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中国文化论文

历史是粗线条的大师,勾勒出全球化的进程,却忽略了人们为这种发展进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好在历史是自相矛盾的大师,当今世界的趋势也不是一维的。

中国的优势在于文化。中国文化在过去的两百年里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它已经并且正在获得新生。近代以来,中国文化既暴露出封闭、愚昧、落后的一面,又展现出坚韧、包容、吸收、自省、适应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中国的目标应该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建设文化强国。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中国的形象,是解决许多棘手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平崛起和民族融合的支撑。中华文化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和共同资源。中国文化是当今世界强势文化最重要的对比和补充体系之一,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没有中国文化,人类文化将是破碎的文化!

在这里,我将集中一些个人的感受和经历来谈谈汉字(海外习俗中俗称中国人)与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和现状的一些关系。

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他们独特的语言和文字是他们文化的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传统最悠久、语音、文字最独特的汉字,是我们的命脉、灵魂、基础。

汉语属于根语和汉藏语系。我的小说《夜之眼》已经被翻译成英语、德语、俄语等多种印欧语系语言。所有译者都问过我一个问题:“眼”是单数还是复数,还是“眼”还是“眼”?

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因为汉语是以词为基础的,“眼”是一个有自己独立性的词。它的单数和复数取决于它与其他词的搭配。汉字“眼”比“目”或“眼”给了我更多的概括性和灵活性:它可以代表主角的眼睛,它可以象征黑夜或某种形而上的分不清单数与复数的眼腈,它可以指向文中所写的孤独的灯泡。

语文养成了这样一种追根溯源,层层推演的思维方法。眼睛是基础,第二个问题是一只眼睛或多只眼睛的考虑——那是关于眼睛的定量认知。眼睛、眼球、视野、视力、视觉等概念。都是来源于眼睛,然后作为眼睛、眼睛、眼睛、指甲、眼睛(拍摄)、眼睛等等来使用或发挥。

动词和系动词也是如此,汉语中的“是”字。不仅是“是”,还有“是”、“曾经是”、“曾经是”,包括“曾经是”、“曾经是”、“曾经是”。

构词法也是如此。用牛的概念,可以分为奶牛、母牛、公牛、黄牛、牦牛野牛、奶牛肉、黄油、牛皮角。这与诸如牛、小牛-小牛、牛肉-牛肉、小牛肉-小牛肉、母牛-母牛、公牛或0x-公牛、水牛-水牛、牛奶-牛奶和黄油-黄油等英语单词大不相同。在汉语中,这些与牛有关的词是以“牛”字为基础的,是精华,是纲,其余都是派生出来的“目”。这样的牛词标准,从英语中很难看到。

所以中国传统经典讲究的是最根本的概念,大部分都是以字为主:如天、地、干、坤、存在、虚无、阴阳、道、理、器、统、真、无、泰...仁、义、德、道、礼、和、和、诚、泰伦理。然后是自然,主义,理论,原则...有了仁,就需要仁政;以道为据,可以得出治国的合法性在于道的结论,并区分王道与霸权,以及道的本质与之死。有了义,我们提倡舍生取义的价值理念。有了主义,就有了“是不是真的无所谓”,有了原则,就绝对有了“无原则交易”...这些词、概念和命题不仅具有表达性、价值性和哲理性,而且具有终极信仰和审美意义。中国人讲究词——概念的合理性和正统性,宁可冒实证不足或颜姝之言的风险,但也要高屋建瓴,一扫而光,做到坚贞不屈。在中国,经常会有一个正名的问题。训诂学占据了中国历代学者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这是不可避免的。很多从外文翻译过来的名词都被中国人中国化了,中国文化往往是第一步到中国的。这造成了很多误解和困扰,也带来了很多创造和机遇,丰富了人类的语言和思想。这里起作用的是中国人的字本位整体论、本质论、观念崇拜和演绎(如从诚演绎到治国平天下),与西方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理性主义和神本位或人本主义有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