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发展
国际经济界多数意见认为,虽然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不能判断会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IMF最近表示,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局势仍在“控制之中”。然而,少数人认为,次贷危机可能会导致当前世界经济繁荣周期的逆转。索罗斯认为,次贷危机是二战以来6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是美元作为世界货币时代的终结。《金融时报》的评论家马丁·沃尔夫将次贷危机视为盎格鲁-撒克逊金融体系的危机。美国经济学家鲁比尼认为,美联储连续降息难以阻止美国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现有的资料,作者认为世界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由于次贷危机尚未见底,其不确定性风险更值得警惕,对全球经济和金融的影响不可低估。
流动性过剩与次贷危机
经过四年的高速增长,2007年世界经济出现调整迹象,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和通货膨胀的威胁同时出现,给世界经济前景蒙上阴影。流动性泛滥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也有助于提高全球商品和金融市场的资产价格。高昂的价格使得通货膨胀蔓延到世界各地;流动性过剩放大了全球投资者的“信心”,带来了全球信用的膨胀。从根本上说,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货币紧缩政策的滞后和全球流动性过剩。
货币紧缩政策的时滞
“9·11事件”后,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连续降息13次,并逐步降至1%。虽然这刺激了经济增长,但其副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低实际利率使得国内信贷尤其是房地产贷款扩张,增加了美元供给;另一方面,低利率使美元贬值,为全球流动性泛滥埋下隐患。
事实上,次贷危机的真正原因在于美国货币紧缩政策的时滞效应。鉴于房价过热表现,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基准利率由1%上调至5。25%.随着美国利率的不断提高,政策的累积效应逐渐积累和沉淀,使得信用评级较差的客户开始感到难以承受的贷款负担。为了避免坏账的进一步增加,贷款机构收紧银根,使得贷款客户的财务状况恶化。愈演愈烈的坏账通过证券化链条传导至全球金融市场和投资者,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的突然大规模爆发。
全球流动性过剩
此次危机影响异常严重的原因是全球流动性过剩。全球经济失衡、美元贬值、低利率政策和金融衍生品的广泛使用是全球流动性泛滥的主要原因。对于次级贷款市场,一般贷款机构出于谨慎会采取“惜贷”原则。最初,它的贷款客户信用评级很差。然而,在全球资金供给过剩的背景下,贷款机构通过次贷证券化的手段获得了充足的资金来源,而房价的持续上涨使得贷款机构无视风险,任意降低贷款审核标准。贷款标准降低,贷款规模过度扩张,然后通过证券市场传导给全世界投资美国次贷证券的投资者,最后成为潜在的全球性金融风险。
金融市场中的多米诺效应
为了刺激经济,美联储在多次降息的同时放松了金融管制:一方面降低信贷标准,鼓励商业银行向信用等级低的借款人放贷;另一方面,允许金融机构以低成本贷款投资高风险资产,允许投资银行不断为客户设计复杂、高杠杆的衍生品以扩大利润来源,对冲基金大量涌现。衍生品市场不仅提供流动性和分散风险,而且使各种金融机构与流动性捆绑在一起成为一条链条;一旦链条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
美国经济已经进入经济收缩期。
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更多的多米诺骨牌开始倒下。市场也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充裕的资金似乎一夜之间消失。美国经济正面临通货膨胀、房地产市场萎缩、信贷紧缩等一系列问题。危机并没有止于金融市场,而是通过多种渠道影响实体经济。
美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终结
次贷危机标志着美国27年来“美元扩张、资本市场扩张、双赤字扩张”的国债增长模式的终结。过去五年,推动美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因素既不是社会财富的膨胀、贫富差距的扩大、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如俄罗斯),也不是移民的涌入(如新西兰),更不是经济快速增长、人口城市化、土地供应稀缺(如中国),而纯粹是金融创新带来的“虚假需求”。所以,这场危机的爆发,对于美国的房地产需求来说,无异于“削桶底”。
从表面上看,次贷危机引发的衰退是由信贷收缩导致的低消费和经济减速造成的。但危机背后折射出的是“全球金融机构放贷帮助中低收入美国人买房”的美国债务/消费模式的终结。长期以来,基于双赤字,美国不仅借钱维持自己的消费,也借钱维持自己的投资。其财富的整体消耗远远超过了其财富创造能力所支持的范围。尽管次贷及相关金融创新将债务增长的美国繁荣模式发挥到了极致,但这也标志着,自里根时代以来,在巨额财政赤字、贸易赤字和吸引国际资本流入的推动下,建立在美元信贷对外扩张和美国资本市场对内扩张基础上的长达27年的繁荣模式,很可能难以为继。
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
似乎可以肯定的是,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唯一不确定的是衰退的程度。
2008年初,美联储在短短八天内降息65,438+0.25个基点。3月18日,美联储再次降息7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2.25%。但这一规定只能在短期内减缓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长期内难以扭转美国的经济颓势。这种连续的、大幅度的降息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说明美国经济确实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目前,一个客观的预测是,2008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将仅为2%,远低于2007年底预测的3.1%。近期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也显示,次贷危机仍在恶化,并外溢到美国经济的方方面面,冲击着美国经济的整体走势。随着楼市降温、次贷危机恶化、经济增速放缓,美国失业率近期也大幅攀升,成为美国经济不乐观的最直接迹象。从5438年6月到2007年2月,美国失业率升至5%,创两年新高。新增就业人口仅为654.38+0.8万,为2003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美国劳工部近日公布,2月份失业率为4.8%,居高不下。从上世纪90年代初和本世纪初两次经济衰退的历史经验来看,衰退前,失业率明显上升。自2007年3月触底以来,美国目前的失业率已经上升了60%;从过去50年的情况来看,一年内如此高的涨幅通常是经济衰退的征兆。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公布的3月报告显示,美国制造业活动指数继6月5438+10月小幅上升后,2月降至48.3,为2003年4月以来最低水平,并伴有其他不利条件。类似的情况在2001预言了美国经济衰退的来临。
最令人担忧的是,美国经济最糟糕的时候可能还没有到来。按照美国次贷的时间推算,违约还款的高峰应该是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所以现在暴露出来的次贷损失可能只是世界金融体系总损失的一小部分,次贷危机还没有见底。
全球经济面临滞胀的威胁。
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最根本的影响是,它会改变全球政策目标结构,带来各国经济周期的错配,使得偶尔出现的“高质量博弈均衡”难以为继。没有深入的货币政策协调与合作,碎片化的货币政策调控将带来全球经济滞胀的“劣质博弈均衡”。
美国贸易进口萎缩
次贷危机导致全球危机的渠道之一是国际贸易。美国经济下滑和市场疲软将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影响全球经济。美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进口市场。美国经济的衰退将减少美国的进口需求,从而导致其他国家的出口放缓,进而影响这些国家的GDP增长。这对依赖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或地区,如德国、加拿大、墨西哥、东亚新兴市场国家、石油出口国等影响尤为显著。此外,美元大幅贬值会损害其他国家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那些与美国出口存在同质竞争的国家和地区,如欧盟和日本。
资本“动荡”
次贷危机将增加全球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短期内,美国金融机构为了弥补亏损,缓解资本充足率压力,从全球市场撤出投资;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也增加了对美国金融机构的投资,国际短期资本从其他国家流入美国的方向。
从中期来看,为了重新获利,美联储将继续降息,美国经济将继续疲软,这将导致国际短期资本从美国向新兴市场国家套利,从而有助于提高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价格。
从长期来看,一旦次贷危机尘埃落定,美国经济将触底反弹,美联储将重新进入加息周期,美元价值将掉头上涨,国际短期资本将从新兴市场国家回流美国。这最后一种情况需要特别注意,因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往往发生在美元加息、美元升值之后。
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已成定局。
从目前获得的统计数据和研究机构的预测报告来看,虽然世界经济是否陷入衰退仍有疑问,但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已成定局。
2007年,主要工业国增长放缓,世界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是因为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继续保持强劲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美国经济放缓的不利影响。2008年,世界经济是否陷入衰退,主要取决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表现。
新兴市场的金融风险增加了。
在次贷危机下,新兴市场可能面临更大的金融风险。1997金融危机后一些亚洲国家的一些做法,可能成为下一次危机的诱因。比如,亚洲国家庞大的外汇储备确实增强了抵御金融市场动荡的能力,但同时也给各国带来了资本大量流动的风险。亚洲国家的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投资相对安全的西方发达国家。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雷曼兄弟等权威机构的报告指出,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流风险近期显现,再次爆发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增大。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05年,东亚经济体(中国、日本和中国除外)的内部储蓄和投资占GDP的平均比重分别降至30%和25%以下,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也认为,高风险的抵押贷款就像当年的互联网一样,可能会“戳破”全球资产泡沫,而高负债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如土耳可能首当其冲。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参与世界经济和全球化的程度也不断加深。因此,一旦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中国经济也会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美国进口需求下降会影响中国出口,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第二,一旦美元大幅贬值,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会缩水;第三,美国将进入降息周期,这将加大中国利用加息抑制通胀的难度;第四,美国经济衰退将增加国际短期资本进出中国的规模和频率,加剧国内金融风险。
全球通货膨胀
目前无论是在经济周期高低的发达国家,还是经济周期持续的新兴市场国家;处于降息通道的美国、欧盟、日本,甚至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中国,到处都可以看到通货膨胀。不难断言,当前的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总供给曲线移动所导致的全球通货膨胀。
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水平。2007年,中亚的通胀水平接近9%,南亚达到6%,东南亚在5%左右。2007年6月,美国CPI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4.3%,为2005年9月以来的最高涨幅。PPI月5438+065438+10月上涨3.2%,达到8月1973以来的最高水平,今年6月65438+10月上涨1%,大大超出市场预期的0.4%。欧元的升值和油价的上涨,也使得欧洲的物价水平经常上涨超过2%的警戒线。在油价上涨的形势下,似乎不应该对通胀水平的下降过于乐观。
同时,次贷危机后的应对政策也助长了全球通胀的发展。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信贷紧缩,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等货币当局效仿网络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的救市行动,采取了注入流动性和降息的方法。比如2007年2月20日,65438+2007,欧洲央行采取了力度最大的行动,其向市场发放的两轮3486亿欧元贷款创下了单次“输血”的纪录。次贷危机后,美联储连续降息,仅今年前两个月就降息200个基点。3月11日,美联储等西方主要经济体的五家央行宣布决定采取联合措施向金融体系注入资金。这是西方央行在过去三个月里第二次联手应对信贷紧缩。这种应对虽然在短时间内缓解了次贷危机导致的流动性急剧收缩的问题,但却助长了全球通胀的势头。
滞胀——全球经济的隐忧
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时发生的可能性引发了人们对全球经济陷入滞胀的担忧。这一轮通胀很大程度上是流动性泛滥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高企造成的。对很多国家来说,主要表现为输入性成本推动型通胀。就需求驱动型通胀而言,经济衰退导致的有效需求下降会拉低物价水平,从而使货币政策在抑制通胀和促进增长之间权衡;对于成本推动型通胀,衰退导致的需求下降可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导致滞胀。
未来几年,随着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可能继续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将进一步上升。决定大宗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美元汇率,可能仍会支撑价格走高。如果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维持在高位,许多国家的输入型通胀模式将持续,从而增加滞胀的可能性。