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运营的五点思考

从参加以* * *策展人身份的自组织社区TEDx,以见面会沙龙形式聚集各城市活跃青年组成的免费社区CAPE,到参加时间管理课程,进入由永创办的快乐活动家社区,再到建立陪伴成长的读书社区,参加致力于梦想成长的DreamFarmer,最近几个月参加知识型IP社区和光盘双证班社区。真的是从加入社群到创建社群,再到体验社群。是在社区里长大的社区观察员。

我对社群这个词有三种理解。

1.所有与人相关的聚会都可以用5W2H来解释。所谓社群也符合这个定义。一群人在某个时间点聚集在一个空间讨论某件事,达到某个目标,产生某种效果,推动某种改变,这是值得的。正如叶秋、惠敏、杨勤在《社群营销》中所写的,社群是因为利益相同而存在的,所以有些特殊。这群人有一些相同的标签,可以穿越时空,异步交流(时空可以不同步),有相同的信仰和价值观,继续有一些能量,可以* * *震动,抖出一些不可小觑的力量,然后改变一些东西。

2.因为我学了七年化学,本科论文和研究生论文都和网络高分子有关。简而言之,就是研究一些结构简单重复的大分子在不同的条件下,如何改变形态,呈现不同的形状。在我看来,社区研究领域和我的化学研究领域是一致的。社区是一个有网络的大分子,社区中的每个人都被一些相同的力量联系在一起,这些力量可以是“分享”、“协助”、“创造”、“链接”,或者是一些性质相反的词。社区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些事情来影响社区的内部微观结构,但同样的微观结构会出现在不同的地方,产生一些不同的过渡事件。但是,正是因为它们的作用力相同,才会聚集在一起,所以有巨大的排斥力,就像有些大分子一定会远离另一组大分子一样。

3.社区是一个小社会,是整个大社会的缩小呈现。它逃不出社会主体,但同时又不仅仅是萎缩。这是一个具有独特特征的微型社会。在社区中,放大器的功能会被折叠,好的部分或坏的部分会通过传输和连接被无限放大。同时,这样的社群具备了社会中的所有属性,无论好坏。

以知识型IP为例。在我看来,这个社区的结构是洋葱结构。洋葱最里面是核心运营团队。他们把这个社区当成一个事业,他们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为这个事业做贡献。这些人基本都是来自秋叶大叔带领的69人团队和惠敏带领的BM运营团队。另一方面,在创作之初,运营团队就联动了一批有能量或势能的大咖,包括第一期训练营的IP,喜课回答等各平台的联系者,还有一批经典老师、海峰老师、钟秋老师带来的人。而下一层是第二次训练营的真正受众,他们渴望通过训练营的人脉或者分享,尽快成长为大V。当然是洋葱裹着一群吃瓜群众。他们捐钱,享受观看的乐趣,还有红包或潜水。

毕业前在学校做了三年TEDxNanjing的策展人。我学会了用公益的心态,尝试做一些活动,挖掘身边的文化力量,实现思想的传播,影响一些人的人生轨迹,践行一些信仰。毕业后,我来到广州做了一份预约读书会的工作,也是受之前经历的影响,纯粹为了公益而做。当时只是想做主题阅读策展,希望传播“让大家从单纯的进口者成长为有价值的出口者”的理念,让大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魅力,然后才会有行动上的转变。

在哪个时间点,我没有看到未来。不知道2015下半年,社区会火,线上微课会火,个人在媒体上也能这么火,知识经济的实现会成为一个非常大的出口和热点。就像2015年7月10点看书,做100天的阅读。我们可以观察到他们是在用阅读这种最基本的打卡行为积累流量和势能,但没想到他做微信官方账号就能获得投资,能做到今天这个量级。

这次经历给我们的反思是,要尽快跑到头上,即使不能,也要配合那些大头,尽快了解一些内部信息和动向。同时也要寻找做事的商业变现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根据认购机构的发展,我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我的身份是不一样的,从产品人、媒体人、运营人到平台人,然后在平台人里面做的不好,崩溃了。

第一阶段。产品/产品制造商

在TEDx每月沙龙和年会的经历中,我学会了如何做一个更好的致力于传播思想和塑造思想的主题策展,在参加CAPE或社区活动的经历中,我学会了设计一个沉浸感和互动性很强的小组活动,包括将视觉引导、魅力演讲和世界咖啡馆等创新设计活动引入孙骁骁和陈鹏兄弟举办的研究生院。对这些经历的学习,让我一开始就以一个产品经理的心态创办了读书会,期望做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社区,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在理念的指引下成长。

但是,是按照这么高的要求做的。每一次活动都是高强度的设计和付出,占用了大量的经验和时间。但是,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都是兼职而不是全职。所以这样的状态会透支策展团队的精力和心血,导致后期无法做活动。另外,我是一个ENTP,传说中为自己和团队而死的人,不考虑如何稳步前进,不停的折腾,最后让大家没有激情和兴趣去策划这样高质量的活动。

在这个环节上,我最大的问题是后知后觉。直到问题发生了,无法挽回的时候,我才开始分析思考整个问题,但是这个时候已经太晚了,团队失去了信任和凝聚力。

第二阶段。做一个交通/媒体人

先来个对比。2015有两个社区在做梦想清单,一个是积极分子,一个是我加入的梦想积极分子。前者由媒体人琦琦发起,自然会自带流量。而且他们从微信官方账号做起,通过不断发文章来吸引粉丝和小弟,还设计了一系列链接来放大社区高层大咖和小卡的影响力,从而塑造了一条游戏化进阶路线,从而积累了大量势能。当然,他们也有问题。他们不擅长做线下城市社区,不擅长设计线下活动。另一个社区梦想活动家是我的朋友王孟雄发起的,他特别擅长制度设计,设计了一套标准流程和互助方式,以上课的形式在广州和深圳做了五节课。反响显著,但缺乏宣传和沟通,导致局面持续打开。同时,该模式过于沉重,不便于其他城市复制。

在做这个快的同时,我最大的问题是和熊哥(王梦熊)保持一致。都是擅长系统和设计的钢铁人才,自然会缺乏利用媒体放大自身能量的意识。这也是当初读书社走到瓶颈的原因之一。

第三阶段。做一名操作员/操作员

这件作品是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为此感到非常自豪。可能和我的职业生涯有关——游戏规划。从一开始我就考虑如何运营活动,如何运营内容,如何运营社区。

在活动运营层面,从内容选择、流程策划到环节设计、现场执行等模块,都会有不刺激的刻意设计,每个活动结束都会有常规的反馈迭代环节。此外,还成立了三人策展团队(策划经理/现场主持人/后勤主管),让活动从选题到落地更加顺利。

在内容运营层面,我们选择微信官方账号作为输出渠道,无论是活动报名文案还是活动记录摘要都设定了更高的标准。团队成员可以花一天时间把文案前前后后修改几十遍。可以通宵做图排版,视觉体验更好。毫不夸张的说,我们的微信官方账号排版是当时最好的,一切都是从设计和PPT的角度呈现的。

在社群运营层面,以微信群为线上传播渠道,但更注重线下活动。品味两个概念,一个是基于个人成长的,叫“从单纯的进口商成长为有价值的出口商”,类似于BM的做更好的自己的理念;另一种是基于点对点的合作,叫做“你的输出就是别人的输入”,主张社区里的每个人都可以分享更多的输出。

但是我唯一没做好的就是团队运营。作为发起者,我没有团队意识,未能规划好如何建设团队,团队中的人权责不匹配。前期大家还是热情做事,这些问题没有暴露出来。到了后期,活动越来越多,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这个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我尝试了一些调整,组织了一些讨论,但是当时因为自己能力有限,也没有想法去找外援,所以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没有挽回球队最终解散的命运。

第四阶段。做一个平台/平台人

在做平台的阶段,需要团队里尽可能多的人来捧各种版面。读书会经过半年的进步,又一次部落主题阅读活动将带来行动的改变和社群的裂变,孵化出博客群、咖啡相对论、梦想电台等项目。

但也带来了挑战。如何更好地组织和激励这些人成为了一个挑战。第一个挑战是团队运营。因为在这个节点处理不好,平台没有后续。

这个产品是我最不满意的,也是我最不想提的。

因为在做周末阅读的过程中,我回到了一个原始的状态,邀请了一些专家深度分享一个主题,送给一些注册的听众。整个互动关系是两个阵营,分享者和倾听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把两者塑造成一个整体。

在这样的产品形态下,受众是被动的,并没有成为主动的输出者。即使在听的时候,也不是主动导入者,因为有些听众可能只是听而已。另外,活动结束后,没有后续跟进,没有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从以上两个维度来看,整个产品失去了原来读书会社区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原因是我在做设计的时候,不敢走老路,而是走了一条比较简单的忽视运营和设计,只注重内容质量的路。但事实证明,光懒是不够的。

签书社的成功运作证明,文化模因一旦沉淀,社群就能很快做到,虽然前期很慢。利用社群利用一些线下沙龙或者策展活动,文化传承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塑造文化模因,才能更好地进入可复制状态。

另外,考虑到最近出现越来越多没有温度的训练营或者分享营,大多是知识的搬运工,忽略了人的思考和交流,以及人与人面对面带来的不同体验,导致线上很难有更深入的链接。所以,如果我继续做下去,我会选择线下产品,一定会走读书社的路。

如果把社区比作一个微观社会,它仍然呈现金字塔特征。以一个150人的社区为例。

头是1领袖,一个在中心的精神领袖。

脖子会是五位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大咖。

腹部有30个有影响力的成长IP,在社群中最活跃,向下发声,向上链接,把整个社群建设成一个网络。

尾部会是150人的所谓“吃瓜族”,或者占据分母基数的很大比例。会有一部分跳出来,进入腹部,很少有人到达脖子和头部(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就必须走出去,建立自己的,这就是社群的裂变)。

根据这个模型。

线上链接会更有利于纵向交流。一切都倾向于居中。在网络上,领导和大咖把所有的关注和粉丝都吃光了。而线上传播是信息层面的多事件传播。

线下链接更有利于跨部门交流,是地位相对平等的深度交流。因为身体接触,他们产生了更多样的联系和合作。

所以我接下来要做的有序星球社区,会更倾向于线下链接和同伴学习,* * *实现自我成长和蜕变,然后做类似大咖分享的深度课程,完成对任何维度的深入理解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