的听到烛吴在秦伯面前分析形势了。下课后,大家都说到时候语文老师走了,秦石肯定要被辞退。于是“蜡烛的力量”成了语文老师的外号。

留作业那天,我回家准备书。和大多数学生一样,我对老师留的作业总是有些抵触。“1000字,杀人了!不留话题,大家自己想想,懒人,‘蜡烛的力量’!”一边找书一边抱怨,用哪个?对,就用这个丑的,我觉得用其他的太浪费了。就这样,最丑的书成了我的第一本随笔书。

刚开始写作文真的很难。大概是,我们被应试作文束缚了很久,一下子就不知道怎么写了。我们大部分人都在挠头,只是想凑1000字把事情做好。记得刚开始只是写一些读后感,或者像写日记一样记录一些身边的事。现在想来,这显然不是《蜡烛的力量》让我们写散文的初衷。老师看了我们早期的作文一定很失望很痛苦。那时候干巴巴的枯燥文字,千篇一律的文笔,比起后来形成的生动文字,真的是在消磨脑细胞。

但是,《蜡烛的力量》对我们来说很有信心。他经常启发我们真正的写作是什么样的,鼓励我们写出自己心中真实的东西。他曾说:“即使学了一篇课文,只要你有感觉,就可以写下来。”积极思考,学会理解生活。散文就是这种思考的记录。时间久了,你的散文就会积累成你自己的财富。“偶尔发现同学中有优秀的作文,他会很开心地在课前用他一贯的抑扬顿挫向同学“打广告”,说“XX写的XX很好,你有空可以借一下。“那我就选几个句子读给同学听。之后好像有很多话要说,但是上课铃响了,我要去上课了。

就这样,在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们的讨论下,班里的写作逐渐走出了单调的初级阶段。随着人们对小品文认识的深入,小品文时代进入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新时代。各种文章层出不穷,别说小说、散文等常见文体,还有话剧、诗歌、半文言、长篇科幻连载、笑话、仿作,甚至游戏攻略。风格大多清新,个性十足。大家的思想火花和聪明才智,让征文本成为百花园。《蜡烛的力量》的“广告”做得很频繁。几乎每次上课前,他都会笑着从书里抽出一张卡片,举着。他一边在讲台上慢慢踱步,一边依然抑扬顿挫地开心地说:“再推荐几篇散文吧,一篇是…………”直到下课铃响。

他推荐的散文不仅限于写作,他还主动推荐很多有创意的作品。有一次我们班的“大头”同学丢了校服,他模仿祥林嫂抱怨的经典告白,写了一张“找校服启事”。老师让他给我们朗读。“我真笨,真的。”祥林嫂的口头禅一出,全班都笑了。我想我永远不会忘记《祝福》中的这段话。另一个同学花了几个星期写了一部爱情小说,老师看得津津有味,对我们说:“这部小说的情节和风格都不错,高二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真的很不容易。”

老师批评作文似乎不是一件头疼的事。有一次我看到一个老师坐在前厅的茶几旁,手里拿着一叠作文,翘着二郎腿,左手手指间夹着一根烟,右手拿着一支红笔。像看小说一样,他津津有味地翻着,不时露出微笑。无忧无虑的样子。

《蜡烛的力量》批散文一直都很认真负责。他会用红色下划线标出自己认为很出彩的句子,或者在字里行间写几句自己的想法,然后在文章的最后,用更多的文字做一个总结。他从来不像某些语文老师那样给写作技巧提建议。还要像写短文一样写下他的一段思想,完全是关于文章内容的。比如在我的一篇文章《词的鉴赏》之后,他写道,“我不仅以前有这种感觉,现在还有。宋词三百首,我读不透!”比如《谈我理解的漫画》这篇文章之后,用我看漫画的心情去理解你对漫画的感情,大概是可以的吧!。其实就是这些坦诚质朴的话让我热血沸腾。

学生越来越喜欢写作文,1000字的底线早已被大家遗忘。写的开心,几千字,还是连载。学生之间的论文交流也成为一项重要的课外活动。有时候看到美景,用铅笔在文章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甚至画一幅漫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我的作文本有时候会从同学那里拿回来,这样的铅笔作文我会赚很多。经常能看到大家说的话在心里,心里暖暖的。学生之间不仅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交流,还可以借助“烛光”进行交流。我们经常在老师的批语下写下自己的想法,老师下次往往会有“后续”。这样大家都可以跟我聊,就像BBS上的大讨论一样。现在想来,正是通过随笔和同学老师的“帖子”,我才明白了同学们的深刻思想,体会到了老师们的智慧和才华。

随着学生作文数量的激增,阅读作文已经成为教师非常繁重的任务。他怕改卷子时间长,不能及时发,就改变了收作文的方式:课代表每天轮流收5个人。这样两三天就可以发了,平均每两周每人轮流一次。我想老师工作一定很忙。我不知道他是怎么设法抽出时间来读那些成堆的论文的,又克服了什么困难。但他一直对每一篇文章都很认真,哪怕是一个错别字。

每个人喜欢散文的感受都会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一些谨慎的女孩用彩色笔把她们的书涂得很漂亮。看看自己的,真的是小巫见大巫。我后悔当初怎么用了这么丑的书。换书的时候一定要用漂亮的。于是我更加努力地写,好让这本书尽快装满我的文字,然后我可以把它放进第二个漂亮的“篮子”里。总觉得自己好像一个秋天收苹果的农民,从思想之树上摘下果实,美滋滋地放进作文本的“筐”里。

到了高二,写作文逐渐成了我的习惯。作文本里的“果实”一天天堆积起来,每次翻上来,总有一种很充实的感觉。有为CLAMP的连载奇幻小说《飞天传奇》漫画写的组诗《破苍穹》,还有为摇滚歌手柯特·科本逝世九周年写的纪念词。这些都是我从来没有想过会写出来,成为我的作业的东西。因为我从来不知道这些东西可以写在作文里。重要的是我发现它们才是我真正想写的。而且,从中我真的体会到了一种直接创作和表达心意的快感。以前,当我在苦苦思索作文题目,想尽办法让文章“文艺”起来讨好阅卷老师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写作,遵从内心的写作,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

转眼高二就要结束了,高三怒气冲冲的来了。正当同学们在讨论高三要不要写作文的时候,非典在空中爆发了。在那个寂寞无聊的非典假期,是散文让生活变得更有乐趣。那时候,我整天坐在办公桌前,开心地写着。写非典时期的各种经历,写对同学和学校淡淡的思念,写风雨无阻的心情,写我想写的一切。虽然我足不出户,但我是如此自由地徜徉在文字中。

与此同时,我的旧“篮子”终于装满了。我像丰收的农民一样快乐地读着我那丑陋的旧作文本,然后读着自己的文字,老师的评语,同学的真诚留言。想到我们的“烛光”走来走去愉快地推荐作文,想到听完一篇优秀的文章全班鼓掌的场景,我心里有一种奇妙的感动。从记忆中走出来,我从书柜里拿出我最喜欢的书,在扉页上工整地写下我的名字,然后开始不停地往里面装字。隐隐约约有一些期待,期待着这第二个“篮子”收获的那一天。我想到下次要交两份作业,省这么多肯定累了。

然而,我再也没有把作文本交给烛光,尽管开学第一天就轮到我交了。因为,高二结束,我们在混乱中结束,而高三,我们换了老师。

就这样,我离开了高二的作文,走进了高三。虽然作文本一直放在书桌上,触手可及,但是我很忙,这么久了,什么都没放进去。经常写作文,但都是工整地抄在稿纸上,强行应付高考。面对老师留下的怪题,我总是忍不住想起遥远的作文时代和《蜡烛的力量》,一阵孤独和悲伤涌上心头。

然而,我一直把这两个笔记本放在我的桌子上,希望我能找到一些空闲时间,在上面写点什么。偶尔我会拿起来翻一翻,那里有《蜡烛的力量》带我们走过高二的作文时代的印记。回顾上面的字迹,回忆总是喷涌而出,让我久久回不来,有时眼泪会不自觉地流下来。

我想我应该深深感谢“蜡烛的力量”。是他开启的杂文时代让我明白了写作的真谛,让我从写作“独自表达灵性”中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感。重要的是我知道如何思考人生。

我想,高考完了,我就填第二个筐。而且我不会让作文时代永远停留在高二。随笔时代的延续,就是随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