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2年:大湾区三大发展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首先,我们来看看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动态。
过去三年,大湾区始终将科技创新置于发展的核心。目前,R&D基金在大湾区的投资强度为2.75%,接近美国的水平(2.83%)。虽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R&D资金投入不均衡、高水平科研机构不足等,但创新产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在新兴产业方面,大湾区新兴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23.2%,已形成一定规模和集聚趋势。珠江东岸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带、珠江西岸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带初具规模。随着进口依存度的降低,未来将孕育世界级企业,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在落地方面,市场注意到,虽然各种科技产业、智慧园区建设如火如荼,但也存在招商效果不佳、园区过多、部分参与者缺乏工匠精神等问题。2022年,这些结构性问题在政策和市场的调整下,在供需逐步合理平衡下,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动就是经济活动。接下来,我们将关注大湾区的金融动态。毫无疑问,“跨境财富管理通”的推出是构建粤港澳高水平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一步。随着更多配套政策的出台,大湾区的金融生态将呈现新的变化。各大金融平台和金融机构都在增加更多的大湾区,金融子公司和金融科技子公司也在不断成立。在金融业双向开放缓慢的背景下,市场参与者正迎来发展机遇。然而,面对一国两制、三币三关的独特格局,打破流通、监管、人才的壁垒成为发展的关键。
2021年9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发文规划筹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有望加快湾区金融基础设施互认和金融风险控制合规发展,促进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金融科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轨道,促进大湾区的投资和融资。相信未来会有更畅通的跨境投资创新渠道,并已在大湾区布局市场参与者,以期在大湾区金融一体化趋势中寻找发展机遇。
最后,大湾区的动态整合,能否共同发展,互通有无,决定了大湾区的前景。在过去的三年里,大湾区有了城市群和都市圈的概念,经济带的概念也将随之而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香港北部都市圈是目前比较受关注的四个重点经济板块。
以科技产业为主的香港北部都市圈的诞生,将携手深圳,与维港都市圈并肩打造都市圈;去年9月,国家正式宣布全海域由原来的14.92平方公里扩大到120.56平方公里,使深港合作迈上新台阶。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建设,代表着澳门和珠海共同发展横琴的新节奏。近日,深圳市发改委以“前海、中山翠亨、东莞滨海湾联合开发建设方案研究”为题发布公开招标公告,释放了深圳、中山、东莞联合开发建设的信号。
政策是“拆墙”,流量是“接”。申江铁路、狮子洋通道和沈重通道将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如此高的速度连接湾区。拆除一面墙,修建一条通道。海面不再是障碍。湾区将成为一个在太空中交换所需商品的“大城市”。2022年,这种融合将迎来新气象。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的珠三角1.0时代和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的湾区2.0时代,那么湾区3.0时代就是打破行政壁垒,路桥之间互通有无,产业紧密结合。2022年,它将是这个“无边界”3.0大湾区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