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档:短文分析:“不要每错都罚”
对于孩子的成长,适度的惩罚无可厚非,但表扬更有力量;表扬的比例应该远大于惩罚。
上海学生韩寒在三重门批评老师:“十个老师九个傻逼,一个神经病。”记得刚看到这句话,我很震惊,甚至愤怒。“白痴”太过分了,“精神错乱”简直就是侮辱。为什么这个偏科学生评价老师这么狂妄?他从来没有享受过“生命的滋润”吗?因为对“精神错乱”过敏,我试图以一个观察者和思考者的身份给予无声的反击,却发现自己被他的观点同化了。课程倡导人文关怀的新理念,我们虚心接受,但会有多少落实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心中的负面因素越来越多。我们教学热情,懈怠,但急功近利。我们不可能真诚地、无条件地、不假思索地爱每一个孩子。我们甚至习惯了用分级的方式对待孩子,习惯了用贬低、批判、歧视别人的方式“教育”孩子。只要学生犯了一点小错误,我们就会用批评或者惩罚的方式让他“偿还”两次。上课旷课,“请”到办公室露面;做错一件事,会被罚N次;学生有矛盾,有“风波”...我们也知道这样未必有效,这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但是,为了发泄内心的愤怒,我们有时会发狠,让同学不开心,以此来化解内心的不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心理是不健康的。我们是“疯子”。作为成年人,我们在乎别人的脸色,哪怕是一个眼神,更不用说他们的态度了。但是,我们在惩罚的时候,从来不去想象或者不愿意去想,被惩罚的是我自己,还是我自己的孩子。想想,或许可以克制一点。谁都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是成长中的学生。况且犯错也是一种成长。否则怎么会有“失败是成功之母”、“从错误中学习”这样的古训呢?虽然“没有惩罚是不完整的”被很多人呼吁,但我们至少应该意识到,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应该受到惩罚。在教育实践中,我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告诫自己不要伤害学生。
校运会的最后一个项目是全班接力赛。虽然赛前我充分讲解和提醒了要点,但比赛过程中,孩子们还是漏洞百出。令人沮丧的是,几名学生扔掉了他们的棍子,甚至一名学生试图为另一名学生奔跑,这导致了犯规。接力赛中,运动能力强的班级被命名为孙山。回到教室,学生们都很生气。许多学生想攻击那些“不正常”的学生。我马上制止:“同学,你刚才当真了吗?”“说真的”“我在乎很多”“我恨不得长出翅膀”“我好想为黄跑,他太慢了”...“孩子,只要我们都为这个群体着想,认真对待,这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追究个别学生的小错误。老师相信他们也想为班级争光,但他们就是不重视。将来,他们肯定会的。学生们平静下来,停止了抱怨。作文《一场接力赛》交的时候,赵阳写道:“棍子掉了,我弯腰去追。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小林自责道:"看到我们班输了,我很着急,就忘了老师跟我说的话,拿着棍子跑去找李淑昕了...”对于这样的“错误”。
据说班里的一个同学吴炳建曾经是办公室的“常客”,当年的老师都知道他的“劣迹”——好动、心不在焉、不做作业...刚接手的时候,突然觉得他的课很零状态,弯腰驼背,玩自己带的小玩意,完全不注意学习,几乎每天都忘记带作业。根据经验,我认为惩罚这样的学生只会让他打破罐子。所以我决定“屈服”。上课的时候,有时候,轻轻拍拍他的背;有时候,给他一个提醒;有时候,帮他把书摆正。在日常教学中,尽量找出他的闪光点,让学生改变对他的看法,帮助他建立自信心。忘了作业,我对他说:“你补一下好吗?”孩子高兴地接受了,因为这不是惩罚。快一年了,虽然他的进步不明显,但我听到花开的声音——“陈老师的方法更好了,我现在上学很开心。”当孩子的妈妈激动地向我传达这个信息时,我对孩子更有信心了。
教育家张文质说: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因此,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否则,我们会带着“好意”做“坏事”,会不自觉地做出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行为,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我们要时刻思考我给学生们带来了什么,我有没有无意中伤害到他们?是否给学生心理蒙上阴影,设置障碍?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履薄冰,小心谨慎。只有为学生塑造健康纯净的心灵,才能对教育有更深的期待,才能享受职业的满足和快乐!
“不要惩罚每一个错误”——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改变自己的负面思维,让我们变得阳光一点,成为赞美文化的一部分。
主题:结合“韩寒给老师一句话”这一社会现象,穿插个人平时与孩子相处的情况,展现学生其实有其可爱之处,呼吁成年人重视孩子的想法,从另一个角度评判学生的错误。
作为一篇议论文,文章论点明确,围绕“不必每错必究”这一中心提出了三个论点
当然,这一条在对待学生上符合人性的要求,但由于学生自身情况、地域性等复杂因素,作者的观点无法广泛实施。这是我们看这篇文章要注意的。
总的来说,文章针对性很强,可以说是给老师提建议的文章。
个人想法,认可,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