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专门讲佛教「空」的作品?

本源空虚

如何理解佛教所说的「空」?——论空的起源【空不是“无”,不是对“有”的否定,空与有是辩证统一的。正如《心经》所说:色无别于空,空无别于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事实。]

“缘起法”是佛教最重要的理论基石。这个规律可以这样用:“这里有,那里就有,今生有,来生就有;若无则无,若无则无,若无则无。它的含义是,任何现象都是按照一定的一套因(起根本和内在作用的条件)和因(起辅助和外在作用的条件)产生、变化和消失的。总之,一切现象都是特定条件的暂时集合。就像汽车是由各种零件组合而成的,众生是靠“五蕴”(身心)的集合而生存的,他们像三捆相互支撑的芦苇一样直立着。如果去掉一个,另外两个会掉下来,如果去掉另一个,另一个也会掉下来。“这”字指的是原因,“那里”指的是结果。从时间上看,是纵向和横向因果关系的交织:从同时和现在的角度看,一个事物是各种条件集合的结果,没有条件依托就没有这种现象,称为“全时因果”;从时间的推移来看,现在的事情是过去已经熄灭的某种条件“因”的结果,也是未来某件事情的因。一切现象都在生老病死的过程中,因果链条在变化。”这就叫“不同因果”。比如我们的生命目前是靠空气和饮食来维持的,我们的身心处于不断的生死变化和新陈代谢中。显然,起源法则是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哲学思辨总结出来的一切宇宙装置的永恒法则。

“缘起性空”中的“性空”中的“性”是指自性。“自性”是指一种始终如一、不变的物质属性。自性是指:独立、单一、永恒,至少具备这三个属性。独立性:也就是说,它的存在不依赖于周围的其他条件和事物;单一:也就是说,它没有主从或主枝之分,是单一的,不可分的;永恒:永远不会改变的东西。“性空”是指这个宇宙中的一切都没有自己永恒的自我。不是说什么都没有,也绝不是否认万物的存在。

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是藏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佛教徒。他对佛教“空性本源”的解释史无前例,被誉为“百代说空第一案”。他在《佛教本质的起源——日赞》(以下简称日赞)中说:“因缘之物,无自性。”意思是一切因缘而生的事物,相对的事物,都没有自性。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因缘的,有这个因缘就有这个事物,没有这个因缘就没有这个事物。所以有因缘的东西没有自性,也不会有自性的因缘。

比如,一个果实需要种子、土壤、水分、阳光、空气、气候等适合其生存的条件,才能结出果实。一切都是这样,这就是缘起。任何源于一个原因的东西,没有原因是不完整的。

中观理论认为,无论是佛教还是世俗主义,只要存在,都是因缘的结合,没有因缘就没有“性”和“精”。“中观”的意思是万物本来的样子或状态。这种“原始状态”是没有经过人为修改、添加或减少的自然状态。“观点”是明智的意见。在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中,没有什么东西是“纯粹客观”或“纯粹自然”的,只是被涂上了一层主观色彩,人为地通过加减进行了“加工”。原本没有主观倾向的“中间物”(事物原本的“中性”)在世俗智慧中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样子。“中观”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洞见,自然排除虚构,展现事物的本来面目。

李赞宗喀巴大师的主要思想是这样的:佛陀,你所说的一切有益于一切众生的善法的核心是“一切法的空性”,而证明空性的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各种关系的存在。你对自我存在的否定,就是对本源存在的肯定。虽然无法找到自性,但并不妨碍生灭轮回、世与世、善恶因缘等有所作为的本源现象的存在。不像有些人,看到缘起现象就相信有自性。说到空,他们认为一切都像海市蜃楼,虚无缥缈,空与存在无法统一。只有真正的佛陀智慧认识到,缘起和空性是统一的,它们在辩证法中并不矛盾。“缘起”是现象,“性空”是其本质。所以,一个事物的现象性“存在”和它的自我空虚(虚无)是可以有机结合的。在佛陀的教义中,体悟本源,破除执念和疑惑是最了不起的,但本文所提倡的“空性”并不是否认本源对象的存在和事物的依赖所产生的各种功能,你所提倡的本源也不是绝对的自我。一切都是特定的起源现象。没有本源的存在,就像空无一物中诞生的花朵一样不可能。如果事物是从独立的自性中诞生的,那就与各种关系相对存在的实际情况相矛盾了。所以,事物自性的存在是不可能的。从宇宙到粒子世界,从来没有一个事物不是由所有的因素组合而成的本源和相对存在。所以,没有独立不变的东西,就没有不是空的东西。

一切都是分析出来的,本来的自性根本就不存在。在命运的存在下,万物都会产生,事物的存在或毁灭都是由它的命运和条件造成的。没有自我,却能生出这个东西,空气中可以有东西。缘起本身就是性空,但是性空可以产生缘起。这两个原本对立的东西,在中观上是完全符合逻辑的。这是因为命运产生的宇宙万物的存在,本质上只是这些现象的存在,而这个“存在”是假的(世俗的“存在”,暂时的存在)。因此,起源的事物必定没有自我。正因为万物都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我,万物才有改变的可能。所以,这个“你”是因为空。因为“诸边和合”本身就是事物的非自性的表现,空性不在事物之外,自然界中的“空性”是因为现象中的“存在”而看到的,所以这个“空性”也是因为存在而空。空气没有障碍,空气也不破坏它。空即是一,万物皆有,空即是无。这就是“缘起性空互为因果”的道理。因为把一切存在都看成是本源现象的“存在”,而不是独立不变的自我的“存在”,而是独立不变的自我的“虚无”,而不是本源现象的“虚无”,就不会陷入绝对空虚的错误深渊,这就是启示真理的佛陀说自己有理无敌的原因。世俗外道,有的说空而不知物之存在,有的说有空而不知自性。唯有佛陀的正见,以现象的存在排除真实的存在,以自性排除绝对的空性。持空无可挑剔,真理和谐,所以无敌。

缘起本身就是从缘起来理解性空,但也有人从缘起的名义上把这种表面现象当成真实的东西,当成性空的对立面。他们认为从名字看这个东西,也就是从表面现象看,这才是真正的因果报应。怎么能说是空的呢?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不看其本质,比如一棵树不是森林,两棵树不是森林,“森林”的概念从何而来?十棵树不能成为一片森林。那你能具体告诉我多少棵树才算一片森林吗?没有办法确定一个森林里应该有多少棵树。从森林里拔一棵树不能算森林树,拔两棵树也不能算森林。这个一个个排完之后,这个森林从何而来?所以,这个本质是这样被发现的,它的自性也是这样被发现的。搜索的结果是找不到。万物就是这样存在的。

缘起性空是佛教的本质,观空的智慧是佛陀智慧的最高境界。佛陀的这一理论可以斩断一切罪恶的根源。恶的根源是“倒错意识”(人的分离意识),即人的无知。这种佛的思想可以解除人的愚昧无知,所以可以斩断一切罪恶的根源,也就是一切过错的根源。佛教的根本目的是从苦中得到快乐。众生痛苦的根源是贪、嗔、痴,一切烦恼的根源是痴,是一种虚幻的倒错感。这个根去掉了,一切苦难就都远了。从而获得涅槃,也就是烦恼的寂静,以前的苦及其根的寂静和烦恼的寂静,也就是这两种“寂静”都没有了,消除了苦及其因。没有了苦和苦的根源,结果是一种沉默和幸福。消除痛苦及其原因是涅槃的原则。佛教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大家摆脱苦难和痛苦,获得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