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的理论文章

普通人有远有近,不愿意听他们的声音,还苦于自以为是。自称贤惠的翻译就是:普通人看重古人,轻视今人,尊重名利,漠视现实,却看不清自己的缺点,总以为自己贤惠。

来源

曹丕【魏晋】《典论文》

原文

自古文人相轻。班固耳中的傅一之,虽小,却固与弟曰:“吴中以能归文为兰台之史,故不可停笔。”夫人善于自我观察,但文学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很少能准备好,所以她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中国语文里有一句话:“家里有个坏扫帚,就赏你女儿。”我看不到我自己。

今之文人:鲁国孔居,广陵陈张,王参,北海许,阮瑀玉娟,汝南荥阳德联,东平刘真,七子无所不学,无所不言,志在千里出类拔萃。也很难拿这个套装!盖先生自己判断自己去判断别人,这样可以避免劳累,写论文。

王灿擅长辞赋,徐干气场十足,却是风韵之马。比如神韵写的《第一次远征》、《登楼》、《怀赋》、《郑思》,甘写的《迷猿》、《失踪的花》、《团扇》、《橘赋》,虽然张、蔡也不过如此,不能称之为如此。林,章书记今天也表了态。杨颖和而不强,刘真强而不密。孔融的精神是奇妙的,他超越了别人。但是,他一个理论都撑不住,而且口若悬河,甚至可笑。及其善,阳,班诺也。

普通人高远,忠于自己的声音,苦于自以为是,自称贤惠。丈夫的文本是相同的,但在结尾有所不同。封面精美,书体合理,题字写实,诗词优美。这四科不一样,所以能做的都是偏科;只有交流才能让身体做好准备。

文以气为主,清而浊,而不强。比如音乐虽然曲度均匀,节奏一致,至于出血不均匀,那是有技巧的,也是有口皆碑的。虽然在父亲和兄弟身上,但不能转移到孩子身上。

盖文章,国家大业,不朽大事。生命的岁月有时会结束,荣耀止于身体。两者都会到一个正常时期,不是文章没完没了。基于古作者,寄身于书法,其见基于文章。他没有假造好历史的文字,也没有依靠飞翔的潮流,但他的成名是后来自传的。因此,锡伯是安静的,易于表演,而周丹是明显的礼物,而不是在默默无闻,不是在娱乐和思考。夫,然古人贱而重之,恐为时已晚。而且很多人并不坚强;穷不怕饥寒,富不过享乐,所以可以做现在做的事,留下千年的成就。日月从巅峰逝去,身体面貌下降到谷底,突然远离一切,对于有志之士来说是莫大的痛苦!

容等人已经过世,只做理论,成为一家之言。

翻译

文人相轻,自古如此。傅仪和班固在人文方面同样才华横溢。然而,班固看不起傅毅。他在给弟弟班超的一封信中说:“傅武忠成为兰台史上的官职,是因为他会写文章,但他从不停止写文章。”普通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但是,文章的体裁并不是只有一种,很少有人全都精通。所以大家总是用自己擅长的去鄙视别人不擅长的。村里有句俗话,“家里有个破扫帚,就知道值几千块钱。”看不清自己的问题。

今仅存七位文人,分别是山东的孔文举、广陵的陈文、的王文、北海的徐伟昌、陈留的阮文玉、汝南的杨颖英德连和东平的刘振、刘公干。这“七子”在学习上(可以说是)不拘一格,在写作上(自铸大话)也不是借鉴他人。(文学界)都像驰骋千里,并驾齐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能互相佩服,真是难能可贵。我审视自己(我认为我有能力)去衡量别人,所以我可以写这篇论文而没有这个拖累(学者互相鄙视)。

王灿擅长辞赋,徐干(文章)时有舒缓,但也比得上王灿。如王灿的《初征赋》、《登楼赋》、《怀赋》、《思赋》,徐干的《玄猿赋》、《漏赋》、《圆范赋》、《橘赋》等都是张衡、蔡邕所不及的。但是,其他的文章都比不上这个。陈琳和阮瑀的章、表、书、注(几种体裁的文章)在今天是杰出的。应云(文章)平和但不够大气磅礴,刘真(文章)大气但不够细致。孔融的魅力是优雅非凡的,但他不善于立论,言辞胜于推理,甚至夹杂着玩笑和调侃的话语。至于他擅长什么(流派),在杨雄和班固都是(可以归为)一流的。

大多数人看重古人,轻视今人,崇尚功名,忽视现实,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总以为自己贤惠。一篇文章的本质(用文字表达其内容)是一样的,但细节(体裁、形式)是不同的,所以奏疏、批驳宜雅,书信、议论文宜理,碑文、讣文宜事,诗文宜华丽。这四科的文体不同,所以有文化(常)的人有偏好;只有全才,才能擅长各种文章。

文章以“气”为主,分为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努力就能得到的。用音乐来比喻,音乐的旋律节奏也有同样的度量,只是运气的声音不会那么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虽然是父兄,却不能教给儿子兄弟。

文章关系到治国理政的丰功伟绩,是可以流传后世、永垂不朽的大事业。人的年龄和寿命是受时间限制的,荣誉和欢乐只能最后合二为一。两者都是在一定时期内结束,不能像文章一样永远流传,也不缺。因此,古代的作者,他们潜心写作,在文章和书籍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不需要借用历史学家的话,也不需要借助高官的力量,他们的名气自然可以流传后世。于是,周文王锒铛入狱,演绎了《周易》,周公旦极有见地地进行了成年礼。(文王)没有因为贫穷而停止他的事业,(周公)没有因为他伟大的洞察力而改变他的野心。所以古人看不起一尺碧玉,看重一寸光阴,就是怕时光流逝。大多数人不愿努力,穷人怕冷饿,富人沉溺于安逸幸福,所以只知道管好眼前的事,放弃了可以延续千年的成就。日月在天上运行,而人的身体在地下看起来一天天衰老,突然像其他一切一样老死。这对于有志之士来说,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孔融等人都去世了,只有徐干写了《中国论》,成了一家之言。

给…作注解

傅毅,东汉初年文学家,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东北)人。汉昭帝张为兰台作史时,拜一博士,与班固等人一起整理本朝藏书,早逝。现存诗、赋28首。班固: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县东)人,郎,典学秘书。《汉书》等的作者。

在兄弟排行中,第一是博,第二是钟。

偶:意思差不多。

小智:看不起他(傅毅)。

晁:班固的弟弟班超被派往西域。

朱:写文章。属:连连。兰台史:整理朝代书籍,处理汉代书奏的官员。

不能不写:不能不写文章。

贤:很少人。做好准备:全部精通。

意大利人:俗话说。李:同“李”。

享受:当。

鲁:今山东省曲阜县。孔融,东汉鲁国人。

广陵:今江苏扬州。陈琳:孔璋曾效力于何进和袁绍,后来又回到曹操手下。当时很多军事文件都是陈琳起草的,有一卷《陈济世集》。

杨珊:今天的鲁南。王灿:钟铉,杨珊高阳人。

北海:今山东省昌乐县。徐干:字长。曹操因献酒被任命为空军司令,五官变得文艺起来。《中伦》有两卷。

刘晨:在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

人物于,师从蔡邕,后返回曹操,任空军都督,负责斟酒和管理档案室。当时大部分军事书籍都是他和陈林写的。阮的《袁宇集》有一卷。

汝南:在河南省汝南县东南部。杨颖:字德廉,曹操被贬为丞相,贬为平原虞姬之子,后又贬为五感文学。有一卷英德连集。

东平:在山东省东平县东部。刘真:字正商,曹操当丞相。有一卷《刘公干集》。

七子:这七个人。“建安七子”的名号就是从这里开始看到的。

遗产:遗漏。错误:依靠。

咸:都有。程:驰骋与赛跑。鲁:一匹好马。气:病。

用这个说服对方也很难:用七子的才华说服对方也很难。l:非常好。

审判:鉴定。程度:衡量。雷:病。君子:曹丕指自己。

齐琦:一般来说,这意味着古代齐国的风土人情比较温和。在这里,徐干的文章比较舒缓。

第一次远征,登楼等文章是王灿的赋;玄猿、漏等。这是许干写的赋吗?

张与蔡:张衡与蔡邕。张衡: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和科学家。蔡邕:东汉文学家,字伯伯。有《蔡中郎集》。

王灿、徐干写其他文体都没有傅写得那么出色。

陈:与...相称。

张彪的秘书:张,臣子给皇帝的书。表,自汉魏以来,朝臣向皇帝的忏悔书。

文员:一般公文和应用文。

君:用“君”,才华出众。

和谐而不浓烈:文章的气势轻松而不壮阔。

强而不密:文章气势恢宏而不密。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孔融气质过人,才华横溢,但不擅长写理论文章。他的文章比说理更能言善辩,经常夹杂一些幽默的文字。

体气:气质。

杨:字子云,西汉末年著名的学者、词人。

班:班固。

周:一对夫妇,同代人。

与众不同:这里的“远”和“近”都是指时间和地点,但主要是时间。回归真实:倾向于虚假,背弃现实。

暗(an):昏暗。这里指的是被庇护。

本:根茎。

末端:枝尖。

悼念仪式应该优雅:悼念程序应该优雅而庄严。

书论要合理:书信和议论文要有条理。

碑文依旧真实:记载功德的碑文,记载逝者生平的讣告,都应该尊重真实。诗赋要美:诗赋要华丽。

主题:主题,类型。

多面手:全才。

气的清浊有体,不能强求:文气的清浊要有型,要有源,不能强求。

正文:分别。致:招致。

曲率:乐谱。两人:一样。检查:法规。

出血:运气管用。

元素:素质是指人的天赋和天性。

郭靖:治理国家。

乐融:荣耀和喜悦。止于身体:限于自己。

两者:指生命终结,荣耀结束。持续时间:某一段时间。

在书法方面:从事文章和作品。书法:笔墨、文章。

见(贤)意为表明自己的心意。书籍:章节,书籍。

飞天:指达官贵人。

锡伯:周文王。“殷太守称‘伯’,为永州之‘伯’,故称‘西伯’(见《诗经·周南·赵南浦》)。历史上,曾被囚禁,为演绎易形象而占卜。

周丹:也就是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当他成为国王时,他很年轻,被周公旦摄政。平定关、蔡、霍之乱,改官制,创礼仪。

卓越:杰出。

不要含糊:不要因为穷而写文章。

隐约:贫穷。

不要想着休闲:不要因为财富和快乐转移你的注意力(不要写文章)。加:转学。

璧:玉的总称。

对过去的恐惧:我深深害怕时间会流逝。

实力:努力。

恐惧:恐惧。

纵情享乐:纵情享乐。

流:放纵。

迁移:改变。带着一切迁移:指死亡。给你。巨大的痛苦:最大的悲伤。

死亡:死亡。

“论”:即“论中国”。

程颐的说法:自成一家的说法,天下皆知。曹丕在与吴的《质书》中说:“魏昌是一个淡泊质的君子,有积善之志。他写了20多篇关于中国的文章,字斟句酌,优雅大气,流芳百世。这个儿子是不朽的。”

创作背景

从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的关系来看,《典论杂文》的出现既是文学创作的总结,也是建安盛世后需要理论指导的必然。它继承和发展了文学具有社会功能的理论,发现了文学与儒家经典的矛盾。肯定了文学的独立地位。

从思想上讲,它突破了儒家传统的文学观念,继承了汉乐府民歌中“感哀顺乐,因事而起”的优良传统,强调文学的抒情性特征。

做出赞赏的评论

建安年间,由于曹操广纳贤才,文人云集夏夜(今河北临漳县),形成一个文学集团。当时曹操军政繁忙,曹植也比较年轻。而曹丕与这些文人却是“一出即相联”(曹丕《武质书》),一起研究诗歌,相处密切。因此,他成了《他的恋情》的核心人物。随着文学的繁荣和创作经验的不断积累与交流,文学理论的研究有了基础,曹丕的文学思想也逐渐成熟;同时作家也急需理论指导,于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专著《典论·文》应运而生。

这篇评论一开始就指出了文人一个由来已久的习惯:“文人相轻,自古以来自然。”然后举一个例子:傅毅的文采和班固相比,并不落后多少,是“旗鼓相当”的,但是班固看不起傅毅,嘲笑傅毅写不完的文章,不能很好地驾驭文字。当作者引用这个例子时,他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并在叙述中暗示了批评。接着,文章分析了“文人相轻”的原因,指出人都是善于看到自己的长处的,但文章的体裁并不是只有一种,各种文章都写得好的人并不多见,所以“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问题的片面性造成了“学者相轻”。文章在分析了“文人相轻”的原因后,引用了一句谚语来说明问题。“在中国,它说,‘家里的坏扫帚是一个黄金女儿。’我看不到我自己。“作者指出,这就是看不到自己缺点的坏处。这是文章的第一段。在这一段中,我们批评“学者之间互相轻视”。第一,我们说那些学者善于看到自己的长处,然后看不到自己的短处。他们以交错的方式讨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用几句话就把问题说清楚了。但是,为什么曹丕首先批判了“士相轻”的习惯?因为这种习惯,阻碍了相互研究,取长补短,不利于文学的繁荣。在曹丕看来,文章是“经世大业,不朽大事”。所以这种阻碍文学繁荣的“文人相轻”的习惯,从一开始就受到批判。

第二段开头引用了建安七子。曹丕认为,这“七子”学无所剩,词无所剩,也就是说,他们什么都学,他们能创新,是因为他们的文笔不跟从别人。他还说,他们都认为自己是日行千里的好马。他们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依靠各自的才华,并肩驰骋,彼此佩服,实在难能可贵。这是在夸“七子”没有“文人相轻”的坏毛病。文章最后一段批评了“文人相轻”的习气,这一段接着赞扬了“七子”的互相倾慕。批评和褒扬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文学风气,使文人更好地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促进文学的发展,为“经学”服务,达到“不朽”。至于作者本人,他认为自己能判断自己,也能判断别人,也就是能看清自己,再去判断别人,这样就能避免“学者相轻”的习惯,心平气和地写这篇论文。从这一段和上一段的对比可以看出,作者是想改变“贬低学者”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习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态度来公正地评价作家。“王灿善辞赋,徐干气十足,但也是马。”作者指出,王灿擅长写辞赋,徐干的辞赋虽多有舒缓之意,但仍可与王灿相提并论。然后以王灿的四首诗《第一次远征》、《登楼》、《怀赋》、《郑思》以及徐干的四首诗《玄猿》、《糜楼》、《范元》、《居赋》为例,说明即使是著名诗人张衡、蔡邕的作品也无法超越。这是很高的评价。但是,作者马上指出:“但是,在其他文章中,不能称之为。”王灿、徐干写不出辞赋那样的其他体裁的文章。这里对王灿和徐干的评论既显示了他们的长处,也显示了他们的弱点。“林,章书记今天也表了态”至于陈琳和阮瑀,作者指出,他们的纪念,警句和信件是最好的。其他文章呢?作者没说,但不言而喻。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的优缺点。但把长处、短处、实与虚、言与意写出来,在修辞上是很巧妙的。“杨颖并不强壮。柳真强而不密。”对于杨颖和柳甄的评价,从他们的文章风格来看,各自用了四个字来概括他们的特点,以及他们的优缺点,语言极其简洁。“孔融身高,有过人之处;但是,你不能持有一个理论,你不能谈论它,所以它甚至是可笑的。而其所好为,杨与班也”至于孔融,作者说他的气质和才华都很奇妙,他比别人有一些优势。但他不擅长写理论文章,修辞胜于讲道理,还经常夹杂一些可笑的话。这里对戏仿的批评是有历史背景的。最明显的就是曹操在建安九年打败袁绍后,曹丕娶了袁绍的媳妇甄氏。孔融上书曹操,说“吴王伐周,以妲己封周公”,嘲讽曹操。但是,在指出孔融的不足之后,作者接着说,至于孔融写得好的文章,可以媲美杨雄和班固,仍然坚持全面地看待一个作家。至此,论文第三段结束。在这篇评论中,曹丕试图以全面的观点和公正的态度对待“七子”。从现有的“七子”文章来看,曹丕的评论更符合实际。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或一些个人原因,曹丕对“七子”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比如对孔融的评价,就不可避免地掺杂了一些偏见。据史书记载,孔融起初与曹操交好,后来“眼见曹雄渐诈,数不可比”。(《后汉书·孔融传》)对于视文章为“立国大业”的曹丕来说,孔融的政治态度当然会引起他的不满。再加上为了嫁给甄士隐,孔融嘲讽曹操,曹丕当然不好意思。所以对孔融的评论,虽然全面,但难免有失偏颇。正如郭绍虞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所说:“至于孔融,难免叫他‘不能持论,无理取闹’。”在这段话中,曹丕第一次提出了文学风格的问题,接触到了文章风格与人的关系(即与作家气质的关系),这是曹丕以前从来没有谈到过的,对后来文学理论的发展影响很大。

文章在第四段开头继承了第一段的意思,指出了文学批评家的两种错误态度:“凡夫贵远,忠其声,患其自见,谓之贤。”然后,从远处取“文不统,少备善”之意,进一步论述:“文赋同而末异。盖依怡雅,舒伦李逸,伊名尚石,李玉。这四科不一样,所以能做的都是偏科;只有通过,才能让自己有所准备。”作者解释文章同源不同支流,也就是说既有* * *特点,又有不同风格的特殊性。于是提出了四科八旨的文体理论,认为朗诵要优雅,书论要有条理,题词要尊重真实,诗词要华丽。这“四科”是不同的。作家的长处只是偏于某些方面。只有拥有各种才能的人才能掌握所有的风格。当然,“通才”是少之又少的,所以“自以为是圣人”是不对的。曹丕对文体的分类不是首创,但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把文体划分得更加细致。虽然他对各体的特点和要求的阐述并不完全恰当和透彻,但无疑是对中国文体学发展的一大贡献和里程碑。在曹丕之前,人们对文章的理解集中在书上;曹丕的始终结合观促进了后世的文体研究。桓范的《人间词话》、陆机的《文赋》、芷玉的《离骚》说、李冲的《翰林》说、刘勰的《文心雕龙》说都是本文文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段既照顾了以上,又阐述了对文体的新鲜看法。笔法不粘不晃。

风格各有特点,作家通常只擅长某一方面。那么为什么他们只擅长这个不擅长那个呢?曹丕在文章第五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文以气为主。气之浊有体,而不能因力致。”曹丕认为,文章怎么样,主要在于作家的才华。帅气超群的阳刚和端庄阴郁的阴柔是有区别的,不是武力可以达到的。他接着举了一个例子:比如音乐,虽然曲调一样,节奏一样,但是运气不一致,人的素质是有巧有拙。即使父亲和兄弟有这样的才能,也不能传递给子女。曹丕在1700多年前就提出了“风格即人”的命题,难能可贵。但他过分强调气质、性格、风格的天赋,甚至说“不可能强”,陷入了“先天决定论”的泥潭。尽管如此,曹丕的文体理论还是启发了后来的许多人对其进行研究,对文学批评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最后一段,作者首先郑重指出:“盖国家大业,乃不朽之大事。”这强调了文学在实用精神上的价值。在曹丕的时代,文学原本包括哲学、历史等著作,我们以“文章”称之为文学。汉末大动乱极大地破坏了封建秩序,极大地削弱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力量。由此,文学摆脱了儒家经典的统治,获得了独立的地位。曹丕摒弃了前人轻视文学的观点,指出文学可以为“经学”服务,写得好的文学可以“不朽”。这种对文学独立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认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如罗根泽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所说,“曹丕是提出文学价值的第一人。”但曹丕对文学社会功能的强调还是有些过分。接着,曹丕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指出人的生命终结时,荣耀仅限于自己的身体,两者都有一定的期限,不如文章可以永远流传。可见文章的价值真的是“不朽的事件”。他鼓励文人说:“是古代的作者把自己托付给书法的,他的意见是以文章为根据的。他没有伪造好历史的文字,也没有依靠飞翔的势头,但他的名气是自传性的。”也就是说,古代作者从事写作,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依靠好历史的辞藻,也不依靠权贵的权势,名气自然就传到了后世。这些文字有力地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从事文学写作意义重大。所有文人都努力写作吗?曹丕说:锡伯被囚,但易卜,而因显赫而作周之礼。他没有因为贫穷而停止写作,也没有因为快乐而改变初衷。所以古人鄙视尺子,看重寸,怕时间流逝。然而,大多数人拒绝努力。他们穷的时候怕冷挨饿,富的时候纵情享乐。于是他只管眼前的事,失去了千年不朽的成就——做文章。作者通过对这两种写作态度的比较,表明了他对前者的热烈赞扬和对后者的强烈不满。后来作者深有感触地写道:“日月自上而逝,形相衰于下。突然间,他们远离了一切,这对有志之士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痛苦!”曹丕简直是在大声疾呼,敦促学者们赶快努力。最后孔融等人都去世了,只有徐干的《论中国》能成为家书,可见趁你还活着努力写作的重要性。笔承载着感情,让人觉得自己说的有道理,同时也更受情感的影响。

贯穿整篇论文,中国文学史上关于文学批评的几个重要问题,如文学的价值、作家的人格和作品风格、写作风格、文学的批评态度等,都有所涉及。虽然曹丕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并不完全恰当,对这些问题的论述也只是“浅述”,但它在文学批评史上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心雕龙·蔡禄篇》评价魏文才,说:“乐府清悦,典论尊贵。”用“辨要点”这个词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特色是非常准确的。

作者简介

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曹魏皇帝高,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是曹魏的第一位皇帝,在位时间为公元220年至226年。在位期间,他平息了边境纠纷。击退鲜卑,与匈奴、边夷、羌等外族交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了军政之外,曹丕自幼好文,在诗、赋、文学上都有成就。他尤其擅长五言诗。他与父亲曹操、哥哥曹植并称“三曹”,现有《魏文帝集》两卷。此外,曹丕还撰写了《典论》,其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著。他死后,庙号高祖(子简的祖先),封他为文帝,葬在寿阳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